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尚未建成的養老院、一條條言語激烈的橫幅、一場曠日持久的矛盾,讓中國新聞網的官方微信起了一個這樣的標題《養老院=死人院?有種你別老!》
原來,這幾天,上海一個居民區內發生了點不愉快的事。政府想在小區裡建養老院,卻遭到業主的強烈反對。有些過激的業主竟掛起橫幅抗議,寫著「『死人院』滾出小區」等字眼,讓人看著不寒而慄。
近日,上海楊浦區心儀雅苑小區隨處可見「抗議在居民區中建養老院」等橫幅。今年,上海一家公司準備將該小區的閒置樓房改建成公辦民營性質的養老院,卻遭到了小區業主的強烈反對,一些小區業主甚至掛出「『死人院』滾出小區」。
小區內隨處可見反對建養老院的標語。這家公司項目負責人盧經理告訴記者,考慮到上海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楊浦區又是傳統的老工業區,退休工人集中,養老機構緊缺,公司經過市場調研,又與所在街道溝通後,於去年考慮將閒置樓房改建為養老院。項目預計投資3000萬元,建成後養老床位數約291張。
業主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拉低了小區房價,影響了業主的利益;第二,養老院裡設臨終關懷病房和太平間,影響生活環境和業主心理。因為業主中流傳這樣的說法:這家養老院有1200隻床位,肯定要設太平間。他們表示:推開窗就看到養老院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街道表示,去年考慮將閒置樓房改建為養老院,建成後實際養老床位數約291張。
看完這條新聞,小新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幕畫面。一家高檔飯店人滿為患,但是緊挨著洗手間的座位上卻空無一人,沒有人願意坐在靠近廁所的位置上吃飯,但是沒有人抗議飯館不應該建這個廁所,因為每個用餐的人免不了都需要它。
當民生基礎設施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體現人文關懷的養老院真的在居民區裡沒有一席之地嗎?如果現在不建養老院,真等到我們老了,該住哪裡呢?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養老院的現狀吧↓↓
中國養老院現狀
民政部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各類註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31833個。機構、社區等養老床位合計達到584.0萬張,同比增長19.7%,其中社區留宿和日間照料床位197.3萬張,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27.5張,同比增長10.0%。
伴隨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老年人的生存狀況、養老權益及安全保障,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近期有的地方接連發生傷害老年人的案件,或者意外導致老年人傷殘死亡的事故,引發公眾對養老服務機構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的擔憂。
怎樣解決業主和街道的矛盾?
業主們主要關心的矛盾無外乎兩點:
一是怕房價會跌,試想一下,一個小區如果配有養老院,就如同小區裡自帶幼兒園、菜市場、賓館一樣,這種便民惠民性質的福利設施非但不會讓房價跌,只會方便了業主,所以這種擔憂是多餘的;
其二,業主擔心養老院有1200個床位,會經常有死人,影響風水。而街道明確表示,規劃建設291個床位,這是業主與街道溝通不到位的體現。街道應該與業主委員會進行詳細的解釋商討,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都擺在桌面上談,求同存異。比如,老人們的活動區域在哪?老人們會不會擾民等問題,都要提前有應對……
老年人的社會需求
一、老人為何要住養老院
1)希望獲得及時的護理和醫療援助;
2)減輕子女等家庭成員的照顧負擔;
3)享受晚年生活;
4)擺脫孤單。
二、住養老院都會考慮什麼?
1)區位環境;
2)入住費用。目前老人支付入住費用主要來自:自己的養老金、子女贊助以及出租或賣掉原住房的資金。
3)醫療條件。最關心「急救通道」;希望醫療環境溫馨化,服務個性化。
4)服務需求。護理人員要有耐心、懂尊重;定時探望、巡視很重要;提供保健服務,多組織養生、郊遊類活動。
5)飲食條件。就餐環境多樣化、人性化;品種宜差異化,能照顧特殊需求;希望設置待客餐廳和公共廚房。
「一碗湯的距離」
有人說,養老院可以建,但是為什麼要建在居民區裡呢?其實,養老機構的地址選擇,常用一個詞——「一碗湯的距離」,也就是說,從家裡燒好這碗湯,端到養老院給老人喝,剛好沒有涼掉,這個距離是最好的。
將養老院建在居民區裡,剛好可以讓子女與老人之間的溝通更加緊密。老話常講「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誰又能說自己沒有老的那天?如果子女有時間照顧老人,或者讓老人住在自己家中,這是最好的狀態,但是現實往往差強人意。讓老年人在養老院中老有所養,著眼於長遠處,怨氣也就不那麼重了,你說呢?
【背景新聞】
上海一小區欲建養老院 業主拉橫幅「死人院」
新民網訊 近年來,上海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市政府每年把新增養老床位作為市政府實事,今年的目標是7000張。然而,一家養老院從規劃設計、立項報批到開工建設、驗收審批,最後開門迎接老人入住,並不像紙面上數字的增長那麼簡單,有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阻撓。最近楊浦區和奉賢區分別有一家面向普通老人的養老院遭遇了「出生難」,記者為此前去深入調查。
一牆之隔悲鳴哀泣盡入耳?
周家嘴路3531號靠近隆昌路,記者來到這裡時,只見大門緊閉。說明來意後,門衛打開鐵門,說這裡已經停工2個多月了。記者看到,裡面有兩幢老樓,分別為五層和六層,裝修工程進行了一半,空無一人。隔著圍牆,一邊是一些棚戶房,另一邊是一棟六層的老公房和幾棟高層住宅樓。高層住宅對著工地赫然掛著一條橫幅:「死人院滾出小區!」看了觸目驚心。
業主們主要的幾點反對理由:第一,拉低了小區房價,影響了業主的切身利益;第二,養老院裡設臨終關懷病房和太平間,影響生活環境和業主心理。
這裡就是正在建設中的延吉第二養老院。
周家嘴路3531號地塊屬於上海儀電集團,過去幾年樓房出租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作為學生宿舍使用,2013年學生宿舍遷出後空置,現由儀電集團下屬上海滄鑫投資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公司項目負責人盧經理告訴記者,考慮到上海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楊浦區又是傳統的老工業區,退休工人集中,養老機構緊缺,公司經過市場調研,又與所在街道溝通後,於去年考慮將閒置樓房改建為養老院。延吉街道只有一家公辦養老院,正希望再建一個,苦於沒有場地,滄鑫公司的這個想法和他們一拍即合。楊浦區政府對此也十分重視,確認養老院性質為公辦民營。項目預計投資3000萬元,建成後養老床位數約291張。
今年3月20日,在辦完所有必要手續後,裝修工程進場開工了。可是,一個多月後,就有居民一次次來到街道和各級政府,堅決反對養老院的建設。5月6日,在居民的強烈要求下,裝修工程只得暫停。延吉街道與區民政局、區房管局、區建交委等部門多次召開座談會、協調會,與居民溝通、對話,但收效不大。
反對建養老院的居民大多是附近心儀雅苑的業主。這是一個建於2002年的商品房小區,共200多戶。走進小區,隨處可見「反對在居民區建養老院」「反對侵害業主權益」等橫幅。記者採訪了一位業主李女士,她給記者講了業主們主要的幾點反對理由:第一,拉低了小區房價,影響了業主的切身利益;第二,養老院裡設臨終關懷病房和太平間,影響生活環境和業主心理。
一個居民給政府部門的信中寫道:「一牆之隔,讓我們眼睛裡看見的是停屍房,耳朵裡聽見的是死者家屬的悲鳴、哀泣,嘴鼻裡呼吸的是病房裡汙染過的空氣……幾百戶居民與死神觸手可及……」因為業主中流傳這樣的說法:這家養老院有1200隻床位,肯定要設太平間。
拒不放行小區周圍我做主?
事實上,能達到1200張床位的養老機構,在上海屈指可數,連十多年裡分三期擴建的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也只有1000張床位,而且周家嘴路3531號場地不大,只有兩棟樓,規劃床位數不到300張。而且,小區的兩個出入口和養老院入口都不在一條路上。再有,養老院不是醫療機構,也不允許設太平間。至於拉低房價,心儀雅苑所在的友誼居委會書記冷洋表示,根本沒有依據,完全可以到房產中介和房產交易中心去了解。
對此,盧經理覺得很冤枉。養老院是微利行業,他們是國企,更多是從社會效益出發做這件事。而且他們是裝修自己的房子,沒想到遭到居民如此反對。公司早就聲明:不設太平間或臨終關懷場所。為了尊重周邊居民,他們還對項目功能布局做了調整,增設敬老日託、助餐服務、文化娛樂功能,今後社區衛生中心還將在這裡設點,方便居民。7月9日,滄鑫公司和延吉街道辦事處分別發出了《告廣大居民書》,發到每家每戶,將這些情況告知大家。
當然,附近也有不少居民是支持建養老院的。83歲的沈月生老人住在旁邊的老公房友誼新村裡。他說:「政府要造養老院,這是關心阿拉老百姓的好事情呀。」對於一些居民認為養老院不能建在居民區裡,他覺得沒有道理。「市區哪家養老院不在居民區裡啊?現在要專門闢出地方造養老院,是不可能的。」他說,他的隔壁鄰居、一對老夫妻進養老院幾年了,他們住在浦東濰坊新村養老院,他去看過他們,各方面都很好。那裡也是很大的居民區,養老院就建在濰坊新村裡面,沒人有意見。對於自家小區旁邊要建養老院,沈老先生說:「這個地方離楊浦公園近,老人去走走多好啊!」
然而,心儀雅苑業主的態度依然沒改變。他們表示:推開窗就看到養老院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政府發展養老事業他們支持,但養老院不要造在自己家門口。
有人打出「民族風俗理應尊重」的橫幅
友誼居委有位居民提出了一個解決矛盾的辦法:養老院對周邊群眾影響究竟如何,比如衛生、交通、生活等各個方面,可以請一些專家、第三方機構來評估,然後把評估結果告訴居民,用事實回答居民究竟有無侵權。
昨天,延吉街道負責人對記者說,儘管遇到困難,養老院這個項目不會改變,還是要建的。
先批後悔蓄電池廠惹的禍?
孫啟新是開辦奉賢福海福利院的合伙人之一,他向記者出示了一份上海市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准證書,批文號為(奉民)字第019號。批准單位的名稱是:上海奉賢區福海福利院。批准單位的地址是:上海市奉賢區浦星公路9800號。批准單位的佔地面積33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9452平方米,投資總額13932萬元,床位數736張,登記註冊類型:社會辦。業務範圍:老年人住養、護理、康復。設置有效期限:自2012年7月30日至2014年7月29日。發證機關:上海市奉賢區民政局。發證日期:2012年7月30日。
「既然先批准了,為何後來又反悔不讓開了?」孫啟新告訴記者,他在嘉定經營了一個養老機構近10年,曾因在本市率先實施醫養結合深受好評,先後獲得全國模範養老機構、全國十佳長期照護機構、全國最佳養老機構的稱號。因為合同到期,兩百餘位老人面臨無處可去的狀態,一位合作夥伴建議在奉賢海灣鎮星火開發區開設養老機構。3年前,他們的申請得到了民政部門的批准,嘉定養老機構的老人們順利移入了新的福利院,但之後這一項目卻被政府部門喊停了。
「不允許營業的理由,主要是附近有一家蓄電池廠,按照規定養老機構附近500米內不允許存在蓄電池廠等汙染企業,可問題是其實距離超過了500米。」孫啟新說,區民政局說是區環保局否定了他們的申請,要求他們立即停止營業,這意味著先前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老人們也將無處可去。
孫啟新說,養老機構目前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未獲執業審批,就沒條件舉行開業儀式,沒有老人的收養來源;二是不能享受政府給予的床位補貼,前期裝修和設備購置的投入,是用自己住房作抵押獲得的貸款,常常陷入還貸危機;三是不能享受政府對水、電、煤、電話等公用事業費用的補貼,加重了經營成本,導致入不敷出。
安全隱憂養老選址沒商量?
昨天,記者致電奉賢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區民政局的確在2013年向福海福利院籤發了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准證書。「民營資本開設養老機構,解決城市養老難題,我們當然歡迎,利用工業用地開設養老機構也是允許的。」這位負責人表示,但這份批准證書只代表奉賢區民政部門同意的態度,但最終獲得批准仍需要環保、消防等相關部門的審核。福海福利院至今未獲批的最大癥結就是蓄電池廠,經過測算福利院到電池廠車間的距離超過500米,但距離工廠圍牆不到500米。「只要區環保局點頭,我們自然沒有其他意見。如果無法獲得批准,就肯定不能營業。」該負責人表示,如果無法解決環保問題,希望福利院的經營者認真考慮如何轉型,以減少先期投入的損失。
記者隨後又向奉賢區環保局核實了此事。根據該局2014年1月17日向區政府提交的情況說明,奉賢區環保局在開展年度環保核查時發現,位於上海西恩迪蓄電池有限公司衛生安全防護距離內的上海雙鳳骨明膠有限公司基地內,已建成奉賢區福海福利院。環保局發現,該養老機構除了與蓄電池廠的距離小於500米外,還有許多問題。
福海養老院的前身上海雙鳳骨明膠有限公司項目用地為三類工業用地,周邊200米內有薄膜廠、化學製品廠等,特別是北面還有一家專業生產甲醛、聚甲醛的大型化工企業,所以此處並不適合開設養老機構。
區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孫啟新是被合作夥伴「忽悠」了,明知周邊有這麼多化工企業,還建議他來開設養老機構,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在養老機構選址的安全問題上,並沒有商量的餘地。
記者手記
一家是政府支持,但周邊居民反對;一家是老人歡迎,但有關部門不批准。兩家養老院的遭遇,恰成對比,但同樣發人深思。
「真不知道養老院什麼時候變成『洪水猛獸』了?這樣的維權體現的是整體道德水準的下降。」對於延吉第二養老院遭到居民反對一事,楊浦區一位公務員這樣評論。時代在發展,社會上卻出現了對養老院的種種偏見,真是可笑可嘆。如果誰都不讓養老院辦在自己家門口,那麼將來自家老人也沒有養老院可住了。
福海福利院拿到了「準生證」,卻拿不到「出生證」,其中的癥結何在?如果周邊有汙染企業不適合辦養老院,為何不早點告知投資者?而現行的養老院的審批程序是否存在缺陷?
這些問題,亟待引起各方重視。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邵寧 記者李一能)
一個居民給政府部門的信中寫道:「一牆之隔,讓我們眼睛裡看見的是停屍房,耳朵裡聽見的是死者家屬的悲鳴、哀泣,嘴鼻裡呼吸的是病房裡汙染過的空氣……幾百戶居民與死神觸手可及……」因為業主中流傳這樣的說法:這家養老院有1200隻床位,肯定要設太平間。他們表示:推開窗就看到養老院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觀察者網綜合中新網微信、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