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纖雲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於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
秦觀
秦觀(1049-1100),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江蘇省高郵市人。他少時聰穎,博覽群書,抱負遠大,縱遊湖州、杭州、潤州(今鎮江)各地。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
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
注釋:
⑴纖云:輕盈的雲彩。弄巧:指雲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種巧妙的花樣。
⑵飛星:流星。一說指牽牛、織女二星。
⑶銀漢:銀河。迢迢:遙遠的樣子。暗度:悄悄渡過。
⑷金風玉露:指秋風白露。李商隱《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⑸忍顧:怎忍回視。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語出宋玉《高唐賦》。
解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纖雲就是微雲,飛星就是流星,銀漢就是銀河。微微的雲彩,划過夜空的流星,遙遙的天河,這都是七月七日夜晚的特定的自然景象,不是一般的夜色的描寫。弄巧,傳恨,暗度,這是織女活的形象,是織女典型的性格和行為的描述。
傳說中的織女是織布的能手,織出的東西簡直可以巧奪天工,勝過雲霞的輕盈和絢麗。所以,舊時七月七日的晚上,無論宮廷民間,婦女們都要在月下庭中,陳設瓜果,擺下針線,乞求織女賜給她們織布、繡花、縫製衣服的慧心巧手,賜給她們一手好針線活。
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弄巧二字暗寓了這許多豐富的內容。飛星傳恨,這恨不是一般的恨,而是象白居易《長恨歌》裡所寫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恨。夜空的雲彩象織女織出的雲錦,划過夜空的流星象在為她傳遞夫妻不能團聚的怨恨,這時織女悄悄度過遙遠的天河會牛郎去了。
弄巧、傳恨、暗度,這一連串的動作,寫的很有層次,而且,把人物的性格、行為和環境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就此一句,便委婉、貼切地寫出了七夕的特定的情景,這是很需要一番巧思的。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金風就是秋風,玉露就是白露。這是秋日的特定景物。金風玉露暗示節候,風字前加一金字,露字前加一玉字,顯示景物的優美。在這樣的良辰美景中,真誠相愛的情侶能得到一夕的相逢,也就勝過了人間無數次的團聚,而且勝過不知多少倍了。
真正的愛情是天河也隔絕不了的。有了這種真正的愛情,即使一年一度相逢,也是美好的,可貴的;沒有愛的結合,哪怕終生朝夕廝守在一起,也沒有意味。
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看法,對愛情的看法,和那些通常的觀點是迥然不同的。在作者看來,織女是真正的高尚的愛的勝利者,並不是失敗者。織女是很值得羨慕的。這一句實際上是在為全詞的最末一句張本。
下闋:柔情似水,假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遙接上闋暗度相逢的意思。由暗度到相逢,由相逢到深入刻畫相逢後的情景,層次很分明。柔情似水,是說這織女會牛郎時的一片柔情,比眼前的銀河水還清、還柔。以水比情,情深似水,水柔似情。
兩者聯繫起來,起到了互相襯託又互相深化的作用。佳期如夢,一年一度相逢,不知有多少情懷要傾訴,乍一相逢能沒有如夢的感覺嗎?這一夕相逢的佳期能不如夢境一般美好嗎?這樣深情的一對,能夠暗度相逢,而且一年僅此一夕,他們能捨得分開嗎?
然而不願意回去而又不得不回去,還得走鵲橋之路,這就是恨之所在。這一句極力渲染織女感情之深厚、真摯。聯繫著銀河之水,聯繫著鵲橋之路,由情及景,由景及情,更由情景而深入到人物心理狀態的揣摩刻畫,委婉含蓄。這正是婉約派詞人的特色。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只要兩個人的愛情真正是海枯石爛,真正是地久天長,又何必要朝朝暮暮廝守在一起?
這首詞共五十六個字,和一首七律的字數相當,只是句法不同。它寫了纖雲、流星、金風、玉露,迢迢的銀河和銀河上的鵲橋。它又寫了織女的巧,織女的恨。
她悄悄地度過銀河,步過鵲橋,去赴一年一度夢寐以求的佳期,心中充滿柔情;她一往情深地只顧向鵲橋那邊走去,一點也不考慮一夕過後,仍要從這橋上回來,還要去忍受那年復一年的隔絕分離之苦;她只感到兩情的久長和這一夕相逢的珍貴和歡樂;她並不追求朝朝暮暮廝守在一起,覺得這美好的一夕,就勝過了人間的無數,就是永久。這就是七夕織女的情懷。
作者處處巧妙地融情於景,在情景交融中去創造人物形象 。這個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完整豐滿的。
名言史例:
蘇小小,乃是南齊時錢塘第一名伎,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傳說中的名伎。
在一個晴朗的秋天,蘇小小在遊玩之時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卻衣著儉樸,神情沮喪,聞訊後才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而無法趕考。
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於是主動留他住了幾天,並以終身相拖。
隨後,蘇小小變賣了一些首飾,給鮑仁打點了行裝,送他上路趕考去了。
臨行前,鮑仁難捨難分,而蘇小小卻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來勉勵他。鮑仁才滿懷抱負地奔赴考場。
佳人薄命,蘇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有詩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墓上覆六角攢尖頂亭,叫"慕才亭",據說是蘇小小資助過的書生鮑仁所建。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負一生愛好山水"是蘇小小的遺願,山水之於小小,猶如小小之於我。
西泠橋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卻了佳人遺願,又為西湖山水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