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三峽情結

2020-12-20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補世成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金秋時節,正是紅葉爛漫的時候。我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江三峽。放眼滿山紅葉,俯視悠悠峽江,聆聽輕揚濤聲,讓我仿佛又置身在當年跑船的那些歲月裡。

許多的往事,許多的感慨,也不由自主地從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曾經是一名船員。在我們祖國的母親河長江,跑過三十多年的船。在這三十多年的歲月裡,我除了在職場與我的同事們,結下了很多深情厚誼外,我對我們祖國的美好河山,也產生了很深很厚的感情。其中結情最深的,那當然是非長江三峽莫屬。

長江自古源遠流長,唯有三峽最壯美。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境內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大概在兩百公裡左右。

還在我很小的時候,自從我聽說過長江三峽後,尤其是我在讀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和古地理學酈道元的《水經注》以後,我心裡對長江三峽,就一直充滿了嚮往。因此,在我上船工作後,第一次經過長江三峽時,我就把它從頭一直看到了峽尾。大約兩公裡的裡程,我站在甲板上,幾乎是一動不動。連吃飯我都是站在甲板上吃。盡情地去欣賞它。欣賞它雄偉,欣賞它的壯麗。

當時那也是一個深秋時節,看峽谷幽深秀麗,看滿山紅葉爛漫。它給我心裡的感覺,真像是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描繪的那樣,「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哪怕多年過去以後,我都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哪怕多年過去以後,我對長江三峽,依然還念念不忘。

我為什麼對長江三峽如此鍾情,對它一直念念不忘呢?這就是因為長江三峽的雄壯和美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進而喚起了我對祖國,每一寸土地的無限熱愛。

長江三峽之所以叫長江三峽,都是因為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等三個大峽谷組成而得名。但是不論是瞿塘峽,還是巫峽和西陵峽,每個峽谷都是奇山異石層出不窮,懸崖峭壁隨處可見。正如古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的那樣,那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些奇山異石和懸崖峭壁,還真有如天造地設一般雄偉壯觀。人人見了都會為之驚嘆不已和讚不絕口。它們就像大自然獻給人類的一份珍寶。因此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和商賈遊人。他們來這裡獵奇攬勝,來這裡吟詩作賦,來這裡縱情抒懷。從而又給長江三峽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然後又形成了長江三峽豐富的文化遺產。長江三峽的雄壯和美麗,就在於它的自然風光,和著它豐富的文化遺產,兩者交相輝映,從而聞名於世。

長江三峽的三個大峽谷,雖然它們都很壯美,但是它們又各具特色。前人用三句話對它們各自的特色進行了概括。這就叫「夔門天下雄,巫峽天下秀,西陵天下險」。

所謂「夔門」指的是瞿塘峽。因為奉節縣古代叫夔府,而瞿塘又在奉節縣境內,所以過去人們就稱瞿塘峽又叫「夔峽」。夔門天下雄,是指除了整個峽谷崔鬼摩天、幽深峻峭外,還有在瞿塘峽上口,有兩壁巨大高聳的懸崖。它就像兩扇巨大的石門,似乎擋住了長江的去路。而長江在這裡驟然收窄,使得這裡的江水異常湍急。唐代詩人杜甫在《長江二首》中描寫說,這叫「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他說的這一門,指的就是夔門。

至於巫峽天下秀,它秀在巫山著名的「十二峰」,包括集仙峰、神女峰、朝雲峰、翠屏峰在內,有九峰都錯落有序地排列在巫峽兩岸。因此當船舶行經巫峽時,常見異峰突起,雲蒸霞蔚,船就像在十裡畫廊中穿行一樣。給人的感覺,不僅目不暇接,還有如夢如幻一般。因此,使人無不為我們祖國的美好河山而讚嘆。

而西陵天下險,除了它依然山崖崔嵬、溪澗縱橫外,再就是這一峽谷的險灘特別多。以前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叫「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而且川江最著名的「洩灘、青灘、崆嶺」這三大險灘,全都坐落在這一峽谷內。其中的「崆嶺」,過去還被船員們稱作是「鬼門關」。可見行經這裡的危險是多麼大。另外這還是一個大峽套小峽,峽中有峽的大峽谷。同樣比較有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就坐落在這一峽谷中。

長江三峽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那些文人墨客留下的無形文化外,還有古人修建的白帝城、屈原祠、昭君臺、黃陵廟、三遊洞等這些有形文化,還有像孟良梯、神女峰、雲臺仙子、白龍過江、美女照鏡子等許多的動人傳說。它們同樣與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增添了長江三峽的無窮魅力。

比如巫山神女峰,山上有一石人。傳說她是西天王母之女瑤姬的化身。瑤姬自幼天真活潑,心地也十分善良,她又是一位很有理想和抱負的姑娘。因為她不滿王母對她的囚禁,不願在瑤池坐享清福,所以她就逃出天宮、雲遊四方。當她遊到巫山上空時,發現這裡有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禍害百姓,於是她就即刻降下祥雲,將它們統統拿下處死。從而保住了四方百姓的平安。後來大禹治水來到巫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她又使出道法、竭盡全力幫助大禹治水。鑿通長江,消除水患,從而造福廣大百姓。在鑿通長江後,正當她準備返回西天瑤池時,有一天她站在山頂的一塊巨石上眺望長江,突然發現長江雖然鑿通了,但江中還有許多礁石、險灘、急流、濁浪,還在繼續吞噬船工的生命。山中還有許多豺狼虎豹,還在繼續胡作非為、禍害百姓。她為了給船工們保駕護航,為了給百姓驅除豺狼虎豹,於是就又留了下來。結果不知不覺,竟忘記了返回西天。久而久之就化成了一尊像仙女一樣的石人,亭亭玉立在山頂上。再後來人們就管那座山叫『神女峰』。

時至今日,每當人們從神女峰下經過的時候,都要情不自禁地翹首仰望。不僅深深地被神女峰那奇異的風光所吸引,還深深地被神女瑤姬那扶危濟困、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動人故事所感動。從而喚起了人們對正義、勇敢、善良的無限敬仰和崇拜。

長江三峽除了它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它豐富的文化遺產,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外,還有長江三峽純樸、厚重的民風、民俗,也讓我十分感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記得我還在拖輪工作的時候,有一次我們船在峽內一個名叫冷水磧的地方扎水。當我們走進山裡,所到之處隨便去哪戶人家,那裡的老鄉待客都十分地熱情。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家家戶戶都熱情接待。有的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家藏,用好茶好酒款待我們。當他們聽說我們很喜歡他們地裡包穀時,儘管那包穀當時還不是十分成熟,但他們仍然毫不吝嗇從地裡搬來送予我們。這是他們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一分錢不收,我們怎麼可能無功受祿呢?所以最後船員們還是堅持把錢給了他們。並且還一分不少。

三峽人的這種熱情,這種厚道,這種以仁義之心待人的美德,這正是時下我們社會最需要的東西。這也正是時下我們民族最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傳統。也許這就是長江三峽,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長江三峽,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深層次原因。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相關焦點

  • 張華:難忘三峽廣場的人和事|散文
    #重慶沙坪垻區的三峽廣場,曾經是重慶最早的四大商圈之一,這裡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多熱鬧。因為就餐人太多,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那名女警吃飯非常警覺,眼睛裡餘光不停地掃描著周圍,連她的身後,都要不停地回過頭,去看看,有啥異常情況沒有。重慶的三峽廣場,這樣人滿為患的情況,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記得那年10月國慶期間,三峽廣場有許多活動。王阿姨帶著侄女,也去三峽廣場湊熱鬧。王阿姨四十多歲,體態勻稱,不胖也不瘦。她臉上白白淨淨的,略施粉黛,看上去風韻猶存。
  • 餘秋雨經典散文:三峽
    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一個,請只說一個。」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課本裡就能讀到。
  • 母親的剪紙情結(散文)*作者:王軍
    母親的剪紙情結(散文)母親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但至今沒有丟下她剪紙的愛好。母親是上過兩年「私塾」的文化人,剪紙是她從小的喜好,屬自學成才。從我記事起,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嫂子姐姐們就經常來我家,讓母親給她們剪衣服樣、鞋樣,剪繡花鞋花、鞋墊子花、枕頭花什麼的;誰家兒娶媳婦女出嫁,還會把母親請到家裡去,剪一些紅雙喜、紅福字、喜盒花、喜餅花等。當年,大隊裡宣傳隊演節目時,母親負責舞臺美術設計。
  • 70年崢嶸歲月丨我與三峽日報
    鄰村黃大伯看到我送去的宜昌兩報後思路大開,利用自己責任山上的毛竹土法在溪河邊辦起了一個靠木澗水動能打造的小火紙廠,沒想到一年下來收入超過他一家子3年種地收入。我把這個事例寫成紀實散文《黃金河畔綠竹情》投給《宜昌報》,沒想到不出一周,《宜昌報》在「五一」勞動節「西陵峽」副刊頭條配圖刊發,不日,電臺也配樂轉發播出,產生了不小的轟動。
  • 《三峽》全文及翻譯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 深藏在母親心裡的地雷情結(散文)
    母親正坐在炕邊補絲襪,見我回來,摘了老花鏡嚷道:「看,說了回來啥也別買,又花錢了?」母親放下針線活,下炕坐到飯桌跟前,看看大西瓜,吃力地抱一抱,又用雙手拍了拍,自語:「這西瓜真大,像個大地雷。」而後朝我笑了笑:「可沒有那時的大地雷重。」我知道,多少年來,母親心裡一直深藏地雷情結。
  •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情與智的藝術融合,抒情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
    過去讀過的一些關於風景名勝類的抒情散文,在具體的內容上很多都是對純風景與心情的抒寫,還有一類寫風景的散文,作者會把人文與風景作一個融合,以風景做背景,來抒發作者的人文情感,從而使散文進行一個情感、景觀與文化的交融,這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然而在他文化散文集裡有這樣一篇散文,名字叫《三峽》,我覺得有必要重溫一下這篇散文,對我們寫這類散文有一個很好的借鑑意義。
  • 陝西知名散文詩作家晨耕散文詩集《遙遠的歌謠》出版
    (官華、張國強、胡立成)日前,陝西當代知名散文詩作家晨耕先生《遙遠的歌謠》,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繼《晨耕散文詩選》《綠韻》之後的又一本散文詩精品合集,是由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金光大道》《豔陽天》的作者浩然先生生前1995年題名,著名作家程海先生、耿翔先生題字;著名作家楊煥亭先生、周養俊先生做序力薦的一部散文詩集。
  • 山水秀麗,峽谷險峻,長江三峽記憶
    ——酈道元1400多年前有個叫酈道元的人寫下了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經注》,其中有節選描繪長江三峽山水風光與雄偉險峻的散文。我對長江三峽的最早記憶要數劉白羽先生的《長江三峽》,當時的我們讀的課本中就有先生的這一篇名篇。
  • 散文| 螢火蟲,我可愛的小精靈
    網上發布後,有粉絲賞識抬愛,微信聯繫我,請求允許朗誦,製作,收藏。我受寵若驚,敢不應允? 我憐愛螢火蟲,情不自禁讚美螢火蟲,緣於自然界裡這種不起眼的小昆蟲孜孜不倦迸發微光為夜色添彩。
  • 我心目中的三峽大壩
    有緣親近三峽,有幸歌唱三峽,是我人生的驕傲。置身三峽熱土,既參與三峽工程建設,也追蹤庫區百萬移民。14個寒暑,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在13億人民的祝福聲中順利實現了三大目標:水庫初期蓄水、船閘試通航、左岸首批機組發電。2003年6月1日,三峽大壩落閘蓄水,持續半個月後,大壩至重慶以下近600公裡範圍的狹長水庫雍成「高峽平湖」,水位漲至海撥135米高程。水庫漲水,心海漲潮。
  • 美麗的西陵峽 告訴你三峽大壩修建前的三峽
    美麗的西陵峽 告訴你三峽大壩修建前的三峽三峽大壩修建前是咋樣的?老宜昌告訴你從前的西陵峽標籤:中國湖北旅遊、湖北宜昌西陵峽、山川自然生態遊、旅遊散文隨筆、中國三峽這篇遊記寫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如果我不是在那個時候遊西陵峽,大家就不知道三峽庫區蓄水前,西陵峽是什麼樣子嘍。凌晨兩點,「東方紅」35號輪起錨開航了。
  • 我的散文怎麼寫
    ,不是我自個的,加上還有本散文書要寫,不得不去想,去悟出些什麼東西來。我想我的散文它們應該是底色,不要那麼濃烈,還得有些想法,看著個小物應該有些想法,看天地間也應該有些想法。在景給我的情愫裡,想法得到了生長,成了超越思緒和邏輯的存在,和萬事萬物連通,然後有了那麼點結論。結論不重要,但它既然出來了,那麼就繼續生長吧,我得把它生長成我的散文。
  • 南北朝酈道元《三峽》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此篇文章即是從中節選出的,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酈道元簡介: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三峽注釋: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
  • 【散文專題】余光中:散文的知性和感性
    因此我不禁要說,同樣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專才與通才之分。專才或偏於知性,或偏於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以此來衡量才之寬窄,不失為一種可靠的標準。我在高中時代苦讀馮友蘭的《人生哲學》,不太能夠領會,嫌其文體有點不新不舊,不文不白。後來讀到羅家倫的《新人生觀》,費孝通的《重訪英倫》,便欣然有所會心。但是給我啟發最大的,卻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與《給青年的十三封信》。這兩本文藝欣賞的入門書,流行於三四十年代,很少人把它當做知性散文來讀。我這位高中生卻一絲不苟地讀了好幾遍,不但奉為入門指南,更當做文字流暢、音調圓融、比喻生動的散文來體會。
  • 文藝評論| 暄軟麥香裡的原鄉情結——評牛蘭學散文集《運河紀事》
    暄軟麥香裡的原鄉情結——評牛蘭學散文集《運河紀事》鄧迪思牛蘭學的文字是暄軟的、蓬鬆的,淡淡的哀愁裡浸滿了麥香的味道。他對鄉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深嵌在骨子裡的,在情境的營造上力求一種發酵感,無數個小小的留白猶如饅頭中的氣泡,原鄉情結鬱結其中,詩意而幽遠。
  • 河南一景點,被譽為「北方三峽」,還兼具「桂林山水」的神韻
    河南與長江三峽也有相似之處,被稱為「北方三峽」,該景區是位於河南焦作博愛縣的清川旅遊區,清川旅遊區長7.5公裡,寬約90米的泰川湖被峽谷照亮,與長江三峽中的武俠非常相似,但與三峽山高、水險、急流不同,泰川湖以水青和水情而聞名,現在參觀清川觀光地,到達山腳,你首先看到的是巍峨的散文、
  • 劉白羽散文名篇《長江三峽》中的兩個比喻句有問題|劉企華
    不久前,我給夏衍的《包身工》找語病的文章引來不少評論,其中不乏非議。但是,我這個人就是喜歡從語法角度給別人的文章指瑕。今天,我想就修辭角度,給高中語文必修課文、劉白羽《長江三峽》中的兩個句子挑刺。歡迎讀者評論。
  • 《三峽》不可不說的兩種修辭
    三峽(網圖)
  • 高中男生的苦惱:我是不是有戀母情結?
    上高一的小智(化名)就擔心自己有「戀母情結」。過分的「戀母情結」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嗎?如何才能克服「過度戀母」? 講述 媽媽不在家,我就若有所失 小智(化名,男,高一學生)  可能是因為爸爸大多時間都在外忙碌、打拼,印象裡爸爸在家的時間很少,除了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