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小學生迎來開學的第一課,此前熱傳已久的新版(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今年的「新書」格外「新」,從2016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迎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所以本月熱門圖書,當然少不了下面這一本!
▼
▼
▼
▼
這就是此前一直熱傳的最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教育部2016年審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和舊版的語文教材一比,可以馬上看出兩者的區別。
和舊版(左)相比,新版(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胖」了一圈,相當於A4紙大小。
新課本不僅「長相」變了,內在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沒看到書的小朋友和家長可以先睹為快:
這絕對是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現在的70後、80後爸媽,一定還記得自己小學語文第一課,學的是a、o、e這三個拼音吧。
但是從今年起,一年級小學生學語文,要先認「天、地、人」這三個常用字。
第一單元先學40個常用字,就比舊版第一單元要少一些。而且新版課本裡要求小學新生認識的,全部是常用字,除了「天、地、人」,還有「你、我、他」等等,孩子們在童話書、繪本,包括動畫片裡都可以看到。
舊版課本裡的一些字,儘管結構簡單,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比如「叉」字等。這些與孩子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新版語文第一冊。
「書寫提示」
講的是筆劃規則,包括從上到下、先橫後豎、從左到右等等。
說白了,新教材就是想告訴一年級的小朋友,寫字是有規律的,按規律寫,字能寫得更順手更漂亮。儘管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很快,但孩子並不是只會打字就可以,寫字也不能弱化。
「和大人一起讀」
有像《小兔子乖乖》這樣的兒歌,還有像《小松鼠找花生》這樣的趣味故事。語文老師認為,新教材此舉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課外閱讀。
這一欄目設在新教材第一單元末尾,有四幅圖畫分別是:和爸媽閱讀、和同伴講故事、在書店看書及在圖書館看書,主題是「讀書真快樂」。
這是入學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閱讀,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今年9月份,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說明國家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道德和法治精神的要求更高了。
品德只是個體的品德,但道德的覆蓋面則更廣、要求更高。法治也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
新教材的編寫更加符合學生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素材的選擇上突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單元欄目的設置上,也更加突出強調了道德的實踐性。
新版歷史教材在中國近代史中,以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為主線,選擇了兩次鴉片戰爭、抗擊八國聯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主要史事,特別是客觀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的歷史,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此外,教材還選取了大量的史事,對我國固有的領土和領海主權進行了詳細說明,以增強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
說完了新版教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回想起當年自己用的教材是什麼模樣的呢?
你小時候最喜歡的課是什麼?
有人說,他最喜歡的是,下課。
但是,歲月流逝,
最懷念的還是課上的時光,
懷念粉筆摩擦過黑板的聲音,
懷念教室裡的琅琅讀書聲,
懷念翻開語文課本第一頁那隻潔白的天鵝,
說起語文,
語文課本這些年來內容增增減減,
你還記得你書包裡的那本語文課本嗎?
你還記得學的第一篇課文是什麼嗎?
讓小編帶你回憶一下吧!
中國現代語文教學始於1905年。
清末民初的教材只選古代散文,直到1920年1月,在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國學校分期廢止文言教科書。
清末民初的國文課本
1922年小學國文科正式改為「國語」科,全部使用白話文,中學國文教科書也開始加入白話文章。
到1937年抗戰爆發時,中學國語和國文教科書多達60餘種。
較為著名的有葉聖陶和顧頡剛1922年編輯的初中教科書《國語》全6冊,以及1935年夏丐尊與葉聖陶編寫的《國文百八課》。
民國時期既承襲了傳統文化的風骨,又帶有面向世界的開明,兩不隔絕。
文人編寫教材將德育放在首位,卻不過多說教,從兒童的視角讓孩子們在日常點滴中明白責任和擔當。
新翻印的民國老課本
新中國成立之初,葉聖陶被委託為編撰語文課本的不二人選。
他對名家名作「大動幹戈」,改掉作品不符合現代語法和中小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再寄回原作者,非但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還都對修改表達感謝和敬意。
例如郭沫若的新詩《天上的市街》,作為五四以後新詩的代表作品,20年代就選入了課本。
1950年秋,新中國第一套語文教材走進全國課堂。
新中國第一套語文課本
1977年的語文新教材把葉聖陶當年主持編選的經典文章恢復了三分之二,補了三分之一。
傳統名篇和古代文學陸續回歸語文課本。
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要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的情趣。
「審美」,這個闊別中國語文教育30餘年的詞終於重新成為教學標準。例如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80年代的語文課本
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再次修訂出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課改。
新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不再以上個世紀80年代課本為基礎,學生們讀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到了《荷塘月色》中「剛出浴的美人」……
人教社不再一統天下,甚至同在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學校會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與此同時,一些「經典課文」退出也引起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士的爭議,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賀敬之的《回延安》,魯迅的《阿Q正傳》……
小編記憶裡的語文課本是這樣的:
小學的第一課就開始學拼音
還記得那首「拼音字母歌」,
「abcdefg hijklmn opq rst uvw xyz」 ▼
接著開始按照人體五官來識字,
眼睛、耳朵、鼻子, ▼
開始學習第一篇課文,
那隻小山羊的故事, ▼
在小學的語文課本裡,
除了認識漢字,我們還認識了四季,▼
認識了大好河山,▼
認識了辛勤勞作的人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你記憶裡的語文課本是什麼樣的?歡迎在評論區裡分享哦!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綜合:新華網、中新網、光明網、南方網、人民網等
編輯:李婕舒、侯傑謙、張雅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