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 打造以社會資源支持高等教育的...

2020-12-20 公益時報網
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 打造以社會資源支持高等教育的橋梁

2018-10-16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徐輝

劉旻昊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成立西湖大學,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由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性新型研究型大學,首任校長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西湖大學背後,是成立於2015年的非公募基金會西湖教育基金會,它是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西湖大學捐贈基金的籌資主體。

劉旻昊,西湖教育基金會的執行秘書長,是一位從科研領域跨界到公益基金領域的生化博士。1985年出生的她,忙碌得連陪伴女兒的時間都不多,為了和1歲多的女兒多相處,她到杭州出差時也總是儘量帶上女兒。

西湖教育基金會的年輕員工曾經這樣問她:「旻昊姐,你是個工作狂嗎?」

面對這個問題,劉旻昊講起了一次她和先生過馬路的故事:那個時候是紅燈,也沒有什麼來往車輛,劉旻昊拉起先生的手就要過馬路。先生制止了她,對她說:「你看,對面有一個跟著父親也在等紅燈的孩子,如果我們闖了紅燈,會給小孩不好的影響。」那一次,先生對自己言行舉止要求嚴格,怕給孩子帶來不好影響的行為讓劉旻昊深受觸動,也讓她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如今,拼命三郎般為西湖教育基金會奔忙,正是源於她對教育力量的堅信,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種理念傳播出去,通過她執掌的西湖教育基金會的努力,讓每個人都意識到,教育是人人有責的事情。「每個人其實都在為後代的教育承擔責任。」劉旻昊說。

做實驗,順便領個結婚證

劉旻昊通常每天早上起床後,就開始處理公事郵件和微信。到達辦公室,便處理基金會的各種事情,包括和捐贈人見面等。但是晚上最好爭取在晚飯時回到家,這是為了陪一下主要由保姆和先生照顧的孩子,「小孩和我不太親密,也不太熟,希望和她能多互動一些,親密一些。」當夜幕垂下,孩子睡著後的時間又成了她的專屬工作時間。

在基金會的同事們看來,劉旻昊的休息時間是個謎。「凌晨兩點給她發信息,也能收到回復。」基金會的十幾位工作人員,都覺得劉旻昊對工作「非常有熱忱」。

「我不覺得我犧牲了什麼,我很享受這個狀態和過程。」在西湖教育基金會位於北京海澱區中關村的辦公室,劉旻昊笑盈盈地說:「我很幸運,讀博士時做實驗是這樣的狀態,現在的工作也是這樣的狀態。」

初中畢業後,「心和膽都比較大」的劉旻昊便一個人帶著40公斤的行李赴英國讀高中,然後考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讀本科和博士,學習生物的她醉心於實驗室裡的各種實驗,對科研全情投入。出於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劉旻昊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跟隨在結構生物學領域領頭的施一公教授從事博士後工作。

受施一公家國情懷的感召,劉旻昊加入西湖教育基金會,成為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為西湖大學的籌建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對她這種總是保持工作狀態最經典的例子,是劉旻昊「做實驗,順便領個結婚證」的故事:和先生註冊結婚的那天,她上午去實驗室做生物學實驗,趁著中午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去領了個證,然後,再回到實驗室收細菌。

劉旻昊擔任執行秘書長的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成立於2015年,是浙江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會由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陳越光、甘中學、趙偉以及其他社會賢達構成。

人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

「人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熟悉施一公的人不會忘記這句話。施一公說的這件大事,指的是創辦西湖大學。

劉旻昊第一次聽說西湖大學的理念是在2014年的秋天,在北京的一個會議室,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王堅7位學者和企業家同桌商討西湖大學的藍圖。在一旁做會議記錄的劉旻昊被震撼了,正是在那天,她意識到,「中國非常頂尖的一批人,在做一件為國家、為他人的,偉大的事。」

這樣的感覺給她前所未有的力量。劉旻昊欣然加入,並於2016年正式擔任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西湖大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性質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聚焦基礎性、前沿科學技術研究,著重培育拔尖創新人才,以博士生培養為起點,適時開展本科生教育。無論是從辦學形式,還是教育機制上來看,西湖大學在中國教育界都是一個極其大膽的嘗試,也正因為此,它受到了外界各方的很高關注。

目前,西湖大學的經費主要包括:舉辦者(西湖教育基金會)出資、政府扶持資金、辦學收入、競爭性科研項目經費及人才政策支持經費等渠道。其中,日常運行經費主要由西湖教育基金會承擔。

西湖大學籌建委員會計算過:西湖大學全容量聘請300位教授、副教授時,一年所需的支持高科技人才、及行政運營費用為10億~12億元。依照規劃,8到10年內,西湖教育基金會需搭建一個200億到250億元的資金池,這樣每年以合法、穩健投資的5%~6%的收益計算,即能滿足西湖大學每年的運營費用。

簡單說,西湖教育基金會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西湖大學捐贈的籌資主體,劉旻昊帶領的基金會團隊需要籌集到規劃中的資金,為西湖大學的發展保駕護航。曾經,劉旻昊對媒體說:「睜開眼,就是200億的壓力」。這種壓力,也推動著她不得不隨時處於工作狀態,和時間賽跑。截止到2018年4月份,西湖教育基金會已經籌集到的協議金額接近30億元人民幣,到帳約8億元人民幣。

每個捐贈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從任職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到現在,已經和基金會磨合了2年的劉旻昊已找準自己的位置,在西湖大學以非營利性基金會的方式來舉辦的創新性辦學模式中,大學是基金會開展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項目,基金會為大學提供資金的支撐,二者的關係緊密。而作為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的劉旻昊,是西湖大學創校校長施一公籌款工作的積極配合者。

西湖大學和西湖教育基金會像是一把「堅固的傘」,給了她穩穩地有安全感的支撐。「施一公校長的壓力是最大的,他花非常多的時間在籌款的工作上面,我們團隊和他的配合非常重要。」劉旻昊說,國外頂尖大學的校長,50%到70%的時間,都是花在籌款上。施一公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向潛在捐贈人傳達西湖大學的辦學理念,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對大學進行支持。截至目前,基金會已經有了一份超過30人的創始捐贈人的名單。在這份捐贈的名單裡,既有聲名顯赫的大企業家,比如騰訊的馬化騰、萬達的王健林、龍湖地產的吳亞軍、高瓴資本的張磊、陳一丹等;也有耳熟能詳的大企業,比如嘉裡集團郭氏基金會(香港)有限公司、白象食品集團等;更有數十家為施一公對於以基金會的力量舉辦大學的新嘗試而助力的其他企業和企業家們。當然更有一些普通人,在看到西湖大學報導後,主動聯繫西湖教育基金會,用看起來微薄,但是涓涓細流必將匯成江河的捐贈,表達支持。

和在實驗室整日培養細菌時相對簡單快樂的日子不同,需要去頻繁接觸捐贈人,給了劉旻昊不一樣的快樂,更多的是感動。「捐贈人給我的感動非常多,遠超可以想像的。」劉旻昊說,聽捐贈人講他們講創業的故事,講捐贈支持西湖大學的樸素情懷:或是談希望能對社會盡一點力;或是,因為自己缺少受教育的機會,希望其他人能有這樣的機會等。在聽這些捐贈人講自己的心願時,劉旻昊有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讓自己的心靈備受洗禮」,讓她自己也希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每個捐贈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讓自己感動的地方,對於基金會和大學的捐贈都有自己的初心,他們都非常值得讓人尊重。」劉旻昊說。

有創新,就有挑戰

西湖教育基金會代表了用社會力量舉辦大學的一種創新模式。這種創新,可以讓西湖教育基金會以一個舉辦方的身份,有效保障西湖大學踐行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治理架構。基金會通過提名校董,合法合規參與到大學的治理,保障校董會的多元化,以此確保社會力量對大學發展起到長遠的積極作用。

但這條創新的路徑,並無可供參考的模式。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舉辦大學基金會的執行秘書長,劉旻昊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首先,無論國內外哪個基金會,都和西湖教育基金會的情況不同,沒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參考;其次,如何完善基金會的治理結構和實現高效透明的運轉,贏得潛在捐贈人的信任等,這都是劉旻昊所面臨的挑戰。

「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劣勢轉化成正能量。」劉旻昊笑著說。在和劉旻昊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的一直是她四兩撥千斤的從容和笑容,而不是實際她所肩負的千斤重擔。這種從容來自於她對基金會的未來已有較為清晰的規劃,更是她懂得如何在摸索中尋找新路。

雖然沒有可以參考的正確的路徑,但正因為這樣,很多嘗試才能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會有很多的分叉,但大樹最終枝繁葉茂。「這個感覺,非常美妙。」劉旻昊說。關於基金會相關的管理問題,她已經在積極地向業內人士學習。「在科研領域,哪怕是六七十歲老科學家了,依然有新的知識需要去學習,去深挖」,搞科研時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系統深入的訓練,讓她快速吃透了《慈善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

儘管執掌西湖教育基金會有無數的壓力和挑戰,但正是因為相信教育的力量,劉旻昊享受和樂於接受挑戰。她覺得,做這份工作就像種下一粒種子,在未來它必定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這棵大樹將撐起一片天空,在這片天空下,教育是唯一目的。

(徐輝)

相關焦點

  • 西湖教育基金會:西湖大學已獲協議捐贈超43億元
    任何人,都可以為舉辦西湖大學出一份力。界面新聞獲悉,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湖教育基金會共獲得協議捐贈總額超過43億元。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為支持西湖大學持續發展,西湖基金會希望用5-10年時間募集200億-300億的留本基金,以便能依靠留本基金的收益來支撐學校的基本運營費用。
  • 從15億到200億 西湖教育基金會如何跨過籌資關?
    據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介紹,當時西湖大學還沒有具體載體(西湖大學雲棲校區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於2017年3月正式啟用),很多東西尚處於理念和設想階段。「這種辦學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很多潛在捐贈人聽完介紹之後也會有疑問。這是人之常情,對於新興事物,大家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 西湖大學成立 掀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新篇章
    中青在線杭州10月20日電(李凱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董碧水) 西湖大學今天成立。在今天舉行的成立大會上,韓啟德、袁家軍、杜玉波、楊振寧、施一公等共同為西湖大學揭牌。這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 播種「科學之樹」 西湖大學雲谷校區今日全面動工
    與此同時,由西湖教育基金會發起的「科學之樹播種未來」公益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正式上線。 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在種樹儀式致辭 如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多次援引教育家梅貽琦的名言尖端核心技術不能一味地用「拿來主義」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於基礎科學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創新人才在基礎學科領域去創新和突破。當我們在支持西湖大學的時候,就是在支持這樣一批有抱負、有擔當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在支持我們的國家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強國,為世界進步、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作為一名捐贈人,能與西湖大學並肩前行,能為西湖大學貢獻綿薄之力,我感到無上榮幸。」
  • 清華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中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特色與探索|IIR
    袁桅女士長期關注綠色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和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在十幾年間發掘和支持了一大批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的成長,成功發起募集了人民幣20億元的環保產業基金,並曾創下單筆投資回報率200倍的佳績。2016年,袁桅女士擔任啟迪控股總裁。2018年,袁桅女士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
  • 雲南大學成立教育基金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4月23日,雲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經推薦擔任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的7名理事和3名監事參加會議。該校黨委書記林文勳主持會議,代表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對《雲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章程(草案)》進行說明。該校校長方精雲在會上講話。他希望教育基金會能廣開渠道、主動作為,學習借鑑國內外其他高校教育基金會的做法,做好基金會的各項工作,為學校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 【民辦高教】闕明坤:我國建設新型高水平民辦大學的背景、挑戰與策略——以西湖大學為例
    同年10月,湖北首家民辦高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武昌工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並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150萬元捐贈。當前,雖然教育基金穩中增長,但大多數集中在公辦高校,民辦高校能夠募集到的社會資金相對有限。事實上,民間資金捐贈教育,企業和個人積極興教助學,為高水平民辦大學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撐。西湖大學的主辦方為非營利公益基金會——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其任務即籌集民間資金支持學校辦學。
  • 顏寧的老師,施一公主導下的西湖大學離成功還有多遠?
    資金有保障嗎 作為人民共和國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施一公倡導成立的西湖大學,讓很多人佩服其遠大目標的同時,但也引來更多人的質疑。 在中國,西湖教育基金會首創基金會辦大學的模式,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
  • 助青春揚帆 讓夢想啟航——專訪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在百忙中接受了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  該項目結合教育部關於推動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的通知,計劃系統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普及工作,提升在校生的創業準備力,滿足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精準的教育服務、資源對接服務。通過整合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助推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開展與實施。
  • 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楊振寧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
    會議首先確定西湖大學第一屆校董會成員。依據《西湖大學章程》相關規定,第一屆校董會成員候選人由西湖教育基金會推薦、地方政府推薦、顧問委員會推薦、大學教職工代表大會選舉、學生選舉等程序產生。會議根據此規定確定韓啟德等21位候選人為西湖大學首屆校董會成員,確定由錢穎一擔任校董會主席,楊振寧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
  • 413家大學教育基金會淨資產翻一番
    我國大學教育基金會應自覺地將自身發展融入『雙一流』建設進程,依託學校資源、立足國情實現創新驅動,更好地服務於『雙一流』建設。」近日,《中國大學教育基金會發展報告(2018)》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該校副校長、基金會秘書長杜鵬表示,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教育基金會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如何實現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是高校及其教育基金會必須直面的問題。
  • 教育改革丨西湖大學實現宏大願景最需要什麼
    我國的很多重點高校,包括北大和清華在內,在高等教育大擴招的時代,都面臨擴大招生規模的行政壓力,而且,很多高校都按行政要求擴大了招生規模,這導致優質教育資源被稀釋,影響了這些大學的精英教育(通識教育)定位。在大擴招時代,只有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等少數高校頂住壓力沒有擴招。
  • 中國大學教育基金會發展報告:413家大學教育基金會淨資產翻一番
    製圖:中國教育報 李澈  「大學教育基金會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既是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進行『雙一流』建設的平臺,又是政府、社會、學校共建機制的催化劑。我國大學教育基金會應自覺地將自身發展融入『雙一流』建設進程,依託學校資源、立足國情實現創新驅動,更好地服務於『雙一流』建設。」近日,《中國大學教育基金會發展報告(2018)》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該校副校長、基金會秘書長杜鵬表示,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教育基金會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如何實現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是高校及其教育基金會必須直面的問題。
  •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高等教育的變革與挑戰
    2002年7月召開的「開放課件對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影響」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於「希望共同開發出一種能夠為整個人類所享有的具有廣泛性特點的教育資源」的設想,同時為避免課件內涵的局限性,遂用「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簡稱OER)代替,並給出了開放教育資源的第一個描述性定義,隨著實踐的推進,OER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給出的最新的定義為
  • 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9月17日,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對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成立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王寬誠教育基金會董事王孫弘斐,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殷曉靜,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趙一德等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中科院副院長王恩哥主持。
  • 德勝基金會支持,陳村鎮攜手佛科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在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陳村鎮教育局引入了佛山科學技術大學這一高校資源,並規劃用三年時間,以《佛山市保教質量評估方案》為抓手,利用科研項目破解保教難題,通過專題培訓全面提升保教質量。陳村鎮人大副主席、教育局局長楊瑞華(左)向廣東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理事、秘書長曾麗(右)頒發證書,感謝基金會對項目的支持。
  • 【平江縣教育基金會】湖南省平江縣教育基金會管理章程
    同時接受縣域以外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的主動捐贈。第三條 本基金會的宗旨:根據國家有關法規、政策規定,募集教育基金,開展以救助特困教師為重點的「愛燭行動」,獎勵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組織開展「園丁之家」系列活動。資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在籍學生,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推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事業和諧發展。
  • 網龍華漁教育與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合作打造「華文智慧課本」
    日前,網龍華漁教育與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達成教學資源合作協議。華漁將基於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提供的華文教育課程素材,運用3D、VR/AR、AI等技術,設計、研究、開發和編譯「華文智慧課本」,共同推動海外華文教學模式升級,輸送更多數位化的教學資源,覆蓋全球千萬華裔學生和華文學校教師用戶群體。
  • 助力教育扶貧 湖南省教育基金會今年近2000萬元支持公益
    助力教育扶貧 湖南省教育基金會今年近2000萬元支持公益 2019劉曼 攝   中新網長沙3月22日電 (劉曼 金則伊)2019年湖南省教育基金會計劃支出1898萬元,圍繞關愛基層教師的「愛燭行動」、資助貧困學生和獎勵的「育才行動」、為邊遠地區學校搭建網絡平臺的「e校計劃」三大公益品牌項目開展公益活動,並向尚未脫貧地區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