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閱讀是主體」「抓閱讀,功在當今,利在後世」,這告訴我們,語文的春天已悄然來臨,讓學生大量閱讀勢在必行。大閱讀怎樣讀,如何讓學生踏上閱讀的快車,這卻是值得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
溫儒敏教授指出,要鼓勵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拓展閱讀面,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這就是要進行海量閱讀。
以前提倡的大閱讀,一般都強調開展課外閱讀,課堂就是完成課本教學任務、就是把教材教得死去活來。如果要讀書,就請利用課外去讀吧。如果語文的教學靠課外,數學、英語毫無疑問也可能把一系列問題推向課外。這樣,我們的學生要在課外進行一學期100萬字,一學年200萬字的海量閱讀,可能嗎?所以,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課堂才是大閱讀的主陣地。
課內大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45分鐘之內進行的「海量閱讀」。這種看起來簡單而沒有技法的讀書模式,其實暗合了最重要的課堂理念:讓學生自己享受課堂,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文字營養,讓學生的眼睛浸潤在鉛字中,讓耳朵浸潤在書聲中,使學生在高品質的海量文字中暢遊,逐漸實現海量閱讀進課堂的目標。
如何走課內海量閱讀之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從教材中突圍。把傳統的課外閱讀模式移入課堂,採用一篇帶多篇的形式增加語文課堂的容量,讓學生在課內海量閱讀的學習過程中真正愛上閱讀,愛上語文,走語文學習的幸福之路。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有個前提條件——語文教師自己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作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這樣才能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他們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具體來說,課內大閱讀如何讀呢?
一讀,自由閱讀樂逍遙。降低閱讀起始的期望值,不拔苗助長,要有耐心,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讓學生走進圖書室,老師不做任何要求,學生憑任自己閱讀興趣自由選書,喜歡哪本書就讀哪本書,喜歡哪一篇就讀哪一篇。選書到手,孩子們總想一睹為快,每當這時候,整個圖書室靜悄悄的,學生們捧書靜讀的身影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讀,教讀引領,起於舉一反三,止於反三歸一。精講教材一篇教讀文章,克服語文課的「繁瑣病」,教師整合關鍵的、重點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從內容情感(人文性)和語言文字運用(工具性)上進行有機整合。學生得「漁」之後,引領學生自主閱讀X篇主題相同的文章,進入以文帶文,舉一反三的環節。而把從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嘗試遷移運用到多篇文章的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形成「一課帶多篇」的輻射式教學方法。這樣,讓學生對所學的教讀課理解也進一步深刻了,認識也進一步加深了,積累也就豐富了,也就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之後反過來讓學生自學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實現「反三歸一」。
三讀,讓閱讀生活化。在生活中閱讀,在閱讀中生活。要讓閱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學生每天必做的事情。這要求我們必須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不僅要創建書香課堂、書香校園,還要創建書香家庭,進而創建書香社會。書香課堂、書香校園的創建就需要我們的語文老師「刁鑽」一些,要整理、挑選、確定適合各年段學生閱讀的書籍,把書籍分為必讀書籍和選讀書籍,內容側重於傳記、文學、常識、科幻等。必讀書籍每個年級統一每學期不少於兩本,選讀書籍可由老師們列出推薦閱讀書目,學生每人分享兩至三本,匯總到班級圖書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各取所需,信手拈來,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廣泛涉獵,「海量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閱讀生活化。
有書籍的生活是明亮的,愛讀書的人是幸福的。課內「海量閱讀」正在遍地開花,願我們的語文老師一定要用好假期時間,飽覽群書,為我們的孩子奠基、鋪路,帶領我們的學生加快閱讀的步伐,踏上閱讀的快車。
作者:鄆城縣東城初級中學 李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