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小學語文課本大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增加不少兒童詩

2020-12-16 澎湃新聞

今後,一年級小朋友的學習問題或許不再讓爸媽太傷腦筋了。8月22日南都記者了解到,今秋開學,廣東廣州小學新生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再過渡到學拼音。此外,新版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口語交際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新版教材增加不少兒童詩

以往,小學新生在語文課上第一大攔路虎便是拼音,不少家長表示為了讓孩子學好拼音,「貓媽」「羊爸」也不得不變成「虎媽」「狼爸」。新版教材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壓力。8月22日,南都記者在廣州購書中心看到,新版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圖文編排疏落有致,版面比舊版教材要大些。

新舊版教材在內容上的對比明顯,新版教材新增《升國旗》、《小書包》等課文,保留了《四季》、《口耳目》等課文。從篇目來看,新版教材保留、新增的課文不少是兒童詩,適合一年級孩子理解。與舊版教材對比,新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在於學習拼音和識字的先後順序。

舊版教材目錄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版教材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也就是說,新版教材是先讓學生認識一部分字,再學習拼音。對此,有學校老師表示,先認識字能順利地把孩子的生活融入到學習中,更能有效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

識字量新版教材減少100個

識字量新版教材比舊版教材減少了100個,由原來的400個減到300個。

在識字的第一課,首先要小學生學會的六個字是:天、地、人、你、我、他。南都記者隨機問幾名準備讀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基本能認出其中兩三個字。可見新版教材在一般的識字層面對孩子難度不大,基本選擇的生字都在日常生活中,如動畫片、繪本、廣告標語等可以看到。

同時,新版教材傳遞出一個信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例如剛開始學習的「天、地、人」三個字,也被稱為「三才之道」。在教材編排方面,增加「快樂閱讀吧」、「和大人一起讀」。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語文園地欄目中新增「書寫提示」。

口語交際放在突出的位置

此外,新版教材在每一模塊的課文學習後,都有「口語交際」欄目。舊版教材也有口語訓練要求,但不如新版教材目標明確。

比如,同樣是遊戲的題材,新版教材第一個口語交際名稱是「我說你做」。課本中圖文並茂地把整個交往過程畫出來,讓學生一起做遊戲,一個人髮指令,其他人做動作,並提出要求,「要大聲說,讓別人聽得見,注意聽別人說話」。而舊版教材重點在口頭表達,缺乏交往的指導,課本中只是要求學生回答一些問題,諸如你做過哪些遊戲、你覺得哪些遊戲最有趣等。

【一年級語文新舊版教材有何不同】

●最大不同在於學習拼音與識字的先後順序。

●舊版教材的目錄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版教材的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新版教材只保留《口耳目》、《小小的船》、《四季》、《畫》、《日月明》、《影子》、《比尾巴》、《雪地裡的小畫家》等課文,並新增《項鍊》、《烏鴉喝水》、《小蝸牛》等課文。

●新版語文園地裡新增「書寫提示」、「和大人一起讀」欄目。

●新版教材識字量300個,舊版識字量400個。

●新版教材5增加「快樂讀書吧」。

家長看法:延期學拼音減壓,親子閱讀時間上恐難保證

對於新版教材,不少家長坦言越改越好。「把拼音推遲一點學,相當於給孩子一段時間去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也給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的一段磨合期。」學生家長冼女士告訴南都記者,她的大兒子已經讀小學四年級,回想當年學拼音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孩子在哭,我在大叫,大家都覺得很絕望,這一個個符號把我們母子倆折磨死了,這邊拼音還沒學好,那邊數學加減法接踵而至,真是疲於應付。」冼女士說,家裡老二明年也上一年級,剛開始不用先學拼音的話,孩子可以有時間先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方面,家長、孩子的壓力都會減輕點。

對於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有家長稱可能會「吃不消」。「這不就是親子閱讀嗎?如果每天要共讀的話,時間上恐怕有難度了,如果改成提倡,並非強制要求,可能會更好些。」學生家長劉先生表示,他跟太太工作較忙,經常加班到晚上8點才能回家,每天要親子共讀就不太現實,只能在周末抽時間做好。

校長觀點:新版教材更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

對於新版教材,不少一線教學工作者表示贊同。沙面小學校長張鳳娟說,此次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改版是近十年來關於小學語文教學討論的相關意見的綜合,也反映了大部分一線教師的心聲。

「針對小學生如何學拼音的問題,我們內部是有很多看法的,主要爭論有兩種:一是先學拼音後識字,二是先識字後學拼音,這次新版教材採用先識字後學拼音。」張鳳娟認同後者,認為這種改變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規律,「小朋友在幼兒園都是靠直觀感覺去認知的,對於圖形、圖畫的認知印象深刻,拼音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即使老師如何生動地做示範,也不及方塊字的內涵豐富,老師可以從方塊字引申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讓初上小學的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為下一階段學習拼音打下基礎。」

「識字量的減少正反映出語文教學更加重視質量,我們經常說要麼不寫字,要麼寫好字,這次增加的書寫提示,正是要求孩子好好掌握每一個字的結構、筆畫順序,認真寫好每一個字。」張鳳娟說,此次教材改革應該讓一線老師明白內裡變化的目的,同時更新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讓新教材改革思想落到實處。

(本文原題為《小學新生第一課「不學拼音先識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南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 先識字再學拼音
    小學一年級新生,先識字再學拼音!24日記者獲悉,今秋開學,海南省部分市縣小學新生的語文課本大「變臉」,將使用新改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語文第一課不再是拼音「a、o、e」,而是漢字「天、地、人」。除此以外,新教材在學習書寫、閱讀教學等方面都有了調整。   「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 廣州小學新版語文課本大變臉:不學拼音先識字
    昨日南都記者了解到,今秋開學,廣州小學新生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再過渡到學拼音。此外,新版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口語交際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 先識字再學拼音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此前熱傳已久的最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新舊教材有何變化?新教材有何特色?為此,本報記者特邀剛參加「2016年浙江省小學語文新課程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回來的黃巖小學語文教研員牟錫釗和有著20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黃巖實驗小學老師鄭菊青,第一時間解讀新學期中新教材新變化。
  • 廣東多地語文教材大變臉 小學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今秋開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再過渡到學拼音。在廣東,包括廣州、粵東等多個地區小學正式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所以今年9月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將率先實踐此項改革。新教材為什麼要這樣變?教材這樣變化到底好不好?
  • 浙江小學一年級語文或用新教材 先識字再學拼音
    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變化是先識字再學拼音,目前老師手上都沒有領到新課本。現行的語文教材,一年級的目錄順序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教材的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這幾位接觸過新教材的老師,幫我們大致總結了一些新教材的變化——比以往更關注兒童的需求,先從常用字學起,再學拼音。
  • 先識字後拼音 一年級語文大變臉
    據江淮晨報消息,今年起,我省一年級小學生發到手的《語文》教材將迎來「大變臉」,由往年的「蘇教版」換為「部編本」教材,與此同時,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8月30日下午,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提前看到「胖了一圈」的語文教材,由以前的「先拼音後識字」變為「先識字後拼音」。
  • 廈門小學初中一年級的課本都「變臉」了 小學生要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新教材(右)第一課是識字,原版教材(左)首先教拼音。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記者 郭文娟)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課本都要「變臉」啦!新學期起,我市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的語文、道德與法治,以及初一年級的歷史,都將使用新版教材。其中,「道德與法治」就是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又稱政治課。  三個科目中,最受關注的是語文。特別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新教材中的幾大變化,讓人尤為關注。比如,先學識字再學拼音、識字量減少100字、增加書寫提示、更注重閱讀等。
  • 陝西省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臉」 先識漢字後學拼音
    今秋開學,全省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語文人教版部編新教材將「變臉」,小學一年級改過去先學拼音再識字的模式,為先學識字再學拼音;初一語文首次出現預習提示及自讀批註課文,引導學生更愛閱讀。此次課外閱讀不再出現在附錄中,而是在課本的正文獨立單元中,比如在「消除與名著的隔閡」中,就推薦了魯迅的《朝花夕拾》等名篇,在其他單元中還推薦了《西遊記》等供精讀和挑讀的經典。  小學一年級教材:首課先學「天、地、人」  小學課本中《靜夜思》等課文不見了蹤影,而《烏鴉喝水》等原來下學期才學的課文,提前至上學期。
  • 新學期廈門小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 教材「變臉」首次使用「部編本」
    哪些課本要變臉  小學一年級 語文、道德與法治  初中一年級 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拼音不再是第一攔路虎這學期,人民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語文教材全部使用「部編本」新教材。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
  • 1日起北京小學一年級使用新教材 語文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今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從外觀到內容結構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變大了,新教材改成A4紙張大小的「大本」。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內容上最主要的變化就在於,以往先學拼音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新教材將更關注識字的能力,將先教新生識字再學拼音。
  • 新學期小學一年級換語文課本 先識字再學拼音
    昨日,記者從市新華書店獲悉,溫州市區(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經開區和洞頭區)的各個小學總共向其教材部訂購了2萬多本最新教材,日前已經分批運抵。溫州書城二樓的教材專櫃前天就銷售。  先識「天地人」再學āōē  昨天一早,記者來到位於公園路的溫州書城,一睹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芳容記。
  • 重慶部分小學今秋開學啟用新教材 先識字再學拼音
    新版語文教材裡增加了一些經典名篇,還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環節  今秋開學,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昨日,重慶晨報記者採訪了市內一些小學老師獲悉,重慶今年大多數小學一年級新生也將使用這套新的語文教材。
  • 9月1日起京小學一年級使用新教材 語文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相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開始,人教版語文、歷史、政治教材將進行輪轉換新,新學年先從一年級、七年級進行教材更新,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七年級的語文教材、歷史教材、《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部換新。而後將按年級逐年更換。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今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從外觀到內容結構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 北京小學一年級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原標題:「小豆包」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本報訊(記者牛偉坤 張航)今明兩天,北京全市中小學生迎來開學。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從新學期開始,小學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初中起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 幼升小:一年級教材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你覺得這樣編排好嗎?
    聽聞部編版一年級教材大變臉,先識字後學拼音,作為教書多年的教師,我頗感興趣的同時也十分疑惑:自教書以來都是先學拼音,後識漢字,部編版教材為何要做這麼大的改動呢?相對於漢字來說,拼音則顯得更為陌生,且抽象性更高,學起來難度更大。部編版教材把識字編排放在拼音學習的前面,關注到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最熟悉的學起,先易後難,放緩坡度,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 幼升小:一年級教材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你覺得這樣編排好嗎?
    聽聞部編版一年級教材大變臉,先識字後學拼音,作為教書多年的教師,我頗感興趣的同時也十分疑惑:自教書以來都是先學拼音,後識漢字,部編版教材為何要做這麼大的改動呢?二、樹立自信:感受樂趣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兒童來說是成長中的一次跨越。他們來到新的環境,從此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小學生。一年級新生要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學習各項規則,接觸到各門功課,這個轉折期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關鍵的,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剛進校門的孩子一上來就學習拼音,普遍感覺壓力較大,很多孩子會有挫敗感和畏難情緒,家長也十分焦急。
  • 「小豆包」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原標題:「小豆包」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本報訊(記者牛偉坤
  • 先學拼音再識字就是個錯誤,家長謹記了
    ——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  王財貴教授廣東多地語文教材大變臉 小學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8月23日,羊城晚報記者獲悉今秋開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再過渡到學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