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鎮瓷在唐宋,不聞有彩器。元明來,則多青花。

——藍浦《景德鎮陶錄》

17世紀的代爾夫特瓷

青花瓷,肇始於唐宋,至元朝臻於成熟,並開始作為最具特色的中國瓷器之一,遠銷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東非諸國,也引領了以青、白二色為主色調的審美風尚,風靡亞歐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只大量進口中國的青花瓷器,也積極仿燒,並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特色,從而形成了一個橫跨亞歐的「青花文化圈」。

李朝青花

15世紀前後,李氏朝鮮開始以高麗傳統陶瓷樣式及元朝元素為基礎,吸收明代青花瓷的特色,創燒了李朝青花。起初,朝鮮青花是對中國青花從器形到紋飾的全面仿製,尤其是以龍紋、纏枝蓮花紋為主的主紋樣和以波濤紋、蓮瓣紋、聯珠紋為主的從屬紋樣,幾乎是中國青花的翻版。但由於朝鮮本土的胎土、釉料與中國不同,制瓷技術也存在差異,朝鮮青花逐步發展出與朝鮮文人審美和朝鮮胎土、工藝技術相適應的朝鮮風格。

15世紀,李朝青花瓷以壺、瓶、折沿口盤、兩耳盞、花形盞為主,瓷壺有方型、六角、八角、十二角等造型,紋飾仿照宣德年間的唐草紋、牡丹唐草紋、纏枝番蓮紋、魚藻紋等,追求奢侈巧麗之風。18世紀以後,器形趨於渾厚,崇尚實用之風,出現了與民間信仰相關的「壽福康寧」「立春大吉、建陽多慶」「風調雨順、時和年豐」「去千災、來百福」等吉祥寓意圖案,及山水、竹、松、梅、桃、秋草、石榴、鳥禽、蝴蝶、走獸、鯉龜等紋飾,特別是龍、虎、鷹、喜鵲、青蛙、月亮等,常出現在瓷器上。李朝青花上的寫意山水,亦深受中國文人畫的影響,景致飽滿,用筆簡潔,有宋元諸家寫意山水之遺風。日本的伊萬裡燒也深受李朝青花的影響。

越南青花

14到15世紀,在越南全國性地崇儒之風下,越南以元明青花,尤其是雲南青花為典範,結合本土的原料、燃料和地形條件,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工藝流程,並形成了民族風格。越南青花多灰胎,胎質粗糙,缺少標準瓷胎那種半透明的特性,產品以盤、瓶、罐等日用品為主,早期越南青花以纏枝花卉、卷草紋等為主要裝飾題材,類似元朝的民窯,而後流行蓮瓣紋、開窗紋等紋樣。既有造型簡約,線條粗獷的民間用瓷,也有構圖豐富,紋飾繁密的外銷瓷。

越南青花從創燒時代起,已成為中國青花的競爭對手,遠銷日本、東南亞、西亞等地,土耳其的託普卡比宮至今仍珍藏著越南青花瓷。明朝海禁之後,中國出海的船舶日趨減少,瓷器出口也一落千丈,越南青花卻在此時填補了海外青花瓷市場,並發展到巔峰。

15世紀中亞細密畫上的中國青花瓷

土耳其陶器

14世紀前後,中國的青花瓷已經遠銷伊斯蘭世界,並為上流社會所珍視。伊朗阿達比爾陵寺、土耳其託布卡比宮都收藏有傳世的元青花,分別是薩法維王朝的阿拔斯大帝(1588—1629年)和土耳其蘇丹賽利姆一世(1467—1520年)的藏品。15世紀帖木兒王朝時代的細密畫中,也經常見到正在使用的青花瓷器,與藍色的民族服飾和帳頂裝飾一起,構成了一幅具有蒙元風情的宴會圖景。

14世紀起,敘利亞、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國都曾仿製過青花,但以土耳其的青花陶最為著名。其對中國青花的仿製,除蓮子碗、折沿大盤、敞口曲腹盤、筆盒等器形外,主要集中在對中國裝飾體系的借鑑、吸收與再創新。根據考古學家馬文寬的總結,土耳其陶器上模仿的中國紋飾主要有13種,包括葡萄紋、束蓮紋、刻花纏枝蓮紋、印花菊瓣紋、纏枝花葉紋、青花獅紋、帖花螭紋、小螺旋紋地與蓮花紋、變形牡丹花、蓮瓣及靈芝紋、盆花或盆景、海浪波濤紋及「由大蓮瓣紋引申出的抽象紋飾」等。不僅是對中國裝飾元素的全面吸收,也是對中國裝飾體系的系統學習,打破了中東地區以幾何紋飾為主導的裝飾體系,並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人的中國印象。

代爾夫特瓷

荷蘭擁有悠久的制陶傳統,17世紀已十分興盛,代爾夫特是最重要的制陶中心之一。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東來,大量青花瓷器運銷歐洲,並在葡萄牙與荷蘭之間,展開了一場貿易爭奪戰。豐厚的利潤,也刺激了代爾夫特地區的制陶業的發展。當地工匠以錫白釉陶技術,取法於景德鎮青花瓷的裝飾風格,生產各種仿青花器物和瓷磚,創造了代爾夫特白釉藍彩陶器。

最初的代爾夫特白釉藍彩陶器,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一方面從中國與中東裝飾體系中吸收了蔓藤翻卷的藝術形式,從古羅馬的藝術中訪求粗獷有力的結構,借鑑古代建築的對稱性,使紋樣藉助明暗法而產生立體效果,獨具特色。另一方面,以其色彩的純淨與簡潔,而引人注目。瓜爾塔·貝雅敏在《貝爾林的童年時代》一書中,記述了其對青花瓷器的感受:「典雅清麗的青花瓷器衝擊著我的眼睛,我的目光緊緊盯住紋樣的分枝、細線、花紋,尋找著舒捲的紋樣形成的秘密,並從純青的色調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對包括荷蘭人在內的歐洲人而言,精美的陶瓷器不僅是生活實用品,也是一種財富、地位的象徵,更是大多數歐洲人對中國的最初印象。

青花瓷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廣泛地傳播不僅使多地區、多民族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深受中國的感染,也在經意與不經意間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許多重要成分,而各國家、地區的仿製,其本身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吸收與創新,並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整體面貌。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從14世紀起,歐洲人就開始為進口的珍貴器物鑲嵌上金屬附件,鑲嵌對象的範圍拓展到包括陶瓷在內的各式奇珍異寶和工藝品。在荷蘭靜物畫中大量出現的鸚鵡螺杯都是以金屬鑲嵌的方式完成的,水晶也被以同樣的方式裝飾成高足杯(圖8、圖9)。此外,像鴕鳥蛋、象牙這類異域珍品也是金屬鑲嵌的對象。
  • 公元紀年為什麼沒有0世紀0年?公元元年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但漢平帝劉衎並不是公元1年即位的,他公元前1年即位,次年改元。那麼從公元前1年到公元1年有多長時間呢?1-(-1)=2?不,事實上,此時的漢平帝即位尚不足1年。因為公元1582年公曆紀年確立的時候,0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0,起源於印度,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沒有0年,也沒有0世紀,所以世紀同樣從1世紀開始,我們在看到一個年份時要將加1才是它所在的世紀。
  • 軍持——從僧侶「標配」到觀音法器,從佛教用器到宋元出口暢銷品
    軍持,由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交融,器型變化豐富,宋元時期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瓷器品種之。據說觀音手中所持淨瓶就是古印度僧人的日常「標配」——軍持,柳枝其實是用來潔淨的「牙刷」,因為古代印度僧人很注重潔淨和威儀,帶用楊枝作為「牙刷」潔淨口腔。
  •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2015-01-05 17:42: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圖為者瓊珍在陶碗上快筆繪製
  • 公元14世紀,一場瘟疫讓歐洲減少2500萬人,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導語:在公元十四世紀,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了歐洲和亞洲,這種瘟疫被稱為「黑死病」。該病在整個公元14世紀中葉肆虐歐洲時,造成大約2500萬歐洲人死亡,這相當於當時的歐洲總人口的35%。直到18世紀,歐洲的人口才從這場可怕的大流行中完全恢復。人們認為它是由中亞入侵者帶到歐洲的,由於歐洲衛生條件差而迅速傳播。這種細菌是由跳蚤所攜帶的,而跳蚤又是由在街道上肆虐的老鼠所攜帶的,歐洲惡劣的衛生標準使得瘟疫傳播更迅速。
  • 「至正」青花象耳瓶的曲折身世與元青花發現
    他帶著這些國寶到了英國,託當地的「福清幫」介紹,將6件元青花都賣給了喜愛中國瓷器的英國學者帕西瓦爾·大維德。吳賁熙用這筆錢在倫敦開了家餐館,至死不敢回中國(此人後來被一些媒體稱為愛國華僑)。這兩隻青花「至正瓶」改寫了世界對中國青花瓷的認識。
  • 汾酒 青花18十八羅漢 多少錢一瓶?
    汾酒 青花18十八羅漢53度475ml清香型單瓶裝價格是多少?汾酒 青花18十八羅漢53度475ml清香型單瓶裝多少錢?汾酒 青花18十八羅漢53度475ml清香型單瓶裝怎麼樣?汾酒 青花18十八羅漢採用高粱、水、大麥等優質原材料,傳承千年釀造工藝匠心釀造而成,純糧釀造,一清到底,清香典雅,綿甜甘冽。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外銷瓷清朝初年,由於清政府施行海禁,阻礙中國瓷器的出口,歐洲商人一方面到日本進口相似的瓷器,另一方面竭力在歐洲本土仿製中國瓷器。對瓷器的渴望促成了歐洲「中國熱」現象的出現,中國瓷器的細膩、精巧、溫潤慢慢成為歐洲社會廣泛認同的美學風格之一。在這種情緒之下,英國、荷蘭、法國設立東印度公司,把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中國甚至成為西方人夢寐以求的樂土。在法國,路易十五下詔廢棄原有的金銀製品,改用中國的陶瓷製品。上行下效,中國瓷器也開始流入民間。
  • 中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海外?
    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更是有為數眾多的國寶流失海外據不完全統計早期由歐美人轉購流散到國外去的甲骨文至少有5000片以上20世紀80年代根據中國甲骨學家最新的統計海外有中國甲骨資料的國家共有
  • 鈷藍與伊斯蘭傳統「喜色」相一致 元青花依賴進口青料而成熟
    因此,作為特殊外銷商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收了伊斯蘭文化因素,呈現出其風格的多樣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又是中西亞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結晶。  「蘇麻離青」具暈散流淌特徵  最優原料締造青花瓷最高水平當代國產青料沒辦法以假亂真  公元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國。
  • 永樂青花為何是「中國最美青花」呢?
    永樂青花在元 代技術成熟的基礎上,從造型、紋飾、胎釉、青花呈色上都給後世青花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應該講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比較高一些。當然,清代青花瓷器在明代的 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工藝製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 那些年夢寐以求的「永樂青花」TOP20排行榜
    成品瑰麗華美,展現十五世紀中華藝匠過人創思,匠心獨運,不拘一格。十四及十五世紀期間,文化交流頻繁,成果豐碩,不僅中東工藝流傳於中國,反之亦然。永樂青花,雍熙雋永,所渙雅風,誠中國青花瓷器模範,美譽之盛,舉世聞名。
  • 文物說:明代青花碗大觀
    一、明洪武青花纏枝紋大碗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洪武二年,在景德鎮設御窯廠,築官窯二十座(一說洪武三十五年設廠)。御窯廠的建立,奠定了日後景德鎮的瓷都地位。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胎釉精細,青色濃豔,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三、明永樂青花靈芝紋碗靈芝作為瑞草在明代工藝裝飾紋樣中為常見的題材,與竹葉、長春花、桃子或「壽"字組合象徵靈芝祝壽。
  • 公元8世紀,瑪雅人到底經歷了什麼使其迅速衰落?
    公元8世紀,瑪雅人到底經歷了什麼使其迅速衰落?在古老的美洲大陸上,曾誕生過一個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的一個文明,他就是產生於公元前1500年的瑪雅文明。瑪雅文明有著自己的一套語言文字系統,與古代中國相似的是瑪雅文明同樣使用象形文字,但瑪雅文字更為複雜,至今也沒有人能完全讀懂它。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後古典期。
  • 青花纏枝紋的歷史淵源及含義
    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由近東傳入中國,「在中國,最早具有影響力的葉飾出現在佛教寺院中。這類建築是在異域文化的影響下建造的,因為當時中國人必須從中亞獲取各類信息,包括佛教活動所需的準確經文、圖像和寺廟設計圖」注2。
  • 海外中國研究若干詞彙的梳理及啟發
    中它的含義是指有關中國語言、文學和文明的研究,[13]而中國文化研究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分支」[14]。按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江雪撰寫的《論西歐漢學起源史上的重要一頁》一文中的說法,16世紀初至19世紀西歐漢學是由法國人創建的,將漢學理解為「對中國的學術研究,這一提法是正確的」。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西歐漢學突破教會的束縛而深入到西歐學術界,進而在大學登堂入室,成為具有科學意義的專門學科。
  • 細品元代青花大罐(瓶)
    青花孔雀牡丹紋罐 高30.2釐米 口徑20.3釐米 足徑18.4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青花昭君出塞圖蓋罐 高28.4釐米 口徑21.2釐米 足徑20釐米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青花雲龍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 通高46釐米 口徑14.6釐米 足徑18.8釐米 高安市博物館藏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怎麼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哪個朝代?
    ——《除夜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人們為了記錄年份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紀年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公元紀年。我們一般都會說公元前和公元後,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公元1年又是我國哪個朝代呢?
  • 青花瓷靜物畫:中國青花瓷與玫瑰花-佩普洛|美術作品
    青花瓷靜物畫一:青花瓷瓶裡的紅色、粉色和黃色的玫瑰青花瓷靜物畫二:青花瓷盆中的玫瑰靜物畫青花瓷靜物畫三:青花瓷花瓶中的粉玫瑰青花瓷靜物畫四:玫瑰插在花瓶裡無記錄(Unknown)原作收藏方:私人收藏Private collection藝術家創作時間:大約在19-20世紀畫家作畫年齡: 未知作品原作尺寸:高度:51釐米
  • 讀懂文物:細談永樂青花,永樂青花的鑑定有這幾點特徵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晚期的時候為了皇太孫建文帝解決了很多開國功臣。這也為燕王朱棣造反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