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了「錢包」,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捷,但少數機構和商戶為圖方便只接受行動支付、拒收現金的現象,給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帶來不少困擾。
多位市民反映,仍有部分商戶拒絕現金結帳,計程車、停車場、小超市等成為歧視現金支付的「重災區」。現金支付為何「受歧視」?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怎樣才能變通途?
現象:
商家見百元大鈔就犯愁
提起幾天前在昌平區南邵附近一家超市買菜的經歷,市民李飛就氣不打一處來。
看見她結帳時掏出了100元現金,收銀員就皺起了眉頭:「您不能用手機支付嗎?後面這麼多人排隊,我還得找零錢。」李飛質問道:「我沒帶手機,難道你們還拒收現金?」對方沒接話,只好不情願地結了帳。
一見百元大鈔就犯愁的商家不佔少數。多位市民和記者反饋稱,乘坐計程車時司機往往以沒有零錢為由要求乘客行動支付。
家住達官營遠見名苑小區的呂先生發現,兩三年前,家周邊的早市、小賣部和便利店常常拒收現金,現如今拒收現象基本沒有了,不過仍有小賣部偶爾拒收硬幣,一問緣由,對方表示「擔心硬幣不流通了」。他說,商家幾乎不會拒收百元大鈔,只是有時商家儲備的零錢不夠,看見百元大鈔坦言「破不開」。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然所有商家都聲稱「可以收現金」,但有的商家在支付環節設置了障礙。瑞幸咖啡APP官方客服表示門店可現金支付,但在金融街附近的一家瑞幸咖啡店,記者以顧客身份諮詢,對方稱「不能使用現金支付」,記者質疑後對方改口稱「可以收」,只是操作上需要員工將私人帳戶的錢先轉給顧客,顧客下單後再把現金給員工。
今年9月16日,在東城區銀河SOHO停車場,李先生用現金支付時遇上了煩心事兒。「我車裡一般放一些現金,懶得掃碼。」他告訴記者,可當他掏出20元現金時,對方一直不收,李先生稱「法定貨幣不能拒收,否則報警」,對方只好收了,操作後機器吐出了一張印著二維碼的紙片,聲稱可掃碼存入微信零錢,「找3元錢,二維碼就是現金」。
「我如果沒微信的話,那這錢豈不是還花不出去?」李先生堅持想要現金,並詢問二維碼是否可下次來抵扣停車費,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最後只好離開。
探因:
部分企業盲目跟風「無現金」
河北廊坊一家醫院掛號拒收5角紙幣、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窗口工作人員拒絕、福建福州一女子拿一袋一元紙幣去銀行存款遭拒……不只是商家,近期,個別辦事部門和金融機構拒收現金的新聞頻上熱搜。在新聞評論區,網友們紛紛表示遭遇過現金支付受歧視的現象,一些人在和商家交涉後,對方無奈之下收了現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三條,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現金。但根據央行此前發布的調查,37%的被調查消費者反映在過去1年內經歷過「被拒收現金」,39%的被調查商戶在過去1年內曾「拒收現金」。
為何現金支付受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行動支付的顧客多了,所以零錢很多時候準備得不夠,絕大多數商戶都不會故意拒收現金。」在收到一位顧客的多枚硬幣後,海澱區一家餐廳的店員出乎意料地興奮:「終於又有零錢了!」
但仍有一些商家以各種理由歧視現金支付方式。央行營管部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北京地區此前開展的拒收人民幣現金整治工作中,拒收現金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停車場、餐飲店等企業對員工管理不嚴,導致員工為了個人方便而拒收顧客的現金;有的是企業盲目跟風「無現金」的錯誤提法進行不當宣傳,錯誤地認為不收現金就「高端」了;有的是公共服務類單位沒有考慮到群眾的多種情況;有的是企業以網際網路新業態為名,明明店面內有人,完全具備收取條件,卻不收取現金,既讓消費者反感又觸犯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費者反映的情況中,還有一些經查證不屬於拒收現金行為,如有的商戶是因為臨時缺少現金找零而未能達成交易。對於這種情況,央行表示希望交易雙方能夠互相體諒、協商解決,商戶可隨時到銀行兌換零錢。
曾被詬病現金支付難的盒馬鮮生配備了現金支付窗口,圖為盒馬鮮生麗澤店。 潘福達/攝
建議:
為老年人創造更好支付環境
針對老人被拒收現金等現象,國家出手了。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成為《實施方案》中的重要一項。
根據《實施方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要改善服務人員的面對面服務,零售、餐飲、商場、公園等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水電氣費等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繳納,應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強化支付市場監管,加大對拒收現金、拒絕銀行卡支付等歧視行為的整改整治力度。採用無人銷售方式經營的場所應以適當方式滿足消費者現金支付需求,提供現金支付渠道或轉換手段。
「如果給一些消費者比如老年人增添了麻煩,他們下次可能就不願再來消費。」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認為,商家希望通過行動支付獲取消費者更精細的各類數據,但不能因為行動支付便捷性的理由而拒收現金,或是故意設置高門檻讓消費者不得不用手機結帳,現金結帳也需要保障消費者的基本權益,比如退換貨、保修等。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由於一些支付機構不當地宣傳和推行所謂的「無現金社會」,不少地方存在歧視現金、拒收現金等行為,與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則背道而馳,營造了歧視現金的氛圍,也不利於市場公平競爭。
在董希淼看來,要破解「數字鴻溝」問題,既不能片面追求數位技術發展速度,也不能簡單轉嫁必要的服務成本。具體來說,例如窗口服務單位要考慮到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需要,適當保留人工服務窗口,支持現金支付。銀行等行業為追求離櫃率,不加區分地要求老年人在自助設備辦理業務的現象也應該進行糾正。
一些地區和行業較為普遍的歧視現金、拒收現金和銀行卡等行為,是影響老年人辦理相關業務的重要因素。他建議,下一步,我國應加快《中國人民銀行法》及《人民幣管理條例》、《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修訂工作,完善支付結算領域法制建設,明確對拒收現金等行為的處罰標準,並加大對拒收銀行卡等行為的檢查處置,為老年人辦理相關事項創造更好的支付結算環境。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潘福達
編輯:潘福達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