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黨主席補選今天結束,江啟臣以68.5%得票率,贏對手三萬票的結果獲得大勝,大部分地區得票獲得百分五十以上,在自己家鄉臺中市更是獲得百分之八十的選票。郝龍斌則表示落敗,恭賀對手。這場選舉,順利落幕。
因為疫情的緣故,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之前呼籲,暫緩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洪秀柱說:免得給外界有全民拼防疫,國民黨卻在拼補選的感覺!不過洪秀柱擔心的觀感問題沒有發生,因為外界也幾乎沒有什麼人去討論國民黨黨主席的選舉事宜。
參選人郝龍斌和江啟臣努力對外發聲以外,這次黨主席之爭外界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新聞話題。調查機構多次民調,除了顯示二人伯仲之間江啟臣略贏郝龍斌以外,還顯示有幾乎一半人的不肯表態。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大敗以後,現實就是誰還在乎國民黨。
不過對於這場相對安靜的補選而言,這次國民黨黨員的投票率不算太低,還是說明,國民黨的很多支持者心有不甘,依舊抱有期待。
選舉背景
回看2016年,國民黨也是領導人選舉大敗後,洪秀柱夾帶「換柱」後的悲憤氣勢,以壓倒優勢贏了相對名不經傳的對手黃敏慧,當時的國民黨,雖然也是潰不成軍,但好歹還是保留著一股子不甘願的氣勢。
洪秀柱當選以後,積極組織建「武林(50)計劃」,挑選五十位年輕人去地方磨練,在一系列地方補選中保持不敗。但最終不敵國民黨「醬缸」文化,洪秀柱帶領的國民黨黨中央連民意機構中的國民黨黨團都未能整合,更不提對於國民党進行整體性改造。洪的青年計劃無疾而終,而洪秀柱本人在換屆選舉中大幅落敗,輸給了吳敦義。
吳敦義是當時國民黨公認的資深幹才。參選黨主席時,在當時高達五位參選人的情況下,公開喊出一次投票不過半就退選,結果選舉中得到14萬4408票,以52.24%的過半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也使其他參選人無話可說,心悅誠服。
高票當選有助於黨主席權威的樹立,但吳敦義不像洪秀柱那樣著手改革,而更多運用過去行政單位調和鼎鼐的一套功夫,雖然不至於讓國民黨脫胎換骨,但好歹保持隊伍保持不散。吳個人更是沉迷於私下的人事運作,而鮮少公開發表政論,尤其在許多政治議題上。
因吳敦義好辯的風格常被對手操控成失言,而面對黨內重大紛爭的時候,吳敦義作為國民黨主席不能及時做出回應,所以常被競爭對手奚落為國民黨「無」主席。
但當時民進黨做得實在太爛,天怒人怨,給國民黨帶來絕佳機會。又如韓國瑜這樣超級政治明星的產生,終於在2018地方選舉中引領國民黨大獲全勝。但這場選舉,沒有給黨主席吳敦義個人帶來任何聲望上的提升,反而更蒙蔽了國民黨,體制上問題是養癰為患,人事上更是相互傾軋吃相難看。最終在2020年選舉集中爆發,又敗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尤其在2018年地方選舉大勝的前提下,國民黨這次爬得太高,摔得更慘。
候選人
候選人郝龍斌在朱立倫和吳敦義時期都擔任國民黨副主席,國民黨積重難返,按說作為國民黨高層的郝龍斌也是難辭其咎。所以郝在回復此方面質疑時候總是輕描淡寫,以自己不做主以卸責。郝龍斌家世顯赫,學經歷完整,但當初從臺北市長卸任,跑到基隆深藍選區選一個「立委」,結果不敵民進黨新人蔡適應,這次落敗對於郝龍斌打擊很大。某種程度也影響到郝龍斌日後對公職選舉意興闌珊,2016年選黨主席的時候他的政見主張是:當選將勸說郭臺銘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而這次參選也承諾不參加公職選舉,而致力於發掘輔助人才,以此彰顯自己沒有私心。郝龍斌給人印象敦厚,誠懇,但以臺灣目前的政治環境而言,不言戰即是怯戰,尤其國民黨一敗塗地尤其需要進取之時,委屈自己不見得就能求全。何況缺乏民意支持的黨主席也很難獨善其身,比如之前的吳敦義。
而黨主席勝出的江啟臣則出身於臺中豐原。江家本來世代務農,結果出來江春男,江啟臣這對叔侄從政。而且橫跨藍綠,江春男筆名司馬文武,是綠營重要文膽,2016年蔡英文當選,發布江春男任駐新加坡代表,結果還沒上任,江春男酒駕被查,輿論之下,只好悻悻辭任。
而江啟臣卻自幼向著藍營,也備受國民黨重視與重用,是國民黨儲備已久的政治精英。三次參加「立委」選舉獲得連勝,尤其2020這次更是以第一高票當選。江啟臣上次地方選舉中本與盧秀燕爭取臺中市長參選資格,結果以些微差距落敗,落敗當即,江啟臣宣布支持盧秀燕,也確實身體力行,不懈餘力助攻盧秀燕勝選,在當時國民黨很多地方因為初選勾心鬥角,且敗選不認帳的情況下,江的作為算是難得一股清流。
江啟臣在立法機構質詢前行政部門主管賴清德
2016年,國民黨潰不成軍之際,黨內即有很多呼籲江啟臣中生代接班的聲音,但江有國民黨人所謂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當即推讓。然而在觀感中卻是國民黨中生代畏難缺席,與民進黨大敗中生代卻願意逆流而上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也難免讓人覺得江缺乏擔當。
之後政治生態大變,「韓流」崛起,在韓國瑜這樣非典型政治明星的光環之下,江啟臣、蔣萬安這樣的傳統中生代政治明星都顯得黯然失色。
對於鐵桿深藍的支持者來說,江啟臣也因江春男的關係,有藍得不夠純粹的疑慮。但國民黨目前的局面,也不完全依靠深藍把控。江啟臣這次獲得高比率得票的勝利,也說明支持者還是更希望中生代出來接班。
比較而言,江啟臣有更高的民意支持,也經歷過多次選舉考驗。而郝龍斌在高層運作,人際關係上可能更為熟練一些。但目前作為在野黨的國民黨,不具戰鬥經驗,只圖一團和氣的話,實在看不出還能有什麼作為。江啟臣的獲勝,也看出國民黨支持者的焦慮與期待。
這次補選中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韓流」按兵不動。韓系大將謝龍介、周錫瑋未如之前高調欲選,也都偃旗息鼓,一方面因為韓系不敢高調,怕刺激到韓國瑜在高雄的罷免案,一方面,韓系作壁上觀,也使國民黨候選人對於這次失敗「韓流」因素的檢討趨於低調,江郝也都表示出對於韓國瑜支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宣布參選的還有張亞中教授,張教授一腔熱血,矢志不渝,準備一套很完整的國民黨振興的論述,積極參加這次國民黨黨主席的補選。卻被國民黨以張亞中不具備參選資格(參選人需有任國民黨中常委的經歷)而拒之門外。
張亞中雖然不具勝選可能,但顯示出來的,卻是國民黨即便輸成這樣也不願意調整僵化的黨內選舉體制,以致張亞中公開抱怨,國民黨此舉是表態他們沒有從外部汲取領導人才的可能性。
國民黨需要改造什麼
國民黨的現況,如某媒體人撰文所言:自從敗選以後,國民黨的氣勢與聲望都跌落谷底,黨內群龍無首、雜音不斷,每個人都說要改造國民黨,但又沒人知道問題何在、到底該從何改起,在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國民黨面對所有議題都顯得動輒得咎。當民間普遍對民進黨防疫表現尚稱滿意時,國民黨到底應該如某些網友所說的「閉上嘴巴就是最好的幫忙」、還是應該不畏民意直言不諱,很多國民黨人士都顯得進退維谷,明明有意見想說,卻又怕一開口就是「逆風」,於是扭扭捏捏、欲言又止,看不出該黨明確的態度與意向。
國民黨這次大敗,尤其輸在年輕人部分。江啟臣說,國民黨支持者中四十歲以下的佔比,只剩下區區3%,也是說國民黨已經輸掉了整整一個世代。對於新任國民黨主席而言,能不能找回年輕人,成為他上任的首要工作,如果不能,國民黨的未來確實沒有任何希望可言。
當然,從支持者的角度而言,這些年輕人的心也是易變,尤其如今網絡流媒體時代,使人對事物的專注度很低,遑論什麼忠誠度。四年來民意數次大逆轉,都不是因為自己做對什麼啊,而都受賜於對手如何做爛。
國民黨真正的問題是,政治人物暮氣沉沉,老神在在,實在沒有給黨內年輕人機會。這次選舉,很多深藍地區選舉都是連任很多屆的老人,而年輕人無法出頭。反之民進黨則派出很多年輕人出徵,所謂刺客。拜大環境所賜,效果奇好,許多板上釘釘會贏的藍軍老將不敵落馬。即便不贏,民進黨的年輕人得到歷練,國民黨的年輕人則還沒有出頭。
如何找回年輕人,首先就涉及到國民黨組織再造的問題。這個問題,每回黨內選舉,都有人提出來,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組織再造,是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而如果依舊是一團和氣的話,估計什麼事情也幹不成。不是新人不願意出頭,而是被壓製得根本抬不起頭。於是年輕人沒有政治資源,而老將們更是躲在舒適區裡,佔盡便宜,像洪秀柱這樣出徵臺南艱困選區的幾乎沒有。
洪秀柱只是象徵意義,而更重要的是國民黨需要派出有志氣的年輕人在深綠的地方進行深耕,不能打敗就跑。新主席能不能派出這些人,才是最實際的任務。派出這些人,能不能給與其最堅實的支持,對於而今嚴重缺乏政治資源的國民黨而言,也確實很有難度。
其次就是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因為敗選,國民黨內部也開始瀰漫一股所謂檢討「九二共識」的風氣,連郝龍斌都有「臺灣不被重視的話乾脆停掉三通」的爆衝言論。但郝龍斌之後也說,國民黨不反對「臺獨」的話也就真的失去立身之本。畢竟從最實際的角度而言,兩黨政治,一黨如果對另一黨的主張亦步亦趨,只能是政治自殺。
兩岸關係本是國民黨制勝的法寶,而今卻成為其政治包袱,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國民黨的問題是,嚴重缺乏論述的能力,也嚴重缺乏論述的平臺。有時候辛辛苦苦把事情做了,卻不討好,甚至也不懂解釋,使好事變成壞事。
一點結論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任重道遠,他得找回這個百年政黨的理想與理念,他要清理掉黨內那些使改革窒礙難行的老舊勢力,他要與各懷鬼胎的各路政治勢力勾兌整合,比如接下來將要面對尾大不掉的「韓流」,導引其成為更為正向的力量,要召喚年輕人對國民黨恢復信心,願意投身報效,挺身支持。還要面對越加惡化的兩岸關係提出中道可行的主張使形勢趨緩,然後要通過有效論述去說服民眾。
當然,也可什麼都不做,做個安靜且低調的政黨,隨波逐流,或許慢慢的,又能等到對手繼續做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