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告急?美政客先別吹噓,經貿仍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

2020-12-25 騰訊網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

2020年前11個月,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3.65萬億元,增長6.9%,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2.6%。其中,對美國出口2.82萬億元,增長6.9%;自美國進口8233.2億元,增長7.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1月,中國對外出口增長最快的是對美出口,上升46.1%,達到519.8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中美貿易增長強勁。

這些數據說明了:經貿仍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

有專家表示,所謂「壓艙石」指的是企業之間的貿易,生產和投資上的合作以及技術層面的合作,這些是企業之間的、地方之間的,體現的是經濟行為、市場行為,不以政治力量為轉移。」

而那些所謂的「政治力量」很明顯就是指的美國一些為了自身政治私利,無視歷史潮流並且大肆鼓吹中美經濟「脫鉤」的政客,他們對中美經貿存在許多戰略誤判。

而最大的誤判是以為沒有美國,中國就活不下去了。從2018年上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美國在中國整個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下降了2.2個百分點,東協的比重上升了2個點,歐盟上升1.2個點。可以說,美國要是自以為是,只會讓其他人笑開了花。正如東協和歐盟,毫不客氣地填補了美國讓出的地盤。

而對中國來說,更是不存在沒有美國就活不下去的說法,反之,實際上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中獲得了不少利好,進口創造就業,但美國不說。

以碼頭倉儲為例,2002年中遠集團的貨櫃直掛波士頓港口,裝的自然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但來一艘貨櫃船就可以創造6000個碼頭裝卸和儲運就業工時。

其次創造零售。就美國玩具而言,2019年3月玩具零售一共就業12.97萬人,而玩具88.3%是從中國進口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從中國的進口創造了玩具零售業很大部分就業。

而美國政客總是選擇性「失明」,光說進口是減少就業,出口是增加就業,這樣無非是為了迎合美國國內所謂的「政治正確」。

不管美政客怎麼說,怎麼抹黑中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都不可替代。

首先,在人們的認知裡,仿佛提到中國勞動力就會聯繫到「廉價」,但實際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在持續上升。

另外,中國產品製造商也大幅提升了自身能力,他們的做法首先是組織和協調複雜的供應商網絡、管理庫存、對材料和部件進行質量控制,其次是開始自己生產以前由國外供應的精密關鍵部件。

例如,2009年,中國只完成了蘋果iPhone 3G手機的組裝工作,佔總材料費的3.6%。到2018年,中國為iPhone X手機製造了許多更複雜的部件,包括印刷電路板、電池組和相機模塊,這使其在材料費中所佔份額增加到了總額的25%。

這反映出中國製造業的總體趨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在2005年至2015年間,中國出口產品的本國含量比例從74%上升到84%。這種能使中國製造業供應鏈增值的綜合生態系統很難在其它國家進行複製。

我們應該期望看到低端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更低成本的國家。多年來,許多中國製造商已經將勞動密集型生產業務外包給東南亞國家去做。

許多跨國公司出於類似原因也在這樣做。現在,他們可能會故作姿態,以這種撤出動作去迎合「更少依賴中國」的論調,這不過是為了預留後手以應付美國或其它國家內部可能出現的負面報導。

中國市場是龐大的,龐大到不容被人忽視,如今,資本正在流入而不是流出中國。

在第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0.9%之後,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季度增加了8.4%,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資與上年同期相比僅下降了微不足道的1.3%。

從7月到10月,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又連續四個月增長,其中9月增長25%,10月增長18.4%。今年前10個月,外商直接投資較2019年增長3.9%。

關鍵在於,2019年是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創紀錄的一年。因此,儘管全球疫情嚴重,中國仍有望迎來另一個創紀錄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年。

你們現在聽到的聲音並不是那些脫鉤敘事所暗示的外國公司爭相逃離中國的踩踏聲,而是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蜂擁而至的推門聲。

就連近段時間不斷和中國叫板的澳大利亞,近期也釋放出了不一樣的信息。

中澳商會CEO兼執行董事 尼克·柯伊爾

中澳商會CEO尼克·柯伊爾表示,中國和澳大利亞有著非常牢固的關係,尤其是貿易方面,最近幾十年投資上的聯繫也十分密切。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水平非常高,澳大利亞排在中國對外投資的前三、四名,涉及不同的領域。在貿易方面,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大約33-34%的澳大利亞貿易流向了中國,無法想像失去中國市場會怎麼樣。

事實上,中國與幾乎所有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都在蓬勃發展。其中包括東協、歐盟和日本。2020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增長1.8%,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報告,中國將繼續穩步復甦,預計其2021年的GDP增速將達到8%,中國的強勁復甦將推動全球GDP在明年年底前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美國政客應當明白,儘管他們可以在中美關係中製造障礙,甚至挑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但是這些行徑註定是徒勞無功的。美國不可能逆轉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李成華)

相關焦點

  • ...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壓艙石 要堅持尋找兩國之間「最大公約數」
    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記者佟亞濤)中美經貿磋商就部分問題達成共識,但仍然存在分歧,雙方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這一結果和很多專家之前的預期差不多。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認為,總的來說,是朝著積極的方向邁出一步。
  • 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
    美國政府日前出臺新規,收緊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赴美籤證政策,再次公然挑動意識形態對抗,肆意毒害中美關係。這一歇斯底裡式的政治霸凌行徑,進一步暴露了美國一些極端反華勢力企圖綁架兩國關係,以攫取一己私利的險惡用心。  眾所周知,中國從不幹涉美國內政,從不對外輸出發展模式,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對於中美之間的問題,應該分為兩個層次來看:第一個層次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根源在於美國國內的政治動力和生態,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美國的政治人物非但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紛紛將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歸咎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這決定了中美經貿這個議題會被美國政客反覆拿出來炒作和進行政治動員。
  • 中美兩國應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
    在疫情全球暴發的背景下,中美關係發展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和矛盾,一些美國政客加以利用和炒作,這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李克強總理不僅對當前中美關係現狀進行了高屋建瓴的闡述,而且對疫情下深化中美經貿關係表達了信心,向世界發出了中方將堅定不移繼續發展中美關係的最強音。李克強總理說,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 關於中美關係,習近平提到的幾個「關鍵詞」
    【學習進行時】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作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代表,中美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成為近年來國際關係領域關注的焦點話題。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為中美如何相處提供了全新視角,展現了中國領導人以和為貴的東方智慧與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
  • 陳德銘:建設性地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發展
    陳德銘:建設性地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建設性地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商務部長陳德銘2010年3月28日  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快速發展,2009年兩國貨物貿易額近3000億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長了118倍,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累計達622億美元。
  • 境外媒體連續轉發總臺有關中美經貿摩擦國際銳評
    在今年中美建交4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卡特先生就曾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警告說,在兩國關係進入敏感時刻,雙方任何誤判、誤算以及不遵循精心制定的行事規則的做法,都將產生「世界範圍災難」。美國會的政客們必須清楚,任何企圖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冒險行為都將是一條死路。因為:它已經犯了三大嚴重錯誤:錯誤之一:徹底損害了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發展的基礎。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作為當今國際體系中的新興大國與霸權國家,兩國關係正在形成戰略競爭日益突出的新態勢。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和深化表明,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的傳統「壓艙石」,在單獨應對戰略競爭「新態勢」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在此背景下,中國議題對今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影響勢必大於以往,成為美國上下思考自身與外部世界關係時的重要關切。現在,美各派政治力量大都認同中美關係競爭性上升,論戰焦點將更多放在「如何與中國競爭」,具體如經貿科技領域要不要與中國「脫鉤」,如何管控臺海、南海等對華潛在地緣衝突熱點,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如何回應中國等。
  • 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
    如何看待這一系列言論,對於判斷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從歷史規律出發得出任何單一判斷都有可能誤讀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首先,大選後川普的對華政策言論與他對其它問題的言論有鮮明對比,一個明顯的參照物就是對俄羅斯的態度。
  • 【專訪】餘淼傑:貿易摩擦並不代表中美經貿關係出現轉折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日前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指出,當前貿易摩擦並不代表中美經貿關係出現了轉折。中美經貿關係的主題是「互補」,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並不意味著中美經濟競爭性加強而互補性下降。他認為,從目前的態勢看,美國方面基於「301調查」提出的500億美元加稅清單很有可能落地,中國需認真對待。
  • 外媒:中美15日審議經貿協議執行情況 可能商討貿易以外議題
    來源:上觀外媒:中美15日審議經貿協議執行情況,協議似乎成為兩國關係「最牢固部分」摘要:在中美關係嚴峻的時刻,貿易反而成為一個合作與穩定的領域。上月下旬,中美關閉了在對方國家的領館。最新的摩擦則是川普威脅禁用中國的短視頻手機應用TikTok,並對美企收購TikTok設定最後期限。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周二表示,在協議籤訂六個月後,雙方一直計劃進行高層磋商,雙方也一直就經貿協議保持定期接觸。他說:「如果他們真的舉行這樣的會議,我想那將是非常積極的。」
  • 中新時評:中美關係應重建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然而當下,中美政治、軍事、經貿、人文、科技等交流動輒被華盛頓政客以「國家安全」為由阻遏,當年那1克月巖背後傳遞出的大國自信、開放、坦誠和善意更顯彌足珍貴。無須諱言,與40多年前相比,中美關係如今正經歷建交以來最艱困的時期。
  • 經世言:美叫停中美文化交流項目不得人心
    關於中美關係,最近發生的兩件事值得比較一下。12月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與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代表團舉行視頻交流時,就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提出一系列建議。王毅特別提到,中美雙方應當支持鼓勵兩國立法機構、地方、工商界、智庫、院校、媒體、青年之間加強友好交往,加深相互了解,厚植兩國關係的社會民意基礎。而此前的12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宣布終止「政策制定者教育中國行項目」「美中友好項目」「美中領導者交流項目」「美中跨太平洋交流項目」「香港教育文化項目」等5個中美文化交流項目。
  • [今日頭條]王晉斌:把握「112」原則,處理好中美經貿關係
    未來中美經貿關係依然錯綜複雜。由於美國把中國定義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在處理中美經貿關係上不可能完全與中國相向而行。因此,理性、客觀分析雙方訴求,尋求最大公約數,是處理好中美經貿關係的出發點。我們認為把握「112」原則,即堅持「一個維護、一個不脫鉤和二個分離」應該有助於處理好中美經貿關係。「一個維護」是指堅定維護多邊體制。維護多邊體制是全球經濟多極化的內生要求。
  • 善鄰之道助推中美關係和睦相處
    這說明,中美兩國領導人在新年一開始就把改善兩國關係放上議事日程。  其次,到了9月初,臨近習近平訪美的前夕,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諸多看好和促進習近平訪美的利好消息,甚至達到了「高調力挺」的程度。例如,紐約州議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題為《促進對華合作,歡迎習近平主席訪美》的決議,重申紐約州將致力於和中國發展更緊密的關係,加強與中國在經貿、教育、文化、旅遊和人文等領域的合作,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即將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顯示了紐約州朝野和民眾對於習近平主席訪美和促進對華合作的認同;美國《紐約時報》9月7日在第五版面推出彩色整版宣傳廣告,推介《習近平時代》和《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兩本英文圖書,高調力挺習近平訪美
  • 習近平關於中美關係的20金句
    只要雙方堅持這個最大公約數,中美關係發展就有正確方向。希望雙方妥善處理和管控敏感問題,推動中美關係在新起點上健康穩定向前發展。人民友好交往是國與國關係的源頭活水。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是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雙方要為兩國各界交往搭建更多平臺、提供更多便利,讓中美友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在紐約演講給出方向
    原標題: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演講給出方向  當地時間9月24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全國商會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晚餐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對中美關係40年做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和總結,對受到輿論關注的突出問題都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不少外媒注意到,這是王毅此次訪問期間第一次就中美關係發表的公開講話。
  • 「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特別關注】「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基礎」——國際輿論熱議習主席訪美  光明日報巴黎、柏林、莫斯科4月8日電(記者黃昊、田園、汪嘉波)  《費加羅報》文章評論認為,近幾十年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次會面一直是至關重要的,此次會面也不例外,「將會為中美雙邊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該報同時也轉載了川普對中美關係的評價,稱中美之間有非常非常好的長期關係。  《世界報》稱,川普接受採訪時表示中美關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並已經接受習近平主席的邀請將對中國進行訪問。
  • 中美達成共識 貿易戰不打了
    劉鶴說,這是一次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的訪問,雙方就發展積極健康的中美經貿關係達成許多共識。這次磋商取得積極成果的最重要原因是兩國元首此前達成的重要共識,根本原因是兩國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