秋季開始語文教材增加大量文言文,怎樣學習?先巧妙掌握名詞活用

2020-12-14 中學生之家

教育部決定從今年秋季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全部使用部編版教材。部編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文言文,而對於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很難。其實是學習方法沒有掌握,下面老師就先說說學習文言文首先應掌握名詞活用。這個知識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方法,以後不斷更新其它方法,敬請關注!名詞活用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活用作動詞,一種是活用為狀語,本文擬結合具體例句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一起來學吧。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可以分為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三種類型。

(一)名詞作一般動詞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可以作動詞用,在句子中充任謂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名詞+名詞

如果一個句子中有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並列關係、同位語關係,又不是偏正關係,句中也沒有其它動詞作謂語,那麼其中的一個名詞作動詞用。

2、能願動詞+名詞

能願動詞的位置是在動詞之前的,當一個名詞置於能願動詞之後,句中有沒有其它動詞時,這個名詞作動詞用。

3、名詞+補語(介詞結構)

補語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動詞之後。當一個名詞在補語之前,句中有沒有其它動詞時,這個名詞作動詞用。

4、否定副詞+名詞

否定副詞往往置於動詞之前修飾動詞的。所以緊接在否定副詞之後的名詞通常用作動詞。

5、所+名詞

特殊的指示代詞「所」的後面一般只接動詞或動賓詞組,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的東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後粘附名詞,那麼該名詞活用為動詞。

6、名詞+代詞

代詞是不受名詞修飾的,所以代詞(通常為「之」、「者」)前面的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

7、 名詞用「而」跟其它謂詞性成分相連,活用為動詞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名詞也有用作使動的,是指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7、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為王」。

(三)名詞用作意動詞

名詞的意動就是名詞帶上賓語,主觀上對賓語會有「感到它怎樣」或「把它看作什麼」的意思。

二、名詞作狀語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用在動詞的前面,對這個動詞起著直接修飾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狀語,名詞作狀語的用法常見有以下3種類型:

(一)表示比喻意

這是指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的動態來描繪它所修飾的那個動詞所表示的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像……一樣,像……似的。

(二)表示對待人的態度

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當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看待,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當作……那樣」和「像對待……那樣。

(三)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憑藉的工具或動作行為使用的方法

名詞用作狀語是比較常見的文言語法現象,如何判斷一個名詞是否用作狀語呢?結合以上名詞作狀語的類型分析,我們知道,用作狀語的名詞它的位置都是置於動詞之前的。因此,一般來說,凡是置於動詞之前的名詞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語,那麼,這個名詞就活用作狀語了。

通過以上例子,名詞活用掌握了沒有?更多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通知:語文教材大變動,古詩詞增加87%!一年級就有文言文
    教育部通知:教育教材大變動,古詩詞增加87%!一年級就有文言文!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高考也只有10天的時間了,不知道同學們是否準備好了呢?高考之後,又是一番新的人生旅途,挑戰和機遇也會隨之而來。新一年的招生計劃也陸陸續續開始了,不過2019秋季入學的學生,可謂是面臨了最強的挑戰。
  • 語文文言文輕鬆學:詞類活用輕鬆掌握
    對於很多中學生而言,語文文言文是普遍感到困難的,尤其是詞類活用更是無從下手。因為在課文注釋中一般是直接註明什麼詞活用為什麼詞,並且也給出了翻譯,所以學生不知道為何如此。很多時候,如果問老師,有的老師也只是告訴就是這樣的,直接記下來就可以了。
  • 高考語文,文言文名詞活用為動詞的7個規律,建議收藏
    高考語文,文言文作為每年的高考重點,重在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詞類的活用。下面就文言文名詞的七種規律做簡要闡述。我們知道,構成句子的兩個主要成分是主語和謂語,謂語由動詞來充當,而主語則是更多的時候用名詞來充當。
  • 「部編版」語文教材文言文增加 篇目變化時代性更強(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在山東率先使用,2017年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統一使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也將在今年秋季學期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普高語文 古文佔了近半數  山東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青島二中高一語文組備課組長郝敬宏介紹,統編語文教材與原來的教材相比,選文不同,編寫體例和教學方式有了變化。
  • 中考語文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
    文言文中,名詞活用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活用作動詞,一種是活用為狀語,本文擬結合具體例句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01   名詞活用為動詞可以分為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三種類型。
  • 三人行語文孫老師教你文言文詞類活用知識歸納
    掌握詞類活用規律是學習文言文必備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名詞作動詞如:「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指以賓客之禮相待,是名詞作動鬩用。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的「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③表比喻。如:「其一犬坐於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樣」的意思。
  • 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
  • 2020高考語文必備清單:文言文詞類活用增分策略,建議收藏列印!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必考的重點、難點之一,能學好的同學也不多。所以想要靠語文成績拉高總分的同學們,可以把這一塊的學習當作突破口。利用好了,非常有利於拉開差距。在講方法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文言文的詞類活用?
  • 北京秋季開學教材大變臉 英語教材增加傳統文化
    昨天,北京晨報記者從人教社及本市多所小學了解到,今年9月秋季開學,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及英語教材將有所修改,北京版(北京出版社)教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也將使用新教材。但小學語文教材各年級暫未做調整,仍然使用舊版教材。  據了解,為加快課程改革進程,此次人教版數學教材不再滾動更換,小學三至六年級採取一次性更換新教材。該新教材中,取消了概率計算等稍難的內容,而將其移至初中教材中。
  • 語文教材裡大幅增加的古詩文,該如何教好?
    語文教材裡大幅增加的古詩文,該如何教好?語文教材裡大幅增加的古詩文,該如何教好?王營據報導,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採用了全新的「部編本」。此次教材改版,換掉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也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 高中語文:必修1-5文言文詞類活用匯總,一定要掌握的考試重點
    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高考高手過招,爭的是一分兩分的高下,而語文,能提供10分20分的可能。文言文是高考語文科目的必考題,綜合性強,難度較大,分值也很高,尤其今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作文都出現了文言文材料,可見學好文言文有多重要。
  • 新學期全市中小學語文統一為「統編」教材|古詩文比重增加,文言文...
    今年九月,全國中小學語文學科將全面啟用統編新教材,哈市中小學學生將統一學習「統編教材」,尤其是目前在讀的小學四、五、六年級將原來學習的「人教版」教材改為「統編」教材,兩種教材有何差異,如何過度學習,通過教材的改變可以看出未來學生需要掌握哪些語文知識,30日,記者採訪了南崗區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研員劉軍,詳細介紹了小學語文統編教材。
  • 新編版教材 換掉40%的課文,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
    但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很多家長發現,語文逐漸成了拉分最厲害的科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新教改之後,數學越來越簡單,而語文差異化越來越大,語文逐漸取代了數學在以往考試中的地位。而此次教改最大的特點是:換掉了原人教版近40%的課文內容,大幅增加了文言文比例。
  • 初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和備考一
    透過對孩子初一語文試卷的分析,明確了孩子語文學習的突破口,就是古文,這幾天開始研究了一下初中語文中的古文。初中古文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文言文和古詩詞。先從文言文開始吧據說:學生很怕文言文。是啊,這個文言文裡面的字我都認識,但讀下來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 今年秋季新學期,江蘇小學初中語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根據教育部規定,在即將到來的秋季新學期,江蘇省小學初中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學科將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其中語文學科換教材最受家長關注。記者採訪了解到,小學階段,目前一二年級已經使用統編教材,其餘年級今年9月將會使用新教材。
  • 小學先識字再學拼音,新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啥這麼改?
    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
  • 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使用統編教材
    教育部通知: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這就意味著「部編本」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此前在這三個科目上實行了30年的「一綱多本」政策將成為歷史。
  • 新媒:大陸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 臺灣憂文化優勢不再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5日援引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大陸近年不斷呼籲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引發國學熱,中小學語文教材也如斯響應。《京華時報》報導,23日舉行的語文版義務教育修訂版教材使用暨培訓工作會,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說,今年秋季將啟用新版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課文少了15%,並替換40%課文,且古詩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增加。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上海一中學自編語文教材 文言文比重增三分之一
    中秋節前,大同中學高一的語文課上,學生們開始研讀《秦晉殽之戰》;而按照全市通用課本,這篇課文要到高二第一學期才學。  因為他們改用了學校自編的語文教材。  大同中學語文教研組經過一年多梳理、斟酌,對通用課本「動了大手術」:依照自定的原則將課文重新排序,刪減了一些篇目又新添進不少,必讀課文從每學年28篇增至48篇,文言文比重增加三分之一……眼下,「大同版」高一語文課本已完成編寫並用於教學。  為什麼將課文重新排序?  將課文重新排序,是大同中學自編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