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了,臘月二十九,媳婦放假,全家回老母親家過年。
「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這話一點不假。兒子一回到他奶奶家,咱的地位就直線下降,我都懷疑,這還是我的家?
被老太太支使著「貼對子,收拾供品,放鞭炮」,媳婦要幫忙,老太太都不幹,說是不能「慣著」我,否則,變懶了,沒法調教。呵呵,絕對是親媽,才能做得到。
幹完這些活以後,還有跟著媳婦,陪著老太太擀皮,包餃子,帶著耳朵聽老太太細細嘮叨。當然,口裡還要誇著「老佛爺吉祥,您老做的真好」。挨幾句笑罵,權當「彩衣娛親」,博老太太一笑。
真好,當年一大家子十八口聚在一起,一切按程序來,歡歡喜喜過大年。
娘在,家在,兄弟姊妹一家人;娘不在,家不在,兄弟姊妹是親戚了。現在,每到年節都嘆息,再也回不到過去。
「穿新衣,戴新帽」出門拜年,在大街上歡笑,是正月前幾天的主旋律。兒子更是被他奶奶牽著到處跑,獲得了太多的誇獎,小尾巴早已把褲子撐破,昂首挺胸,驕傲的像個剛會打鳴的小公雞一般。
「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走親訪友永遠是主旋律。這不,領著兒子來給他姑姑拜年。
「林林,出個題你算算」我姐姐的公公,一位老瓦匠親熱的拉著兒子的手。老爺子家世代匠人,可以說是世家。畢竟,從明朝開始,朱皇帝為天下四民劃了等級,身份是不能輕易改變,「匠戶」身份不高。建國以後,匠人地位高了,日子過得比普通莊活人要好。
「爺爺,您說吧」
「雞兔共三十九,一百條腿向前走。問問有幾隻雞,幾個兔?」
我一聽,就知道是《孫子算經》上的東西,現在教育,已經不學了,民間還把它當樂趣。類似的題目還有《韓信點兵》等等,牽扯的問題很多,另外,還有《九章算術》的內容。
現在的教育,說不上來好壞,現在要解答,一般是用方程,算起來也挺快,不過,好像要到五年級以後,才能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兒子今年才二年級,答上來,夠嗆。況且,他自尊心挺強,算不出來,今天這頓飯,他會吃的不香。
「爺爺,雞與兔子聽話嗎?」
「聽,讓它們幹什麼就幹什麼」老爺子一樂,陪著兒子玩,仿佛就是「周伯通」轉世,像個老頑童。
「那就簡單了」。兒子思索片刻,隨口答道
「爺爺,十一隻兔子,二十八隻雞」兒子肯定的回答。
這麼快?須知,他們這些匠人,平時沒有什麼樂趣,逗逗孩子,找找心裡平衡,是他們的興趣之一。在農村,這些匠人是挺吃香的,但是,自古以來形成的傳統,在讀書人跟前,自卑永遠是主流。沒法,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一兩天能夠消除,直到今天,一直提「工匠精神」,匠人的地位還是不高。其實,中國製造,離不開「匠人」,衷心希望,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高。
把老爺子弄得目瞪口呆,也把我唬了一跳。怎麼算出來的?
「爺爺,簡單。」兒子顯擺道。
「首先,把雞兔各排成一排;其次,喊口令,讓他們都抬起一隻腳」
「它們能聽話?」我問
「爺爺說了,它們聽話,讓它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兒子看著我
「對對對,繼續說」老爺子催促道
「現在剩下六十一支腳了吧?」
「對」
「再給它們下個命令,讓它們再抬起一隻腳。就剩下二十二支腳」
「還有?」老爺子來了興趣
「雞兩條腿,都抬起來了,它就沒腿了,只能趴在地上了,剩下的二十二條腿,就是兔子的了」。
「兔子還剩下兩條腿,再除以二,就算出了兔子是十一隻。」
「三十九減去十一,雞就是二十八隻」
好像很有道理。老爺子連連豎起大拇指,誇兒子是「文曲星下凡」。畢竟,在匠人的話語裡,誇獎讀書人最好的用語就是「文曲星下凡」。
他媽走過了,摸了摸兒子的頭頂,說:「大林,別驕傲。怎麼想出來的?」
「媽媽,這叫發散性思維。一條路走不通,可以繞」
嘿嘿,這就是「發散性思維」,發展到極致,可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也可能發展不好,就是看見問題就繞。也有可能是雞同鴨講,「白馬非馬」詭辯的可能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