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黃:現金與支付工具需長期並存 依賴現金支付的老年人仍有很多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朱小黃表示,微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誕生是對現金支付功能的延伸、補充和替代,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互補性,滿足了公眾支付的多樣化需求。儘管現代支付方式發展迅速,但流通現金需求還是比較大的。2019年4月份,M0的餘額是7.4萬億,同比增長了3.5%,當下還是有很多人依賴現金支付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偏遠地區的民眾,長期來看現金和非現金支付工具是長期並存的。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各位網友好,很高興能夠參加新浪網上的論壇。

我要發言的題目和內容是關於未來銀行的功能演進。想說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銀行功能的變化,另外一個是金融科技可能對我們銀行的未來影響。

談到未來我們就要問多久之後是未來呢?沒有突然出現的未來,只有逐漸演進的未來。有人說「未來已來」,這是個網際網路語言。對經濟生活、經濟事件而言,現在、未來和過去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體的世界。當我們談論一個經濟事件的時候,實際上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整體,是全面的概念,是不可切割的。當我們說「未來已來」這個說法的時候,只不過是某些標誌性事件或者現象已經發生,而不是整體突然就跨入未來了。未來是被今天所決定的、所影響、所勾劃的。

談到未來的趨勢,要先研究今天有什麼特徵。一個時代的銀行決定於它的功能。我們知道傳統的銀行功能大概就是存、貸、匯,就是融資、支付、理財。理財根源於通脹,這個道理當然要真說起來比較複雜,貨幣發行不斷地增長,我們能感受到的貨幣貶值也是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所以,理財是銀行功能的一個基本要求。融資根源於發展,經濟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資金流的需要,發展的需求產生了銀行融資功能的衍生和發展。支付的根源在於經濟元素的流轉,在這個流轉過程當中銀行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的角色。不管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產品、是什麼樣的提法,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當代的銀行功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我想有幾個特徵是很清楚的。

一是網際網路改變了金融生態,尤其是渠道的拓展和交易方式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也無法改變金融的基本功能。所以,像已經出現的P2P、數位化,其實背後歸根結底還是融資、支付、理財功能的不同表達,都是收益和風險的關係處理。但是要看到網際網路的出現、網絡化的出現,在覆蓋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無所不能及。我們通過網絡可以觸及到社會的角角落落、各個方面、各種人群,我覺得這是網際網路改變了整個金融生態。

第二,除了存貸匯之外,當代金融可能更多地需要智力的服務,所謂「融資融智」。我們有很多銀行在宣傳一個產品的時候,經常用「融資融智」這個說法,我覺得「融智」並不是一個廣告語,而是真正的一個銀行功能的表達。隨著市場元素的多樣化,銀行技術特別是風險管理技術的運用、數據技術的運用,銀行的專業知識更加密集化,相關的智力服務成為銀行功能的一部分。資產的風險定價、風險評級、風險預警、智能投顧、各種理財方案、匯率的趨向分析等等,都需要模型,建模來處理,甚至包括一般的財務分析,都需要智力為背景的專業、專注的人員才能夠做到。

所以,當代的銀行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技術和人才,很明顯我們會覺得它功能缺失,沒有競爭力。對社會的服務越簡單、越直觀、越方便,對銀行智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它的第二個特徵是對智力的服務提出新的要求,銀行必須要有讓綜合智力變成服務能力的功能。

第三,財富的保管。發達和次發達國家社會的財富積累,這一需求從傳統的理財演化成財富存量的保管、增值。傳統的除了貴金屬、外匯儲備、資產配置、保管箱、代理、買賣、ABS、證券化等等,這些都是為了保管和盤活財富而產生,是對現有財富存量有效安全的保管和增值,這是銀行的一個新功能。從功能上來講,比傳統的存貸匯,到今天為止有所演進。在我看來存、貸、匯並沒有消失,但是網絡、智力、保管已經來臨,所以銀行要因時而變,功能性的變化已經發生了,是這樣一個事實。

基於功能的嚴謹,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銀行,它圍繞「六個功能」,存、貸、匯、網、智、管,從這六個功能出發,構建新的業務體系。存、貸、匯依賴於風險管理技術,而網、智、管依賴現代智能技術。所以,未來的銀行是一個風控和智能並駕齊驅的銀行。在市場環境下六大功能就是產品的根源,兩項技術就是競爭力。不論利用多麼眩目的名稱、多麼耀眼的外觀、多麼新穎的語言、多麼複雜的結構,在我看來就是這「6+2」,就是六個功能加上兩項技術。這是對未來銀行從功能演進上的一個判斷。

二是科技創新建設共存金融生態的問題。

過去幾年金融科技市場投融資規模呈井噴式的增長,全球金融市場的科技投融資總額已經達到1000多億美元,增長幅度都很大。在中國,金融領域的科技運用基本上經過了五個階段。一個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計算機的時候,單機運用;第二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計算機網絡系統開始得到運用;第三個階段,2000年以後,系統的數據運用,主要在客戶的分析、信用卡的支付、風險管理方面大量地運用數據;第四個階段是2010年左右,網際網路金融和網絡支付開始得到廣泛運用;第五個階段,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現在用的地方也很多了,場景很多。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金融科技的本質是科技的運用,這就意味著金融科技的運用需要回歸到常識,是金融創新,不是科技創新,是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銀行是知識密集型企業,各種科技運用的理想場景,供應鏈金融、支付、信用卡、風險控制、財富管理等等,它的技術運用含量都很高,也具備運用這些新技術的動因。另外,銀行還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但是這並不是說有資金實力就可以引領科技創新,銀行是沒有科技基因的,只有服務基因,這是銀行的本質。金融機構是服務性的公司,任何科技的運用都要照顧到市場的感受,所有的服務對象,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他的感受決定了金融機構要運用什麼樣的科技、如何運用,以及在何處運用。

談到金融科技的未來趨勢,可以概括以下幾種並存的現象,這就是未來的銀行,它一定是有幾個現象是並存的。

1.智能化與櫃檯服務的長期並存。銀行服務渠道的智能化、便捷化、自動化轉變是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銀行的分析、交易、風控、支付等崗位,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2018年的4月份,我們看到國內首家無人銀行在上海亮相,但是老年人和社會中低端人群的需求也要被考慮。長期來看,智能化和櫃檯服務還是要並存。因為不同的客戶群體的行為方式和他對服務的需求差異很大。所以,完全智能化的銀行在服務功能上會缺失,對沒有能力使用現代工具的人是不公平的。

2.現金與支付工具的長期並存。微信、支付寶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誕生是對現金支付功能的延伸、補充和替代,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互補性,滿足了公眾支付的多樣化需求。儘管現代支付方式發展迅速,但流通現金需求還是比較大的。2019年4月份,M0的餘額是7.4萬億,同比增長了3.5%,當下還是有很多人依賴現金支付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偏遠地區的民眾,長期來看現金和非現金支付工具,我認為是長期並存的。

3.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與主權貨幣的長期並存。從法律角度考察,主權貨幣是伴隨國家現象的一個歷史現象,相對於法定貨幣而言,網絡貨幣更有條件回歸交易契約的本質。例如比特幣是交易雙方認可、然後契約化的一個支付貨幣,可能它更符合市場的屬性,也就更利於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我們既不能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衡量虛擬貨幣的性質和特點,也不能放任網絡特點,放棄市場秩序對網絡經濟和虛擬貨幣的法律規範和它的風險管理。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數字貨幣和主權貨幣我相信會長期並存。

4.先進的後臺數據批處理和市場交易層面的人性化、個性化、個人化的長期並存。所有的管理活動我認為都基於三個基本問題:第一,面對人性;第二,超越自我;第三,信息對稱。如果處理不好,我們現在實際上已經存在著一些數字鴻溝,不能夠讓大家在數據環境下,在現有的金融環境下共同生存,不能夠形成這樣一個生態的話,金融的功能和價值未來都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哪怕是一小部分人的權利為代價,來獲得我們所謂的科技進步,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設好共存生態,我認為這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5.物理網絡和網絡交易會長期並存。我們不能夠想像一個大的商業銀行已經不設物理網絡了,至少在現階段這種情景是很難想像的。在可見的未來時光裡面,我也看不到物理網絡會消失的可能性。我覺得它們發揮著各自的功能,起著不同的作用,網絡、物理和地面構成的一個共存生態的框架。所以,物理網絡和網絡交易、在網點的交易和網絡上的交易,我相信也會長期並存。

我今天從銀行功能的角度、銀行的功能嚴謹和科技進步給金融帶來的新功能,它所帶給我們的問題是怎樣共建一個共存金融生態,而這個金融生態要照顧社會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區域,大家都能夠在一個金融生態裡面順暢地享受到完美的、快捷的、安全的金融服務,我覺得這是觀察今天的金融和未來的金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和重要理念。

謝謝各位!

相關焦點

  • 朱小黃: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與主權貨幣長期並存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朱小黃表示,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與主權貨幣的長期並存。
  • 朱小黃:完全智能化銀行對沒有能力使用現代工具的人不公平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朱小黃表示,2018年的4月份,國內首家無人銀行在上海亮相,但是老年人和社會中低端人群的需求也要被考慮。
  • 老年人不會用手機支付怎麼辦?央行公告要求不得排斥現金支付!
    你碰到過拒收現金的情況嗎?老年人等不會行動支付該怎麼辦?……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任何單位和個人存在拒收現金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會同當地有關部門依法予以查處。
  • 重磅|央行:非銀機構不得宣傳無現金支付或歧視現金支付概念
    現金在保障公眾支付權利、促進文化傳播及在極端情況下穩定公眾預期等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非現金支付是在現金基礎上的發展。二者兼容共生,和諧發展。公告指出,尊重公眾自主選擇權。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在確保現金收付渠道暢通的前提下,可為公眾提供合法安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
  • 便民丨老年人不會用手機支付怎麼辦?央行公告要求不得排斥現金支付!
    你碰到過拒收現金的情況嗎?老年人等不會行動支付該怎麼辦?……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 支付創新不得排斥現金
    公告明確,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現金收付環境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一是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為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服務;二是「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三是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序
  • 商家見現金就擺手,現金支付為何「受歧視」?
    手機成了「錢包」,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捷,但少數機構和商戶為圖方便只接受行動支付、拒收現金的現象,給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帶來不少困擾。多位市民反映,仍有部分商戶拒絕現金結帳,計程車、停車場、小超市等成為歧視現金支付的「重災區」。現金支付為何「受歧視」?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怎樣才能變通途?
  • 為何日本需要無現金支付?
    反觀,從報導的結果來看,日本輿論對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大為震驚,除了對於支付覆蓋場景的驚嘆,更對掃碼支付是否涉及用戶隱私等不良影響的擔憂,更有對未來科技技術能否改善日本現金支付的行為的暢想。在中國,第三方支付的高速發展十分依賴大平臺之間的競爭,競爭直接推動了爭搶用戶的消費補貼、場景覆蓋的體系的形成。
  • 央行:不得宣傳無現金支付 機具要做到多種支付兼容
    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在確保現金收付渠道暢通的前提下,可為公眾提供合法安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 (四)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 拒收現金將被依法查處 央行再度發文:不得排斥現金支付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拒收現金將被依法查處!央行再度發文:不得排斥現金支付 不得宣傳無現金支付概念儘管行動支付快速發展,但社會對現金的需求依然會長期存在。為維護人民幣流通秩序,保障公眾使用現金的權益,結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12月15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0〕第18號》(下稱「公告」),再次強調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
  • 老年人使用現金支付出現多次被拒事例,國家特下通知:不可以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開始提倡使用網絡支付。網絡支付不僅方便,也便於攜帶。這也導致很多地方都開始只接受網絡支付,而不接受現金支付。這也導致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開始出現支付困難。就在我們享受手機支付方便的時候,老年人卻面臨著手機支付難題。
  • 央行:打造多元化支付方式下的現金和諧流通環境
    在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的同時,保障公眾現金使用需求、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是人民銀行長期面臨的重大課題。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以下稱拒收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仍有一些商戶、機構等主體對自身在現金收付中的責任和義務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和偏差,或者基於成本控制、用戶體驗等原因,存在不願意收取現金等現象。
  • 國務院辦公廳: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應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
    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 楊卉)為破解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央行發布第18號公告 要求支付機構不得宣傳無現金支付概念
    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在確保現金收付渠道暢通的前提下,可為公眾提供合法安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四)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 拒收現金?央行:不得排斥現金支付,這些應設置人工現金收付通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央行今日發布公告稱,為維護人民幣流通秩序,保障公眾使用現金的權益,打造和諧現金流通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0〕45號)有關要求,現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 異常發票被稽查,現金支付讓企業遭受巨大損失,莫要隨意現金支付
    這兩天有很多小夥伴在公眾號留言問貓叔,長期使用現金發放工資會有涉稅風險嗎?用現金支付採購款有什麼風險……實際上,很多中小企業習慣性使用現金支付,比如支付工資用現金,報銷款也用現金支付,支付採購款或者購買設備也都用現金,直接坐支現金等等。要說有沒有風險,肯定是有的!
  • 出門只帶手機不帶現金?難道行動支付真的會取代現金支付?
    很多人認為行動支付是當下大勢所趨,未來幾十年手機支付規模會更大,一些人甚至覺得現金將被行動支付完全取代。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無人超市、水電氣費手機支付……行動支付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人們使用現金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但是行動支付真的比現金支付好嗎?真的可以取代現金支付嗎?
  • 現金支付被拒?國家已發聲,將加大整治力度!
    近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事件引起廣大市民的關注,視頻中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兩種方式」。這件事著實令人心酸,如今電子信息化時代,關於老年人被智能科技困擾的新聞觸動了許多人的心,科技在給大部分人帶來便利的同時,社會也應當考慮到老年人群體。
  • 凱德MALL停車能現金支付了 微信支付繼續推廣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報導  半島都市報3月20日訊 3月15日至今,凱德MALL停車場開始收費,並聲稱收費只能通過微信支付,導致出口擁堵現象,惹來不少抱怨。據了解,自3月18日以來,停車場開始收現金,工作人員表示,此舉是為方便沒有微信的老年人等群體。
  • 馬上就評|央行行長強調小額支付必須支持現金,老年人節前收禮物
    易綱行長指出,「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現金。」他同時特別提到,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得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易綱行長的這一表態對於廣大老年人來說,無異於在老人節到來之前收到的一份最好也最實用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