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新學期,部編版教材走進課堂,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的第一課。學生們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過渡到拼音學習。這帶來了什麼變化,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家長
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
面對一年級小學生先學寫字再學拼音的變化,家長們可「炸開了鍋」,有的直言跟不上教學進度,孩子連筆都握不好,有的稱暑期學拼音的錢打水漂了,後悔沒給孩子報名學寫字。
家住梁溪區的徐媽媽則「吃了定心丸」,剛上一年級的女兒9個月前已學會了寫字。「剛上大班的時候,就聽周圍的媽媽吐槽說孩子上了小學,字寫得不好容易拖後腿。」因此,徐媽媽早早給孩子報名寫字班,大班裡就開始每天練字半小時至一小時,如今上了一年級根本不用操心孩子寫字不行了。「聽幾位同學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因為字寫得不好,現在表現出了焦慮情緒,家長也很著急。」徐媽媽告訴記者,自己朋友的孩子一天在家寫4個小時的字,期間不停用橡皮擦改,搞的孩子跟家長疲憊不堪。
老師
95%的孩子寫字姿勢不正確
蔡老師是育英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她告訴記者,自己看到新版教科書時,一方面感受到教育部對傳統文化,特別是漢字教學的重視,「把漢字放在第一位,拼音是學習漢字的工具。」為了讓孩子感受漢字的流變,教材中還放了不少象形文字圖片。圖文並茂,學認字、寫字比學拼音有趣得多。另一方面,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科間的聯繫變少了,一年級數學需要認識的「多」「少」「前」「後」「左」「右」等漢字,在同年級語文課本中沒有出現。再比如,相比寫拼音,只要線條和圓圈的組合,寫漢字對一年級新生要求比較高,有的孩子觀察能力不夠,找不到落筆應該在田字格的哪個位置,有的孩子專注能力弱,寫兩筆就容易走神。
結合教學工作中發現的難點,蔡老師也作出了調整。在教學進度中,對於寫字能力不強的孩子,課內課外多給他們輔導。教學要求也適當放低,有些孩子手眼協調能力不強,就降低對個別孩子的精細度要求。
同時,蔡老師也給「焦慮」的家長提出了建議,看到其他小朋友寫字寫得好,不要太過著急,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而應縱向比較,拿昨天孩子寫的字跟今天寫的比較,給孩子具體化的鼓勵和表揚,比如寫字很專心、橫得平豎得直,而不是籠統地說「你寫得真棒」。
記者了解到,很多一年級老師還有這樣的煩惱:「現在學生寫字是件最頭疼的事。握筆不對,寫字姿勢不正確,直接後果就是寫字又慢又不好看,還影響視力和生長發育。」老師雖然反覆糾正,可收效甚微。不少老師從一開始寫字就特別注意學生的握筆姿勢,但似乎這已經定型了。以前兩個星期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個多學期下來,還是不行。某小學老師直言,「一個班裡95%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
從教多年的洪老師建議,家長與其提前訓練孩子寫字,不如先讓孩子練好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比如坐姿要「身正、背直、肩平、足安」,寫字必須「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課桌一拳頭,手離筆尖一寸寬。
寫好字得「先慢後快」矯正器並不完全適用
梁溪琳琅書畫院負責人朱老師就對寫字這件事深有感觸,「今年6月份起不少家長都來跟我諮詢小朋友寫字的問題,到了9月份開學,因為教材原因關注這個問題的家長就更多了。」朱老師表示,倒筆畫、不會握筆、坐姿不好、反覆用橡皮擦、要不要學書法等問題反覆被一年級新生家長提及。那麼,在她看來,這些問題如何化解呢?
朱老師認為,低齡學生學寫字不能到處找書法家去學,一來學校裡的規範漢字與書法不一樣。「所謂規範漢字就是語文書上字怎麼寫,學生就應該這麼寫,而書法中則會出現顏體、柳體等,相同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她說,自己就曾遇到過一個孩子,一手顏體書法寫得特別漂亮,但在老師眼裡,規範比漂亮更重要,「比如小學生寫字的規範,就是要做到豎要豎直,口要封口,而書法裡一些字的書寫為了審美反而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其次,一些幫助孩子糾正坐姿、握筆姿勢等矯正器並不完全適用。「就像安撫奶嘴,它只能讓孩子依賴工具,而寫不好字。」她認為,寫一手好字需要量的積累。此外,還有家長覺得作業那麼多,寫字速度要先提上來,對此朱老師表示,只有放慢速度寫好字,腳踏實地練好字才能寫得好又寫得快,一味追求速度,反而讓孩子因為寫得不好,反覆用橡皮擦,不僅作業本不整潔、還會導致孩子厭煩、焦躁。當然,還有一部分孩子表露出「怕寫字」的情緒,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的引導,多給他點自信心,不要一味批評。
(晚報記者 俞華 實習生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