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6月2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孫雯 )《全民國詞》出版之前的中國詞史,用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鵬的話來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這樣的狀況,在《全民國詞》的主編、上海大學教授曹辛華那裡也得到了驗證。
曹辛華介紹,目前,《全唐五代詞》《全宋詞》《全金元詞》《全明詞》均已出版,體量龐大的《全清詞》也已出版了《順康卷》《雍亁卷》。而《全民國詞》由於文獻散佚嚴重,整理工作非常困難:很多印刷本存藏不當,紙張殘損;很多詞集是稿本、抄本、油印本,搜羅不易,文字辨識困難;還有很多詞作湮沒在當時出版的各種報刊雜誌中。
學者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使得《全民國詞》編纂出版,它填補了傳統詩詞文獻研究的一個空白,也是對珍貴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
「那1400元錢居然白花了」
在《全民國詞》的後記中,曹辛華說,「本書責編路偉是他要特別提及的人」,路偉為了將此輯中詞作儘可能收全,「往常熟,至嘉興,跑上海,調動各種關係查找、複印相關文獻」。
四處查印資料的過程中,有很多故事,路偉記憶尤深。
他提到了鄧鴻荃的《秋雁詞》和江子愚的《聽秋詞》,這兩部作品並稱「雙秋詞」。民國期間,曾有「雙秋詞」合印本,全本有四冊,但傳世較少。路偉說,上海圖書館藏有兩冊,「但都是殘本,兩種詞集都缺一半」。
「原整理者即是依據上海圖書館藏本,等到編校階段,才發現這個問題。於是,我們便想方設法把缺失補足。」「補足」的過程,頗費周折——路偉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雙秋詞」中《秋雁詞》的另一半,並請人代為錄入整理,又在四川大學找到了《聽秋詞》的另一半以及另一版本的《秋雁詞》。
江子愚還有另一部詞集《小紅簫譜》,也流傳甚少。公立圖書館中,路偉僅知四川圖書館有收藏,複製不易。「後來,我得知四川著名詩人楊啟宇有一複印本,乃得自江氏家傳。便輾轉聯繫到楊先生,楊先生慨然允諾再複製一本相贈,沒過多久,我便收到了自四川寄來的《小紅簫譜》複印本,這樣江子愚的兩個詞集都得以完整收入。」
不過,收集過程中,並不總是那麼富於機緣。
河南籍詞人靳志有一卷《居易齋詩餘》,1932年曾有鉛印本,這個鉛印本很容易就可以查到的,但是,靳志還有未刊詞存世。
路偉先是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看到靳志未刊詞的抄本,只有7頁14面,但店家要價萬元左右。路偉與店家商討,是否可以支付一定費用請店家拍攝圖片給他。店家堅決不答應,因為如果有了圖片,原書就賣不上價了。
7頁14面,萬元之巨,路偉自然覺得「肉疼」。但後來考慮到其重要性,還是決定忍痛拿下。但這個時候,抄本原主人已經以3900元的價格將它拍賣給了一位濟南藏家。
路偉只好順藤摸瓜,聯繫到濟南買家,無奈這位買家也不願出手,但同意拍攝圖片,同樣,路偉需要付一筆費用。
「最後,我便以1400元得到了14頁照片。不料,我一次在上海訪書時,發現了又一《居易齋詩餘》,還是靳志的手稿本,那14頁內容全在其中,總數有近300首,那1400元錢居然白花了。」
不過,這近300首詞到手也不容易。這部詞集稿本屬於善本,複製價格高昂,「80元一拍,全部複製大概需要八九千元」,而自己錄,「每天也就五千字左右,連校帶錄要兩周,哪個單位會同意員工如此幹呢?」不得已,路偉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和排版公司商定,派專業的排版員隨他去上海錄入,最後,得到了這一詞集的全部文本。
「神龍見首又見尾」
自宋代起,一流的詞人基本都曾有過在浙江生活的經歷。路偉以晚近地位極高的周邦彥、吳文英、姜夔為例,他們基於這段經歷,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以近代詞學宗匠、浙江湖州人朱祖謀為首的晚近詞人這些大詞人為宗,也對詞律有著極高的追求,在藝術追求上一脈相承。
當然,近代以來,得益於交通的便捷和交流的頻繁,詞學的地方性色彩在淡化,詞學流派往往是跨地域的。
還是以朱祖謀為例,以其為首形成了「強村派」,其弟子既有同鄉林鵾翔,也有江西萬載龍榆生、廣東香山楊鐵夫這樣的外省籍詞人。又比如杭州籍著名詞人邵章、張爾田,他們長年居住北京,和活躍其間的舊體文學圈來往頗密,而不再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看出,民國詞人的人生境遇與以往不同,同時,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們的許多詩詞作品包涵著豐富的進步思想,對這些歷史風雲人物的詩詞進行研究,將有助於豐富人們對於歷史的認知。
《全民國詞》計劃分四輯陸續出版,第一輯共收入了220餘位詞人的28000餘首詞作。
具體到《全民國詞》涉及的1912年~1949年這段時間,路偉介紹,一方面,填詞在當時仍是舊派文人吟詠抒懷的工具,相關的結社活動既是為了抒發共同的幽約情緒,也是詞人間切磋琢磨的平臺。另一方面,一些詞在民國也是時局的反映,堪稱詞史。不少詞人為抗戰搖旗吶喊,開拓了詞的敘事空間。
在抗戰時期,詞人們在江山興亡的詠嘆中,表達著憂國憂民的複雜心緒。比如,汪東在《蝶戀花·病起重入渝州市作》中寫道:「一寸山河多少淚,江南塞北三千裡。」異曲同工的又如朱庸齋的《臨江仙·庚辰秋望》,其中寫道:「江山如夢裡,無處問興亡。」
正如學者們所說,《全民國詞》讓整個詞史文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上下一千年的文獻詞史,用王兆鵬的話來說,是「神龍見首又見尾巴」,《全民國詞》的面世,為今後詞學研究提供了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