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隆昌縣城4公裡外的古湖街道上遊村,坐落著一座老式的串架房。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立達學園曾遷於此辦學6年。
立達學園是民國時期的一所藝術學校,1925年由匡互生、陶載良、豐子愷等人在上海創辦,時有「武有黃埔,文有立達」美譽。
1932年和1937年,上海先後發生「1·28」事變和「8·13」事變,上海立達學園處在戰爭漩渦中,校舍變為廢墟。為了保留教育的火種,陶載良等人在多方打探下,終於在四川隆昌南郊找到了一處適宜辦學的地方。
1940年,上海立達學園遷至隆昌。緊接著,在樓峰中學(現隆昌二中)設考場招生,立達學園開始了在隆昌辦學的歷程。
隆昌立達學園位於胡家壩餘家大院(現古湖街道上遊村8組),校舍是傳統的木質串架房,雕梁畫棟很是精緻,小天井別具風格。
據隆昌縣詩詞楹聯學會會員蘭廷浩介紹,陶載良在租得胡家壩餘家大院後,便掛起了「上海立達學園中學部隆昌分校」的校牌,積極籌辦學校,以便在大後方繼續實施抗日救國的教育。
1941年2月,學園開始招收普高班學生。同年,學園撤去隆昌分校之名,更名為「隆昌立達學園」。
與其他學校純粹傳授書本知識不同,隆昌立達學園集農藝與學習一體。學園要求學生自備鋤頭,經常參加農業生產。除此之外,還要養雞養兔、參加挑煤等勞動。
學園農科辦有一個醬油廠,做出來的醬油比隆昌本地的口味好很多,學生們自己設計商標、自己銷售,很受歡迎。1946年,立達學園遷回上海後,把做醬油的技術轉讓給隆昌,成為四川名牌「美美醬油」的鼻祖。
除此之外,學園的學生還經常參加時事演講、演出話劇、打籃球、遊泳等各項活動。高年級學生還學習騎馬射箭,為作戰做準備。
立達學園處在隆昌縣城四公裡外的胡家壩,地理位置優越,即便是在敵機轟炸隆昌期間,也能安然無恙。
抗日戰爭勝利後,立達學園「復校上海」。未畢業的學生由樓峰中學接收,校產也紛紛捐贈給樓峰中學,留下了友好協作的佳話。1995年,立達中學舉行70周年校慶時,還曾邀請隆昌籍立達校友參加校慶活動。
如今,曾為立達學園校址的大房子變得衰敗不堪,新房子在老房子旁邊格外搶眼,但透過那些老建築,過去的時光依稀可見。
本報記者 張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