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軟實力傳播的新媒體實踐 ——以透視俄羅斯(Russia Beyond...

2020-12-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成立十餘年的透視俄羅斯(以下簡稱Russia Beyond)宣布不再專設時政新聞報導欄目,全面改版,將從文化的視角全景解讀俄羅斯藝術、繪畫、民俗、旅遊等內容,面向全球讀者用多語種報導俄羅斯。

  Russia Beyond原 為《俄 羅斯 報》(Rossiyskaya Gazeta)旗下的全俄羅斯影響力最大的國際多媒體傳播項目,2007年成立伊始,該項目藉助多語種提供與俄羅斯政治、商業、科技和社會生活有關的消息、評論、觀點和分析等內容。Russia Beyond的編輯工作遵循以下原則:提供高質量新聞資訊、發布內容兼具公平性和客觀性、選擇受眾具有針對性、觀點具有代表性,以及符合特刊合作報紙的新聞發布規定、編輯規則和傳統。所發布的絕大多數內容由自由作者為Russia Beyond項目專門撰寫。依靠專業及獨立的俄羅斯本國及國外記者,Russia Beyond項目通過特刊和網站報導俄羅斯發生的各種事件及事態發展。合併入今日俄羅斯電視臺集團後,Russia Beyond的網站擁有14種語言,每個月全終端共有約500萬瀏覽量,已成為全世界了解俄羅斯的主要網絡媒體窗口。

  Russia Beyond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宣傳視頻截圖。視頻以「指南俄羅斯的一切事物,我們大有故事可講」為標語,也體現出Russia Beyond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宣傳理念。供圖/中國日報網

  放棄時政資訊 精準定位受眾

  2017年,為了提高組織管理效率並按照不同受眾人群進行差異化傳播,俄羅斯政府將Russia Beyond項目從紙媒用戶為導向的原屬機構《俄羅斯報》調整併入以網絡受眾為導向的俄羅斯電視臺集團,並從2017年底停止了海內外全部紙質產品的發行。

  在結構調整的同時,Russia Beyond對受眾的定位方面也進行了改革,放棄了時政類新聞資訊的全部欄目,受眾定位向對俄羅斯文化、生活等不涉及任何敏感時政問題的軟性信息感興趣的海外受眾人群進行轉變。調整後的RussiaBeyond將主要覆蓋受眾分為以下幾類:熱愛學習俄語文學、俄羅斯文化以及東斯拉夫族的大學教授及學生;熱愛旅遊並對俄羅斯旅遊文化有興趣的人士;關注總統普京、俄羅斯軍事、俄羅斯超模等與俄相關的熱門話題的人士;從事俄羅斯商業貿易往來的商務人士;在俄羅斯出生,希望進一步學習俄羅斯文化的俄裔人士;時間相對悠閒的其他人士。

  與此同時,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旗下的今日俄羅斯官網則定位於喜歡看俄羅斯新聞及時政信息的人群。兩者在國際傳播工作中的角色分配更加清晰和精準化,更利於海外傳播工作的進行。在經歷公司資源整合、重新定位受眾的同時,Russia Beyond網站頁面也在隨之進行調整,在風格上更加精緻、內容上更加豐富。轉型中流量並未明顯下滑,同時因為Russia Beyond重視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反而在網站經歷戰略調整之後,整體流量逐漸攀升。

  摒棄傳統思路 變革傳播策略

  Russia Beyond從兩年前全球各語種紙質共版合作形式發展至今,已經轉變成了以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等為主的新媒體運作模式。在這其中,RussiaBeyond尤其注重最大化利用社交媒體做好國際傳播。

  一次聖誕節期間,因項目部沒有值班人員,Russia Beyond利用社交媒體定時發送信息的功能,在假期中邀請用戶參與線上互動活動,上傳分享一年中最精彩的視頻和照片。這次活動抓住了受眾在關鍵時間節點希望回顧一年,並向朋友分享的心情,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Russia Beyond在這次活動中利用了平臺技術優勢,以最小的人力成本達到了最優的傳播效果,這也同時證明有意義的高質量內容只要符合當下事件、時間節點中受眾的心理需求,哪怕只是圖片與視頻的拼接,也會產生高質量的傳播價值。這種優先考慮用戶便利和傳播速度,以生產高品質內容、傳播有價值內容為第一優先導向,而非單純看重網站本身流量的國際傳播理念已經成為Russia Beyond轉型後的新型傳播策略。

  緊跟時代潮流 注重視頻傳播

  自2017年轉型起,Russia Beyond便開始著重在社交媒體平臺投放便於社交網絡用戶傳播和觀看的短小又富含高信息量的視頻。目前,RussiaBeyond每個月在社交媒體上的視頻瀏覽量為1600萬,視頻內容所佔比例已經從2017年初的5%極速增長到40%。

  Russia Beyond總 編 輯 弗 謝 沃 洛德·普爾雅(Vsevolod Pulya)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同一題材視頻傳播的流量反饋是普通文章傳播量的十倍之高。因此,轉型後的Russia Beyond非常重視社交媒體視頻化傳播模式,從2017年初的每周投放1~2個視頻內容或花費更長時間生產一個視頻內容,已發展到如今每天投放5~6個視頻,高產視頻內容的方式在讀者反饋上也得到流量同比增長50%的高效回報。

  因 為 重 視 視 頻 化 傳 播,RussiaBeyond在視頻內容的來源選擇中採用不限定來源渠道的方式,視頻資源既可以來源於本集團,也可以來源於一般受眾的投稿。只要視頻內容有趣、有價值,Russia Beyond都會在獲取內容授權之後考慮使用,這從根本上擴大了RussiaBeyond的內容選擇範圍。雖然資源不一定都來自於專業製作團隊,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內容的質量、豐富了視頻種類,使內容更軟、更接地氣,更貼近讀者需求。

  從Russia Beyond採取的傳播策略可以看到,在對外傳播中,尊重受眾的心理需求能夠帶來成倍增長的傳播效果,其轉型經驗值得中國網絡媒體借鑑與學習。我國的對外傳播工作要走出以往的傳統思維,要更多地站在受眾的角度,以受眾體驗為優先出發點。同時,在全球迎來網際網路時代的當下,對外傳播面臨著新的挑戰,但更多的是迎來新的機遇,其中,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絕佳的平臺,及時做好分眾化傳播、差異化運營,才能抓準受眾痛點,佔領新平臺話語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標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創新力、發展力的基礎。在全球化浪潮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求。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那麼,藉助新媒體新手段做好國際傳播、更好地展現本國文化軟實力便顯得至關重要。(李軍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輯) 

相關焦點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使「他者」親近、認同、學習並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彰顯中華文化優勢,積澱中華文化魅力,拓展中國發展戰略空間,有效提升我國「硬實力」,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根本使命。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說價值傳播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功能,那麼傳播「中國價值」就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
  • 程曼麗:論我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大眾傳播策略
    論我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大眾傳播策略  程曼麗(北京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871)  摘要:一個國家硬實力的增強,並不意味著軟實力的自然增強。事實上,軟實力的增強有賴於信息的擴散,只有當一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行並得到普遍認同時,其軟實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這正是大眾傳媒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隨著我國硬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媒體傳播力也在逐步提升。
  • 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摘 要:當今世界,考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是文化軟實力,要想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大學生擔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社會發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豐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樣。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圍繞這一課題,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蒸蒸日上的硬實力相比,我國的軟實力仍顯得很不相稱。這迫切要求我們深入分析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提出應對之策,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奮起直追。
  • 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原標題: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趙海建(媒體評論員)   春節將至,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近年來正加速走向世界。為更好地發揮春節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巨大載體作用,中宣部、國新辦日前啟動2016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工作,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展現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教育: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助推器
    21世紀,中國的主題是「和平崛起」和「文化復興」,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是抵禦霸權主義對中國的妖魔化、減少文化誤解和隔閡、重塑中國國際形象的必由之途;同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又可以促進中國產業模式的深度升級,將中國文化更好地推廣到世界。  記者:其他國家在提升軟實力方面做得怎麼樣?  王嶽川:歐美國家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非常重視軟實力的提升,主要表現在文化輸出工作。
  • 對外新聞傳播策略:增強軟實力 善用「巧實力」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如何,決定和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是制約這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聞傳播領域,「軟實力」競爭的焦點在於如何提升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並以此來擴大新聞媒介自身的影響力,最終達到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目標。
  • 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必要性
    一、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當下,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重塑著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交往形態、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移動網際網路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間,新媒體是大學生溝通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他們熟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更易於接受新媒體以文、圖、聲、影一體化形式傳播的信息。
  • 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原標題: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科怎麼辦
    面對新媒體衝擊,傳媒學科建設的前景在哪裡?日前,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通過主動增設教學內容、建設網絡在線課程(即MOOC)、打造「融媒體產業與藝術」專業群等方式,建設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學科教學,再度引發人們對大數據時代新媒體不斷衝擊下傳媒學科發展前景的思考。
  • "走出去"到"走進去":對外傳播新境界的新媒體作為
    從當前來看,國力的增強、外交的良好、文化的特質性以及中國模式的成功等等都為我國的對外傳播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堅實基礎,然而如何才能由「走出去」步入「走進去」的新境界,一直是我國對外傳播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具有天然親民、去政治色彩,以自由、分享、平等為核心傳播精神的新媒體為這樣的訴求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可能。
  • 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研究
    本文結合新媒體的功能做出分析,重點探討了新媒體對於文化傳播力的影響,然後提出了新媒體對於文化傳播力提升的方法,以國內紙媒的轉型為典例,探討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文化傳播媒體的發展,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媒體領域的發展。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2019年春節期間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可以視為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一個典型。《流浪地球》以恢弘的科幻想像和濃厚的家國情懷,給億萬觀眾帶來了驚喜,令人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但是,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我們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數據顯示,在當今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和歐盟佔據了約80%的份額。
  • 論中俄新媒體合作的內容、方法與路徑
    中俄外交關係的日益深化,在面臨傳統媒體遭受衝擊、網絡安全威脅日益上升等一系列挑戰的同時,如何利用雙方在新媒體領域的優勢,相互借鑑,汲取有益經驗,開展交流合作,共同發展進步,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媒體公共產品,提升本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將成為未來兩國媒體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 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概念到實踐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的演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把軟實力界定為幾個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軟實力」的概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國一些學者注意到了。
  • 如何用事件營銷提升新媒體傳播聲量
    因為一個好的事件營銷是值得調動機構內外所有資源來進行整合和傳播的。基於傳統媒體(電視報紙門戶等)成本以及影響力的考量,以社交化為基調的新媒體必然成為主導傳播路徑,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跨界同樣值得嘗試。   對於醫美機構來說,運作事件營銷的關鍵點無非在三個方面:事件線索哪裡來,事件策劃如何落地以及事件傳播如何做到效果最大化。
  • 2020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2020年推薦免試研究生招生簡介一、 項目簡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MA Program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是在新媒體傳播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自2013年起開設的全新專業碩士學位項目
  • 鄭州大學舉辦第四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
    11月17日至18日,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新時代、新技術、新傳播」第四屆(2018)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學一流學科建設發展論壇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開設「創意傳播與新媒體運營」微專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通訊員 王連峰 王曉輝) 9月20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聯合壹市場開設的「創意傳播與新媒體運營」微專業開班儀式舉行。開班儀式上,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陳雨海介紹,以微專業的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的有效銜接機制,創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運行機制,不斷增強專業人才培養和職業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建設具有高階性、交叉性、挑戰度的課程內容,突出與行業發展和實踐應用的緊密對接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我的煤炭網>新聞>港運資訊>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高鐵網 發布日期:2020-12-15 15:34:02 新聞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