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酷愛讀書,記得上小學時,縣圖書館少兒閱覽室是我每天風雨無阻必去的地方,並且都是提前在門口等待管理員來開門。在那個知識文化匱乏的年代,我象海綿一樣拼命地吮吸知識海洋裡的水分。
上中學以後,我以渴望的眼睛面對書籍,學校圖書館的民間故事和人物傳記類圖書幾乎都被我讀完了。我經常在課間抓緊時間看書還被老師批評過,當然,老師也是好意,希望我課間休息好,多把心思放在緊張的學習上。
在大學裡,又是由於愛書的原因,我幾乎成了學校圖書館的業餘管理員。如果遇上開會或是有其它個人事情,圖書管理員經常會把鑰匙遞給我,讓我自己去開門看書的同時幫她代看圖書館,順便分發上架當天的報紙雜誌。也就是說,我幾乎是可以在任何時候自由出入圖書館的學生。
工作以後,我讀書的勁頭不減,上班期間每天晚上去單位的圖書室讀書看報。因為單位圖書室的報刊較少,所以每個周末就從十多公裡外的單位匆匆回到縣城的家裡,第一件事也是到圖書館去看書。時間長了,經常在大街上遇到朋友或同事,他們第一句話就是問:「是不是又去圖書館?」
現在,由於網絡技術和電子刊物的發展,讀書看報多數能在電腦或手機上完成,查閱各種資料也可以從網絡上搜索,所以這幾年,我去圖書館的次數逐漸少了。
而我的父親,由於不會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幾乎一生時間,都把圖書館當成最好的朋友和去處。
父親在工作的年代就喜歡讀書看報,自從25年前退休回家以後,更是把讀書看報當成了業餘時間的最愛。讀書看報的習慣也讓父親的一生保持著豁達、大度、開朗、樂觀的性格。如今,父親雖然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但身體、心態和精神都是很好,除了做一日三餐,到公園散步以外,還天天到區圖書館看書讀報紙。
父親的閱讀範圍很廣泛,其中最多的是歷史文化、醫學保健和地理氣象方面的書籍。在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也從沒有間斷過買書報,並且在書的扉頁上寫下買書的時間和地點,作為紀念。那些書現在看起來已經很舊了,有些數字信息或技術也早已經過時,但由於帶有那個時代的政治色彩和烙印,依然值得好好的收藏,我們全家都捨不得把這泛黃的舊書當廢紙處理。現在,這些書全部由我保管,成了我的收藏,就在我的書箱裡封存著。
我從小就經常在父親的書箱裡找書報來讀,還經常為他出門買報紙,他看什麼報紙,我同樣也會認真看完。這與我以後走上文學和寫作的道路有著直接的關係。也正是父親的這些書報,讓我從小痴迷於讀書看報,並且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字基礎和功底以後,有了寫作和發表的欲望。
現在,父親有時間就到區圖書館的閱覽室去讀書報。我也偶爾會把單位裡那些過期或沒人讀的舊書報找給他讀。父親總會認真的讀完書報上的內容,然後講給大家聽。也經常和我們討論一下國際國內形勢、世界軍事動態、國家出臺的關乎民生的最新政策和新聞……人生就是如此有意思的循環,少小的時候,父親找書報給我讀,現在我找書報給父親讀。
由於愛讀書報,所以,國家的加薪政策、對低保或三農的扶持新聞、國民生產總值狀況、銀行存貸款利率的調整、新稅法的實施、購房和買車的限制政策等,許多關係到千家萬戶新的東西,我們都還來不及細知詳情,父親就當起了義務講解員,一五一十的把報紙上的東西灌輸進我們的腦子。其實,這樣也好,從中,父親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也省去了很多在書報上學習、研究的時間。
由於受到書香家庭的薰陶和影響,我的女兒也漸漸地喜歡上了讀書,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就常用我的借書證到區圖書館借書,後來,我乾脆把借書證交由她保管,她愛怎麼借就怎麼借。因為長期愛讀書的原因,女兒的作文也寫得不錯,比我有想像力,她的作文還在區上的刊物上發表過。
這幾十年以來,作為「書香門第」的愛書傳人,我們一家子三代人見證了一個小地方幾座圖書館的更替、變遷,也留下了許多平凡而又值得分享的難忘記憶。其實,一座圖書館就是一座精神家園,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一方知識文化的殿堂。她陪伴著一代代讀者成長、成熟和走向成功,那些執著的愛書人也將與圖書館結下一輩子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