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小學教材新鮮出爐!先學漢字再學拼音,你覺得怎樣?

2021-02-13 新華網


今天,中小學生迎來開學的第一課,此前熱傳已久的新版(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今年的「新書」格外「新」,從2016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迎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所以本月熱門圖書,當然少不了下面這一本!

這就是此前一直熱傳的最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教育部2016年審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和舊版的語文教材一比,可以馬上看出兩者的區別。


和舊版(左)相比,新版(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胖」了一圈,相當於A4紙大小。

新課本不僅「長相」變了,內在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沒看到書的小朋友和家長可以先睹為快:





這絕對是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現在的70後、80後爸媽,一定還記得自己小學語文第一課,學的是a、o、e這三個拼音吧。


但是從今年起,一年級小學生學語文,要先認「天、地、人」這三個常用字。

第一單元先學40個常用字,就比舊版第一單元要少一些。而且新版課本裡要求小學新生認識的,全部是常用字,除了「天、地、人」,還有「你、我、他」等等,孩子們在童話書、繪本,包括動畫片裡都可以看到。

舊版課本裡的一些字,儘管結構簡單,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比如「叉」字等。這些與孩子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新版語文第一冊。

「書寫提示」

講的是筆劃規則,包括從上到下、先橫後豎、從左到右等等。

說白了,新教材就是想告訴一年級的小朋友,寫字是有規律的,按規律寫,字能寫得更順手更漂亮。儘管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很快,但孩子並不是只會打字就可以,寫字也不能弱化。

「和大人一起讀」

有像《小兔子乖乖》這樣的兒歌,還有像《小松鼠找花生》這樣的趣味故事。語文老師認為,新教材此舉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課外閱讀。


這一欄目設在新教材第一單元末尾,有四幅圖畫分別是:和爸媽閱讀、和同伴講故事、在書店看書及在圖書館看書,主題是「讀書真快樂」。


這是入學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閱讀,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今年9月份,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說明國家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道德和法治精神的要求更高了。

品德只是個體的品德,但道德的覆蓋面則更廣、要求更高。法治也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



新教材的編寫更加符合學生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素材的選擇上突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單元欄目的設置上,也更加突出強調了道德的實踐性。

新版歷史教材在中國近代史中,以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為主線,選擇了兩次鴉片戰爭、抗擊八國聯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主要史事,特別是客觀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的歷史,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此外,教材還選取了大量的史事,對我國固有的領土和領海主權進行了詳細說明,以增強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

說完了新版教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回想起當年自己用的教材是什麼模樣的呢?

你小時候最喜歡的課是什麼?

有人說,他最喜歡的是,下課。

但是,歲月流逝,

最懷念的還是課上的時光,

懷念粉筆摩擦過黑板的聲音,

懷念教室裡的琅琅讀書聲,

懷念翻開語文課本第一頁那隻潔白的天鵝,

說起語文,

語文課本這些年來內容增增減減,

你還記得你書包裡的那本語文課本嗎?

你還記得學的第一篇課文是什麼嗎?

讓小編帶你回憶一下吧!

中國現代語文教學始於1905年。

清末民初的教材只選古代散文,直到1920年1月,在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國學校分期廢止文言教科書。



清末民初的國文課本

1922年小學國文科正式改為「國語」科,全部使用白話文,中學國文教科書也開始加入白話文章。

到1937年抗戰爆發時,中學國語和國文教科書多達60餘種。

較為著名的有葉聖陶和顧頡剛1922年編輯的初中教科書《國語》全6冊,以及1935年夏丐尊與葉聖陶編寫的《國文百八課》。

民國時期既承襲了傳統文化的風骨,又帶有面向世界的開明,兩不隔絕。

文人編寫教材將德育放在首位,卻不過多說教,從兒童的視角讓孩子們在日常點滴中明白責任和擔當。


新翻印的民國老課本

新中國成立之初,葉聖陶被委託為編撰語文課本的不二人選。

  

他對名家名作「大動幹戈」,改掉作品不符合現代語法和中小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再寄回原作者,非但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還都對修改表達感謝和敬意。

例如郭沫若的新詩《天上的市街》,作為五四以後新詩的代表作品,20年代就選入了課本。

1950年秋,新中國第一套語文教材走進全國課堂。

新中國第一套語文課本

1977年的語文新教材把葉聖陶當年主持編選的經典文章恢復了三分之二,補了三分之一。

傳統名篇和古代文學陸續回歸語文課本。

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要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的情趣。

「審美」,這個闊別中國語文教育30餘年的詞終於重新成為教學標準。例如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80年代的語文課本

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再次修訂出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課改。

新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不再以上個世紀80年代課本為基礎,學生們讀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到了《荷塘月色》中「剛出浴的美人」……

人教社不再一統天下,甚至同在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學校會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與此同時,一些「經典課文」退出也引起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士的爭議,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賀敬之的《回延安》,魯迅的《阿Q正傳》……

小編記憶裡的語文課本是這樣的:

小學的第一課就開始學拼音

還記得那首「拼音字母歌」,

「abcdefg hijklmn opq rst uvw xyz」 ▼

接著開始按照人體五官來識字,

眼睛、耳朵、鼻子, ▼


開始學習第一篇課文,

那隻小山羊的故事, ▼


在小學的語文課本裡,

除了認識漢字,我們還認識了四季,▼


認識了大好河山,▼


認識了辛勤勞作的人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你記憶裡的語文課本是什麼樣的?歡迎在評論區裡分享哦!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綜合:新華網、中新網、光明網、南方網、人民網等

編輯:李婕舒、侯傑謙、張雅斐

相關焦點

  • 【熱議】新版中小學教材新鮮出爐!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先教識字,再學拼音,這是南昌市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特色之一。據悉,此前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目錄順序為「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等,新教材改為「我上學了、識字、漢語拼音、課文」等。
  • 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九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將結束了,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新變化有哪些,一起去看看!不學拼音先學識字?沒錯,今年秋季開學,新版人教版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就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傳統的先學拼音部分,被調整到教材的後半部分學習。
  • 小學教材大變化:一年級語文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在內容上,就小學一年級教材來說,以前一年級語文第一課開口讀的是「a 、o、 e 」,現在第一課學的則是「天、地、人」,早前幾十年都是「先拼音後漢字」的教學模式被打破。意在讓孩子先有漢字的概念。同時,新版教材增加了課外閱讀。改革之後,小學新教材也增加了大量的課外閱讀要求,最顯著的改革是,孩子每天必須閱讀30分鐘以上的名著,像「親子閱讀」「快樂讀書吧」篇目的設置,就大大突出了閱讀的重要性。
  • 海南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 先識字再學拼音
    新版教材封面。   新版教材目錄。   小學一年級新生,先識字再學拼音!24日記者獲悉,今秋開學,海南省部分市縣小學新生的語文課本大「變臉」,將使用新改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語文第一課不再是拼音「a、o、e」,而是漢字「天、地、人」。除此以外,新教材在學習書寫、閱讀教學等方面都有了調整。   「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再者,漢字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但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使用都很少,教學順序換一換,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經歷融入到學習中,更加關注孩子們的需求了。」
  • 中小學新生語文換教材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原標題:今秋中小學新生語文換新教材一年級新生先認字再學拼音 形式上由之前的32K小版變成16K大版
  • 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到紹興 先學常用字再學拼音
    「特殊」的新書——2016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在家長和老師的朋友圈裡熱傳後,這本新教材終於露出真容。拿到這本教材時,許多人都感覺它「長大了」,比舊版教材大了一大圈。除了「大」這個變化外,新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跟舊版相比主要有四大變化。  先學常用字再學「aoe」翻開新課本,第一課的變化就令人吃驚:不是我們記憶中的「aoe」,而換成了「天地人,你我他」。
  • 小學階段,提倡先認漢字,再學拼音,原因是什麼?
    但是我們對於小學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小學階段先學拼音還是先認字?或許2019年之後,我們應該改變一下思路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上小學雖然是一段比較歡樂的時光,但是在讀書這個問題上,卻難倒了不少的人呢。小學的教育首先要從認字開始,我們剛剛接觸到漢字的時候,哪裡知道這些漢字該怎麼讀呢,於是在小學課程上面,每個漢字都會標註相應的拼音。
  • 小學先識字再學拼音,新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啥這麼改?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
  • 提升漢字地位、傳承傳統文化,一年級先學部分漢字再學拼音字母
    趨勢:部編版統一這兩年情況有所不同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已經開始研究最新的部編版教材了,當然最新的部編版高中教材目前還沒有印刷出來給學生用。按照教改的要求,全國的中小學都會使用部編版教材,放棄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的不同版本教材,以部編版為唯一的標準。
  • 長沙中小學生新教材來了 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新教材來了,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七年級)啟用了5本全新的教材,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語文教材。一年級新生的語文教材不再是一開篇就學習拼音,而是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識字之後再學拼音。此外,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一年級上冊的生字量從400字減為300字。
  • 馬鞍山小學一年級先認漢字再學拼音 會更順暢一點
    馬鞍山小學一年級先認漢字再學拼音 會更順暢一點據皖江晚報訊 8月29日,馬鞍山市各中小學學生到校報到,正式開啟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報到當天,發新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國家自2002年開始進行新課改,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此次語文、思想品德和歷史學科新教材的投入使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科均實現了與課程標準的同步。先識字後學拼音減少100個識字量8月26日,記者在雨山中心小學見到了新到的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 2016年秋季學生新教材: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新教材來了,一年級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七年級)啟用了5本全新的教材,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語文教材。一年級新生的語文教材不再是一開篇就學習拼音,而是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識字之後再學拼音。此外,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一年級上冊的生字量從400字減為300字。
  •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新學期小學語文教材四大看點
    部編本新小學語文教材,引起最多議論的莫過於「先學漢字再學拼音」,顛覆 了幾十年來的學習邏輯。
  • 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先學寫字再學拼音
    這一個新學期,部編版教材走進課堂,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的第一課。學生們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過渡到拼音學習。這帶來了什麼變化,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家長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面對一年級小學生先學寫字再學拼音的變化,家長們可「炸開了鍋」,有的直言跟不上教學進度,孩子連筆都握不好,有的稱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後悔沒給孩子報名學寫字。家住梁溪區的徐媽媽則「吃了定心丸」,剛上一年級的女兒9個月前已學會了寫字。「剛上大班的時候,就聽周圍的媽媽吐槽說孩子上了小學,字寫得不好容易拖後腿。」
  • 今秋中小學將用新教材: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拿語文教材來說,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版本大概有人教版、語文版、湘教版、長春版、蘇教版、教科版、冀教版、西師大版、滬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浙教版等10餘種。目前西安市使用的多是人教版或北師大版的語文課本,也有部分使用蘇教版。
  • 部編版語文教材「大變臉」:先學寫字再學拼音
    這一個新學期,部編版教材走進課堂,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的第一課。學生們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過渡到拼音學習。這帶來了什麼變化,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家長 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 面對一年級小學生先學寫字再學拼音的變化,家長們可「炸開了鍋」,有的直言跟不上教學進度,孩子連筆都握不好,有的稱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後悔沒給孩子報名學寫字。 家住梁溪區的徐媽媽則「吃了定心丸」,剛上一年級的女兒9個月前已學會了寫字。
  • 小學先學漢字「天地人」再學拼音「aoe」 時隔一年,家長咋看?
    這一顛覆傳統語文學習的變化,今年依舊讓不少一年級新生家長疑慮重重:過去都是先學拼音後學漢字,現在這樣學到底怎麼樣?昨日,記者走進市第十五小學,與分別任教一、二年級的語文老師聊聊關於識字和拼音的那些事兒……無拼音識字,回歸教學傳統入學先學「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然後才學拼音,通過三字經、兒歌、韻語等多種形式,在圖文對應中,識記最常用的漢字。這是部編本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
  • 廣東多地語文教材大變臉 小學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微信號:sgfm975來源金羊網 羊城晚報小學一年級新生,先識字再學拼音!今秋開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再過渡到學拼音。在廣東,包括廣州、粵東等多個地區小學正式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所以今年9月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將率先實踐此項改革。新教材為什麼要這樣變?教材這樣變化到底好不好?
  • 統編版語文新教材安排: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有個問題你注意不到
    其中拼音和漢字的順序也進行了調整,原來的語文課本第一課都是要先學拼音,單韻母aoe,現在是課文《我上學了》,並且課文後直接編輯了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學習。難道是拼音不重要了嗎?所以這是讓家長都送孩子去學幼小銜接,先把拼音學一遍,所以一年級的老師都不教拼音就是真的。其實,這是家長的誤會了,雖然教材的課文做了調整,但是拼音也是很重要的語文基礎知識。
  • 幼升小:一年級教材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你覺得這樣編排好嗎?
    聽聞部編版一年級教材大變臉,先識字後學拼音,作為教書多年的教師,我頗感興趣的同時也十分疑惑:自教書以來都是先學拼音,後識漢字,部編版教材為何要做這麼大的改動呢?相對於漢字來說,拼音則顯得更為陌生,且抽象性更高,學起來難度更大。部編版教材把識字編排放在拼音學習的前面,關注到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最熟悉的學起,先易後難,放緩坡度,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