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講堂:詩律(律詩和絕句)

2022-01-10 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

第三章 詩律(律詩和絕句)

一、古體和近體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從字數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六言詩很少見的)。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兩類。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寫的,在唐朝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詩,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 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後人寫的古風。例如:李白的《蜀 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它有以下特點: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聲韻。

3、每句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字數少一半。五絕只有二十字,七絕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用平韻,也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這一類。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相當於半首律詩,所以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絕句裡律絕屬於近體,古絕屬於古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稱為五古,七言古詩稱為七古;五言律詩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稱為七律;五言絕句成為五絕,七言絕句稱為七絕。

古體詩除了五古和七古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長短句雜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列一類,而是歸入七古(即使沒有七字句)。

三、律詩

舉例的詩裡有一些入聲字,在必須用仄聲的位置上的已經註明,其它的入聲字不再標註。

格式說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須入韻!

(一)五言律詩 :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別,入聲。

2、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註:竹,入聲。

[唐]王維《觀 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註:疾,入聲。看,平仄兩讀。第七句是拗句(詳見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註:石、歇,入聲。

[唐]杜甫《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註:出、國、學、一,入聲。

(二)七言律詩 :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註:啄、足、白,入聲。

毛主席《長徵》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礴、拍,入聲。

2、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蜀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註:十、笛,入聲。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陸遊《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那,平聲。

4、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註:峽,入聲。

四、絕句(律絕和古絕)

上文說過,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我們分開討論。

(一)律絕

五言絕句 :分平起和仄起入韻與否四種

1、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無名氏]《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註:看、聽都是平仄兩讀!

2、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註:竹、合,入聲。

3、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煥《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4、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成「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盧倫《塞下曲》

夜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黑,入聲。騎,名詞,仄聲。

七言絕句 :分平起和仄起入韻與否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註:泊,入聲。

(二)古絕

古絕是和律絕對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縛的。凡符合下面情況之一的(或都具備的),應該認為屬於古絕:

(1)用仄韻;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即使用平聲韻,也屬於古絕。

例如:

[唐]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相關焦點

  • 【詩詞學堂】律詩、絕句的基本規則
    律詩、絕句的基本規則 律詩、絕句的詩句中,以兩個字為一個聲音單元(末尾只有一個字,也就只好以一個字為一個聲音單元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詩詞,詩和詞的統稱,這裡的詩一般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 詞,特指宋詞。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律詩,通常每首8句。超過8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就每篇8句的律詩而言,每2句成一聯,共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其中,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
  • 【詩詞微塾】律詩、絕句的基本規則
    律詩、絕句的基本規則 一句之中必須平仄交替。律詩、絕句的詩句中,以兩個字為一個聲音單元(末尾只有一個字,也就只好以一個字為一個聲音單元),那麼,五言(五字句)詩句就可分為"2+2+1"三個聲音單元,七言(七字句)詩句分為"2+2+2+1"四個聲音單元。
  • 詩詞3個誤解,絕句一定是律詩,曹雪芹不學格律,孤篇壓全唐
    1)王力詩詞格律但是王力教授在《詩詞格律》其實說得很清楚: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
  • 律詩(絕句)的避忌
    學寫律詩要注意應該避免的毛病,如出韻、失對、失粘等。 押韻有四戒。 律詩(絕句)用韻,一韻到底,而且必須押在規定的位置上。
  •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麼,怎樣區分律詩和絕句呢?
  • 創作律詩和絕句時 不可以重複用字嗎?
    這個問題是:律詩絕句可以重複用字嗎?前言這個問題表述得不是太清楚,題主「律詩絕句」的意思是單指近體絕句、還是指律詩和絕句呢?律詩有四句有八句有八句以上的,絕句就是四句,又分古絕句和律絕句兩種。就當作題主問的是近體絕句(律絕句)吧。
  • 詩詞格律簡便入門(一)
    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薰陶和歷史的啟迪。可以說,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作。但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
  • 絕句與律詩入圍決賽作品(部分)
    孩子們在嘗試中學習,在模仿中創新,讓古典詩詞文化的芳香浸潤校園,既有對東風國際一校兩區新徵程愛的表達,也有對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的節日讚歌!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帶著欣賞的眼光,來品讀孩子們的用心創作吧!
  • 詩詞基礎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律詩與絕句
    古代,人們在勞動和交往中,發現有規律的語音可以形成鮮明的節奏。中國漢代,有一種亦詩半亦文的文學體裁--賦,這種文學體裁很講究文採和韻律。到魏晉時期,"賦"日益對偶化,全篇都用字數相等、意義相關、音調和諧的偶數句組成。自漢到唐,五、七言詩經過了長期發展,在題材走向、 格律形式、藝術手段、風格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絕句、律詩的格律結構也最後形成。絕句、律詩,都是格律詩。
  • 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而絕句和律詩則分別是四句和八句的韻文,它們和其他詩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既然不要談平仄格律,那麼實際上就是討論一篇韻文如何寫好,再簡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的: 如何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 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意境營造好了,再做出詩歌化的文字裁剪(合格律),不就可以了?
  • 【詩詞學堂】律詩的對仗
    律詩的對仗對仗,也就是對偶。在近體詩產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
  •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關於古典詩詞寫作方面的資料網絡有很多,或許一般都是洋洋萬言的長篇,大家很難有耐心看下去。我隨便就古典詩詞說幾句,對不對的大家再糾正。看來的朋友有可以按格律寫的,也有才接觸不太了解的,所以就低不就高,從最基本的說起。
  • 古詩是律詩還是絕句?一個小技巧讓你快速區分
    同理,在國家倡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興起了讀詩詞熱潮,小孩在讀詩,青年人在讀詩,老年人也在讀詩。那麼,怎麼區分你讀的古詩是律詩還是絕句?也有方法辨別。下面的一個小技巧讓你快速區分。在區分律詩與絕句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詩的類別。詩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古體詩,不分格律,主要分為兩類,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一句有五個字的為五古,七個字的為七古。
  • 教你寫詩——關於詩律(律詩(附絕句)的對仗)
    古典詩歌的對仗一般都用同類的詞性,如名詞和名詞對,動詞和動詞對,形容詞和形容詞對,副詞和副詞對,虛字和虛字對,聯綿字和聯綿字對,等等。但在名詞和形容詞中,又常分得比較細。如在名詞中,要分天文(日月星辰風雲等)、地理(江河湖泊山嶽等)、動物、植物、宮室、器用、人事,等等。形容詞中,要分顏色詞、數詞、方位詞,等等。
  • 杜甫五言詩平聲韻的詩律分析
    杜甫五言詩平聲韻的詩律分析李萬金目錄(一)五言詩及其概述(二)平聲韻及平聲韻五言詩(三)詩律的特點、形式、各聯和平仄(四)杜甫平水韻五言詩詩律分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之前的課程裡,講到了吟誦的讀書規律和基本知識點,準備工作做完了,現在可以帶領大家接觸詩詞格律了。我將用接下來三篇文章的內容,給大家介紹詩詞格律。格律是一個專有的名詞,它是指唐朝以後出現的一種詩的形式結構的一個固定模式。它正式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絕句和律詩,都是中國古代近體詩的一種體裁,兩者相比,主要有起源時間、句子數量和格律要求等三個方面不同。一、起源時間。2、律詩,為全詩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其中,五律,為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六律,為每句六個字,共四十八個字;七律,為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六律,也幾乎很少出現。三、格律要求。1、絕句,在格律上雖講究押韻。但對平仄和對仗要求不嚴,有律絕和古絕兩種風格,各有特點和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