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夏,吳賁熙租住在北京智化寺,他勾結住持盜砍寺中的古柏做棺材,存放在佛堂裡,還把手伸向了佛像肚子裡的元代經卷和供桌上的瓷器。為了出國,他又幫美國人夏仁德盜買寺中2塊各重1噸的九龍圖藻井。
吳賁熙是福建福清人,在北京琉璃廠附近經營一家棺材鋪,此人心術不正,貪小便宜,他和琉璃廠的文物販子紀小辮勾結,盜賣智化寺的佛像、經卷、瓷瓶、瓷罐和香爐等。不一樣的是,紀小辮事發後被捕入獄,吳賁熙在美國人夏仁德的安排下,帶著元代佛經經卷和瓷瓶到了英國。
吳賁熙原本是想在北京琉璃廠將那兩個青花瓷瓶脫手的,不想那裡的行家們都因為瓶頸上面的「至正」年款而斷定為贗品。他帶著這些國寶到了英國,託當地的「福清幫」介紹,將6件元青花都賣給了喜愛中國瓷器的英國學者帕西瓦爾·大維德。吳賁熙用這筆錢在倫敦開了家餐館,至死不敢回中國(此人後來被一些媒體稱為愛國華僑)。
這兩隻青花「至正瓶」改寫了世界對中國青花瓷的認識。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古玩界普遍認為「元代無青花」,所以當時琉璃廠的那些大咖們一看到元代的紀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就斷定是贗品。
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的時間不到100年,「至正」是元惠帝的年號,從1341年到1370年共30年,是元朝最後一個年號,也是元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因為統治時間短,所以元朝的瓷器常常不是歸於宋就是歸於明。元朝海外貿易發達,先後在泉州、慶元(寧波)、上海、渴州、廣州、杭州等地設立了7個市舶司(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海上貿易,範圍東到高麗、日本,西達波斯灣、紅海和非洲東海岸。忽必烈對外宣稱「往來互市,各從所欲」,沿海各地有6200多戶經商者,比當時守海軍人還多2倍。1289年,市舶司向中央上交珍珠200公斤,黃金160公斤,這其中貢獻最大的商品就是瓷器。
元青花瓷的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對外貿易出口的需要,是蒙漢民族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受到蒙古遊牧民族習俗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如:元青花扁壺,兩側的雙系可用來穿繩繫於馬匹或駱駝上,隨身攜帶,對於善於經商且常年外出的穆斯林非常適宜;元青花高足碗、粗獷的元青花大罐和鋪首罐,適應蒙古人和伊斯蘭地區人民席地而食的生活習俗,方便抓取和不易被勾碰踢破等等。元青花青白相間的青花裝飾風格,也是受伊斯蘭教崇尚藍色的影響。清真寺大多是藍白相間,其中,艾哈邁德清真寺,又被稱為「藍色清真寺」,是土耳其的國家寺院,它的穹頂和牆壁到處可見藍色和白色瓷磚的裝飾,其風格與中國元青花的藍白裝飾如出一轍。
元朝初期,瓷胎採用高嶺土(麻倉土)燒制,大型的瓷器容易變形,後來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所以元青花中有很多風格粗獷的大罐、大盤、大碗,胎體厚重大氣,也因為瓷石和淘洗不精,大多數器底有沙眼、修底不光滑,不似明朝的堅硬。元青花的青料分兩種:國產料和進口料。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的蘇麻離青,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朝時期,1克蘇麻離青等於3克黃金。
關於「蘇麻離青」,有種說法是鄭和七次下西洋時,從伊拉克薩馬拉地區帶回來的,也有些說是當時歐洲人尚未掌握制瓷技術,伊斯蘭商人從富產鈷礦的伊拉克薩馬拉帶來「蘇麻離青」,到中國訂製了大批滿足他們審美和生活需要的青花瓷。被吳賁熙賣到英國的這兩隻元青花瓶均有傷殘且器形歪斜,一隻高63.3釐米,直徑21釐米;另一隻高63.6釐米,寬22釐米。連象耳在內共有九層紋飾,分別為纏枝扁菊、蕉葉、飛鳳靈芝、纏枝蓮、四爪雲龍、海濤、纏枝牡丹和覆蓮雜寶。雜寶有銀錠、法螺、笏板、雙角等吉祥物。
這兩隻象耳瓶最珍貴之處在於瓶頸處的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郷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符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關於這段銘文,有許多人將「張文進、喜舍」誤讀為「張文進,喜舍」;將「舍香爐花瓶,符祈」誤讀為「舍香爐花瓶一付,祈」。
其實,這兩隻象耳瓶並不是一對,而是來自兩對瓶。張文進和他的弟弟張文喜是元代的兩位制瓷大師,他們一起合作,燒了兩對象耳瓶(括說還有香爐和其他供器),吳賁熙只是拿了其中這兩隻,其餘的瓷器不知流落何處。
帕西瓦爾·大維德得到「至正瓶」之後,請倫敦大學講授中國陶瓷藝術的霍布森進行了鑑定,霍布森認為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寫了《明代之前的青花》(Blue and White Before the Ming Dynasty),對這兩隻「至正瓶」進行了介紹。
1952年,這篇文章引起了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約翰·亞歷山大·波普博士的注意。他將這兩隻象耳瓶與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紐約大都會、伊朗艾斯迪爾寺博物館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館收藏的74件中國青花瓷進行對比分析,寫了《14世紀的青花:伊斯坦堡託布卡普宮博物館所藏的一組中國瓷器》和《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震驚了世界。從此,元代青花瓷器從明代青花中分離了出來,引起世人的關注和狂熱追捧。「至正型」青花,也成為多層裝飾,繁密滿花的青花類型的代稱。
從此,中國教科書將青花瓷的燒制時間提前到了元代(目前考古界的新觀點是唐代,元為鼎盛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頒發金獎給波普,以表彰他在這一領域的卓越貢獻。
2011年11月25日,澳門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尊元代「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瓶以8億元港元成交(約合6.85億元人民幣),創中國瓷器拍賣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