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產業 大眾文化 創意 中國味 審美
吳彧弓(《美術觀察》特約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您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及「網際網路+」的「全連接、零距離」給新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並認為最根本最長遠的發展方向是「文化+」。首先請您談一談在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運用新科技、新媒介實現「文化+」,推動大眾文化的發展?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近二十年,我一直在實踐或者說推動「文化+」的理念。「文化+」有兩個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文化的生成性,即「+文化」,它對於科技等各行各業有著強大的助力作用;二是真正的「文化+」,即文化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21世紀是走向文化的世紀,文化的繁榮成為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生發出無限可能性,推動世界和中國改變過去GDP唯一的發展模式。在相關事業和產業經濟中注入文化元素。最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實際上,從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開始,文化領域加速發展,逐步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總戰略。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我們堅持將文化的繁榮視為發展的最高目標。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文化做出了新的指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這就將我們對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提到新的高度。今天,社會已進入新的文化更寬泛、更繁榮的時代,人民群眾也進一步在新的社會領域中適應了新的高科技發展、城市化發展與社區性發展,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要求獲得更高的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藝術的、美學的需求。2001年,我提出了文藝學的越界、擴容與文化的轉向,引起了學界的討論。其中,如何對待大眾文化、青年流行文化,社會上有著不同觀點。我們呼籲對大眾文化加以關注,呼籲關注現實問題的研究,比如對新科技產生的一系列新文化形態的研究。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技革命帶來了巨大變化和前景,包括雲服務、區塊鏈、大數據等一系列數位化、信息化變革帶來了世界文化的新品質,這種變化是一種原有的帶有物質性的科技力量和精神性的文明形態、文化形態的高度融合引起的。隨著高科技的興起,整個文化產業藉此發展起來,流行文化大量突破原來的界限,超越了以文學、繪畫、雕塑等為主體的架構,而讓更多的現代藝術、現代媒介等現代文學、藝術,乃至相關文化產業形態進入當代社會生活。在新時代,我們需要運用新科技、新媒介研究現實課題,拓寬文化的延伸空間,推進大眾文化的發展。吳彧弓:今天,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全球化視野下的世界各國的文化,近年來我們也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文化衍生品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您是如何定義「中國貨」的?您認為這些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的興起,是否能成為大眾文化發展的新趨勢?金元浦:我把它叫做「中國潮」。目前,國內興起了一系列從中國文化中創造出來的新品牌、新思路、新形態、新平臺以及新的傳播方式等等,形成總體的「國潮」趨勢。並且在中國風、中國潮的推動下,很多其他國家也發現了中國元素的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文化的進一步繁榮,「中國潮」的發展、「中國風」吹向世界的趨勢不可阻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興起使我們在文化、美學、藝術等創意領域有了大量可能性,而中國潮與文化創意密切相關的,恰恰也是與現實生活特別緊密的一些東西,比如漢服、旗袍等等。再比如受大眾喜愛的《清明上河圖3.0》,就是中國元素在高科技賦能下的一種沉浸式體驗形式。我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融為一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吳彧弓:當下「中國貨」的種類也有很多,有經典國貨、潮流國貨,還有品牌化的文創和非遺類項目等。您對「中國貨」的生產有哪些具體的建議?金元浦:「國潮」的興起帶給中國人欣喜和愛國情感,傳統文化能夠在「國潮」中展示出來,其中的創意、設計和工藝等成為我們值得驕傲的發展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真正非常好的產品或者說服務方式、藝術類型還不夠,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之一就是創意。長期以來我們對創意設計的認知不夠,但近年來,對設計的期許,即「創意為王」的理念成為大家追求的方向——追求在中國傳統基礎上的原創。同時,發展過程要與國際步伐保持一致,國際發展的潮流中必須要有中國生產,一方面解決國內更高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世界需求創造一些新產品,注重內容。比如李子柒的短視頻贏得了無數國際友人的關注和讚許,這說明在做中國品牌、講中國故事的時候,要以最時尚、最生活化、最令人喜愛的方式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中國原創。吳彧弓:中國作為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域、各民族都有著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傳統,您認為該如何發揮中國本土文化的優勢,創造更多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使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金元浦:中國是一個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特別豐富的國家,多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廣文化,但每個地方文化的文脈是需要梳理的,需要一個「月映萬川」的認識理念,找出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某一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魂」,表達文化之「魂」的內核。文學和藝術創作一直提倡「創意」,創意必須要有新的思考,其對應的英文creative是指一種藝術性的創新,也可以直接翻譯成創造性,也與偏於產業和科技的創新性(innovation)互為支撐。今天,創意被廣泛應用到文化產業中,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使用是豐富的、多樣化的,從城市面貌、地區傳播、品牌形象等角度出發,我們需要經過篩選,經過現代創意讓它產生新的變化,發揮文化傳統文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創造。
吳彧弓:「中國味」可以描述中國文化精神,也可以形容中國特色事物,您認為什麼是「中國味」?「中國貨」與「中國味」的關係是什麼?今天「中國貨」的良好發展態勢能對「中國味」起到怎樣的作用?金元浦:這些年,大家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味道」非常多,實際上已經從「中國味道」的味覺體驗上升為一種審美性的、傳播性的、大眾欣賞的「中國味」。在藝術、美學等領域,「味」是歷史悠久、對中國藝術有深遠影響的重要概念,甚至是貫穿古今的概念。比如中國古代文論的「滋味說」「味外之旨」「味外之味」,形成了中國文藝的「意境論」美學追求。這是與西方趣味論不同的中國特色。這種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多層次的「味」,涉及哲學、倫理學、美學、藝術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從藝術角度來說,「中國味」的審美具有現實性,能夠成為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方式。吳彧弓:在眾多「中國貨」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爭議,比如一些「亞文化」、通俗文化下的產品,甚至打著「國」字旗號,卻沒有什麼內涵,以至於誤讀中華文化的產品,您是如何看待的? 金元浦:當代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文化領域的巨大變革,改變了世界文化的格局。過去我們確實存在審「醜」時代,有一些惡俗的喜好,今天我們正在治癒,而治癒的過程一方面是融合傳統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是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在二者的基礎上創造出當代的審美形象、審美作品。隨著大眾不斷尋找「中國味」,其自身的審美趣味也在逐步提高。關於我們能不能研究青年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很多人有不同意見,我認為大眾文化必須研究,對這些已經存在的社會現實需要予以關注。比如如何看待抖音,人們反對抖音的惡俗,但同時抖音對解放中國人長期以來壓抑的民族心態有積極意義,它提供了扁平化的自我展示的平臺。當然,審美趣味是分層次的。有人說中國人不讀書,但事實上手不釋「機」的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閱讀最多的民族。但這種閱讀停留在檢點心思的淺閱讀層面,走向更高、更健康、更富於精神內涵的層次,還要通過深度閱讀和學習來改變碎片化瀏覽的淺閱讀方式。中國文化中更多強調的是審美趣味的健康,注入更多精神性、藝術性的歷史文化內容。吳彧弓:文化引領著大眾審美的方向,那麼如何提升大眾審美能力,實現高質量的「中國味」?金元浦:「中國味」的發展需要一個更好的審美教育發展過程。我欣喜地看到現在的孩子從小學習舞蹈、音樂、書法等等,這些精神文化素質提升的訓練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僅有這些對於中國趣味的認識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培養大眾欣賞形式美的眼睛、欣賞音樂美的耳朵,當然還有其他除視聽之外的審美培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贊成全民教育中推廣各藝術門類,但我不贊成把它們作為衡量人發展的統一性指標,而要允許每個人有多樣化的表達和自由的選擇,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然,美育是一種基本方式,但美育的方向不能偏差。比如今天孩子們學習繪畫,不能再強加給他們美術學院的教學方式,扼殺他們的天賦和本能,而要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更大的寬容性和包容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人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如何選擇自己獨特的審美愛好、審美趣味,是值得我們探討的發展方向。
吳彧弓:今天,大眾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生長,「80後」「90後」,乃至「00後」逐步成為文化消費的主體。您認為如何讓年輕的一代更好地接受「中國貨」?金元浦:「80後」「90後」甚至「00後」的青年群體,追求時尚文化新潮流,新奇、新穎、新特、反叛、反抗、反向,是他們鮮明的時代標記。他們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有很多人出國留學、旅遊,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清晰。年輕一代更加偏好個性化設計的產品和服務,我們要引導一代代的青年人提高鑑賞水平和審美趣味,提升消費質量。吳彧弓: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衝擊,但與此同時,線上文化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在這些文化消費中,「中國故事」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話題,「文化品質」成為大眾關注的重點。在後疫情時代,「中國貨」文化消費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金元浦:當下,網際網路帶來了新的消費方式,即「新消費」。在新的科技革命基礎上產生的更高更新的消費需求,比如網上購物和快遞業務、交通出行的各種數據化方式等等。以前我在國外博物館看到展廳中有孩子席地臨摹畫作,把博物館當做課堂,十分感慨。今天我在國內博物館中也欣喜地看到了這一現象。這給孩子們種下了文化的種子,培養了孩子們的「中國味」和中國審美觀念,也就形成未來走向高層次文化消費的可能性。未來文化消費中的品質問題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一方面產品本身要提升,過去我們的產品還處於雜亂無章、千篇一律或者缺乏創意的初級階段,我們要強調服務型產品,提升體驗式的大眾消費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消費者的鑑賞能力。只有整體社會風氣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消費者才會對產品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吳彧弓: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文化市場也日益國際化,「中國貨」也在逐漸拓寬消費版圖。您認為「中國貨」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味」?金元浦:進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時代,首先要解決內循環的問題,創造出更多中國人民群眾喜歡的、能夠獲得滿足感的產品。第二,解決外循環的問題需要突破過去的瓶頸。對外文化消費在新時代不是輸出,而是建立在交易、交流、溝通、對話基礎上的「文化間性」的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需要建立文明互鑑基礎上的人類文明、文化共同體,把中國文化中最具有世界性、人類性的部分展示給世界。過去我們的「走出去」一直是以宣傳的方式,會受到西方一些意識形態的打壓。而今天我們按照市場通行的規則,以消費時代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可以成為未來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徑。(本文由錄音整理,經金元浦審閱)本文內容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美術觀察》雜誌
由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
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A+)
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Q號:52689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