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代社會,有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孩子,放棄了工作,專門帶孩子,就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好,考個好的大學將來有出息。但是很多家長忙於孩子學習,卻忽略孩子身邊的一些習慣。比如說懶散,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太過於懶惰,沒有太強的上進心,得過且過。這樣也導致了孩子做事比較拖拉,幹什麼都不是心甘情願。
前段時間去了朋友小劉家,小劉的孩子小天就比較懶惰。孩子到了九點多還沒有起床,一直賴在床上玩手機。小天看到我們來了才知道起床,趕緊的收拾自己找東西吃。小天吃完飯就和我們打了聲招呼,自己又去上屋裡玩手機了。小天過於懶散,整個暑假就是這樣過來的,也很少出去社交,作業也是簡單的對付,這樣小天生活都不能自理,在家裡過暑假,還要朋友一直督促著。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孩子懶惰可能是家長太過勤快了。家長看家裡比較髒亂,就會忍不住的收拾,孩子懶惰沒有做,家長就會勤快的幫忙。平時家長很是勤勞幫助孩子做很多事情,這樣孩子自己不用做家長幫助孩子做。
孩子習慣成自然,孩子自然就會懶得做,只知道享受,這樣時間長孩子就形成不用動手,也可以豐衣足食的壞習慣。
還有的是家長沒有教會孩子生活還有學習上的知識,孩子只有家長命令孩子才能完成。家長不說話孩子也就懶於實施,孩子有自己不會的理由,就會出現懶惰的現象。很多孩子總是找各種理由不做事情,家長就要教會孩子生活常識,多跟孩子說要做什麼,這樣孩子也能多做些事。
還有的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很多家長也是比較懶散,家裡也是比較雜亂無章。這樣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孩子也會出現懶惰的情緒。孩子喜歡模仿他人,尤其是模仿家長,孩子看到了家長總是休息,不忙於家庭的打掃,加上孩子自己也比較懶,這樣時間長,孩子形成了懶惰的習慣。
第一個方法:家長學會放手。
家長在那個不要大包大攬的幫助孩子,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這樣家長幫助孩子,孩子會有依賴性。孩子習慣家長幫助做,自己就不用做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就算孩子不會做,或者老是做錯,家長也不要驚慌,多引導孩子,教會孩子怎麼做。
只有這樣孩子自己獨立起來,這樣孩子形成習慣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這樣家長不用幫忙,孩子自己也能做完,慢慢的就會告別懶惰。
第二個方法:刺激孩子。
家長也可以刺激孩子做些事情,比如家長可以把家裡的工作分成幾塊,可以用金錢刺激孩子勞動,這裡的獎勵不要太多。這樣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家長在一旁多給孩子鼓勵。不要說孩子太懶這些話,多鼓勵孩子一些勤勞能幹的話語。
這樣孩子內心被家長鼓動起來,也會有很大的力量做這些事情。孩子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孩子不是天生懶惰的,很多都是孩子貼上了懶得標籤,經常說孩子懶惰,孩子習慣成自然,認可別人說的。
第三個辦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時間,每天時間段要幹什麼。這樣孩子的時間被規劃,孩子也能在家長的規劃下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只要時間長,孩子養成規律的習慣,就會知道每個時間知道幹什麼,孩子就不會像原來那樣無所事事。這樣孩子有規劃的勞動就不會出現休息的場景,孩子也能變得勤勞。
總結:學習生活中孩子都會出現懶散的情況,導致孩子不能盡心的投入。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懶還不是什麼大毛病,就對孩子放任不管。這樣時間長,孩子會從懶散中衍生很多壞的習慣,這些壞的習慣容易毀了孩子。所以家長發現孩子任何問題,不管問題大小,都要從根本解決,這樣就無法危害到孩子,孩子也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