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詩律(律詩和絕句)
一、古體和近體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從字數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六言詩很少見的)。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兩類。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寫的,在唐朝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詩,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 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後人寫的古風。例如:李白的《蜀 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它有以下特點: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聲韻。
3、每句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字數少一半。五絕只有二十字,七絕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用平韻,也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這一類。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相當於半首律詩,所以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絕句裡律絕屬於近體,古絕屬於古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稱為五古,七言古詩稱為七古;五言律詩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稱為七律;五言絕句成為五絕,七言絕句稱為七絕。
古體詩除了五古和七古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長短句雜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列一類,而是歸入七古(即使沒有七字句)。
三、律詩
舉例的詩裡有一些入聲字,在必須用仄聲的位置上的已經註明,其它的入聲字不再標註。
格式說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須入韻!
(一)五言律詩 :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別,入聲。
2、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註:竹,入聲。
[唐]王維《觀 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註:疾,入聲。看,平仄兩讀。第七句是拗句(詳見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註:石、歇,入聲。
[唐]杜甫《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註:出、國、學、一,入聲。
(二)七言律詩 :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註:啄、足、白,入聲。
毛主席《長徵》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礴、拍,入聲。
2、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蜀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註:十、笛,入聲。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陸遊《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那,平聲。
4、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註:峽,入聲。
四、絕句(律絕和古絕)
上文說過,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我們分開討論。
(一)律絕
五言絕句 :分平起和仄起入韻與否四種
1、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無名氏]《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註:看、聽都是平仄兩讀!
2、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註:竹、合,入聲。
3、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煥《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4、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成「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盧倫《塞下曲》
夜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黑,入聲。騎,名詞,仄聲。
七言絕句 :分平起和仄起入韻與否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註:泊,入聲。
(二)古絕
古絕是和律絕對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縛的。凡符合下面情況之一的(或都具備的),應該認為屬於古絕:
(1)用仄韻;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即使用平聲韻,也屬於古絕。
例如:
[唐]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