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蘇北恩怨到底有多深?

2021-02-13 南窗文化生活

長按上圖,掃碼關注

關注民謠歷

一首民謠一個故事

每天早上八點準時抵達

如果你問一個人:「您是哪裡人」,來自黑吉遼三省的,大多回答「東北」,其他省份的,也多以省份、市名指代。

輪到江蘇人,你往往聽到的是一大串區縣鎮的名字,「崑山」、「江陰」、「海安」、「靖江」、「沭陽」……

一個省份的個人歸屬劃分到如此細緻的地步,「大內鬥省」的名聲可見一斑。

在江蘇,內鬥從縣與縣、縣與市、市與市逐層拓展,而其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蘇南蘇北之爭。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江蘇省內如此根深蒂固的地域衝突?

蘇南蘇北兩個省會

要弄清內鬥的原因,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

何處是蘇北?

很尷尬,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似乎誰也說不清楚鄙視鏈末端的蘇北到底是哪裡。

在近年的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全省劃為蘇南(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蘇中(南通、揚州、泰州)、蘇北(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三塊。

而在17年前,只有蘇錫常三市是正統蘇南,省會南京連同鎮江一起被打入了蘇中這一尷尬地帶,徐淮鹽連四地則一直穩居蘇北。

官方解釋不明,民間說法就更加撲朔迷離。最大的爭議在於,是按照長江還是淮河分南北。

若是按長江分,蘇北就是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南通、揚州、泰州人不服了,他們跟江南人一樣,吃的是稻米,住的是瓦房。

正由於此,處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蘇人才紛紛發聲,力圖撇清自己和蘇北的關係,硬掰出了「蘇中」。

江蘇蘇中地區的海安縣,縣城西南城郊結合部佇立的「土豪金」大樓 / 視覺中國

回到內鬥的強勢方,蘇南人的視角。其實,除開蘇錫常,一切皆蘇北,連橫跨南北的省會南京都算不得蘇南的一部分。

畢竟揚州再說自己是「小江南」,市中心依然有座蘇北人民醫院。

面對「蘇北侉子」和「蘇南蠻子」的互相攻訐,也許我們不得不首先認清一個事實:

江蘇人,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

元代之前,蘇南蘇北兩地大多都屬於不同行政區管轄,分據長江和淮河,各自為政。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以他稱帝時經營了十多年的大本營南京和老家鳳陽為中心,劃了很大的一個區域叫做「直隸」,到了他的兒子成祖朱棣改稱「南直隸」。

直至清朝,才覺得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大了,分為南北的話,貧富太懸殊了,那就東西吧,東邊就是江蘇,西邊就是安徽。

直到此時,江蘇省才被完全「人為」地建立了,既不符合自然的規劃,也不符合經濟文化的劃分,完全是為了封建統治的便利。

然而,翻閱清朝行政規劃史料,很容易發現,江蘇省並沒有就此統一起來,而是出現了「一個江蘇,兩個省會」的奇妙現象。根據《欽定大清一統志》、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等資料,江蘇有兩個省會,一為蘇州、二為江寧。

江蘇省域清時期政區圖

從清朝順治開始,清廷開始調整原先的督撫建制。一省設置一巡撫,一總督管理多省或一省,而管轄多省的總督往往選擇駐紮一個城市,跟當地的巡撫一起治理,也就是「督撫同城」,這一城往往就是省會。

清朝所設的十八個省中,十七個都可以根據督撫駐地推導出省會在何處。但出現了一個特例,就是江蘇省。

統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守在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而江蘇巡撫駐守在蘇州,統管今日的江南地區。當時的江蘇省省會到底是南京還是蘇州,不得而知。

清廷劃江而治,將蘇南蘇北視為兩地,這是江蘇省內行政劃區分裂的起點。

其次,兩江總督名義上統管多省,但實際上主要關注的是駐地事務,往往輕視其他管轄區域。而駐守在其它管轄區域的巡撫,不再選擇集中於一地辦公,而是分別駐紮於江蘇的各個府縣,多以府縣名字冠以官職。

對他們來說,蘇州府或者江寧府的歸屬感遠大於江蘇省。

橫貫於無錫市的古運河段,遠處能看到新城區高樓鱗次櫛比 / 視覺中國

也正是由於這一歷史原因,蘇南人更喜歡以「江南人」自居,蘇南的地方志、碑文都傾向於以「江南」屬地自稱,而不以「江蘇」署名。

在清朝末期,隨著江蘇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徹底分開江蘇南北的提議也不斷出現。

1905年,慈禧太后提出將江蘇長江以北的地區完全單獨建省,名曰「江淮」。1909年,江蘇省又回歸到兩個單獨行政區,蘇南蘇北各自為政。4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江蘇建立組織時,也是在江南江北建立了完全相互獨立的根據地。直到1949年,蘇南蘇北依然是以行署區形式獨立存在,沒有合併為省。

真正以南京為中心的江蘇省到1952年才正式建立,分分合合近千年的蘇南人和蘇北人,一夜之間,統統成了江蘇人。

錯位的行政區與文化區

從行政區劃分的歷史不難發現,江蘇省的建立完全是人為的。行政區域與文化區域發生分裂,帶來江蘇省內的文化隔膜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方言為例,以蘇錫常為代表的狹義蘇南是核心吳語區,講的是吳儂軟語,地緣上與上海、浙江更顯親近。揚州、南京、淮安等地的方言則是江淮官話。古時河道眾多,地處長江、淮河的廣大區域,儘管融合多地特色,方言特色上倒是更傾向於安徽地區。

至於最北部的徐州、連雲港等地,則講的是北方方言,受到楚漢文化的影響深遠,與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都有交集,比起蘇南地區,反倒是魯南、豫東、皖北地區與其氣脈相通,徐州話甚至可以和山東方言無縫銜接。

2008年3月,蘇州小學生學做青團 / 視覺中國

從飲食上看,蘇南地區偏愛糯米,各式麵食糕團在一年四季中各時令季節大量出現。例如清明時節要吃青團,重陽節要做重陽糕等等。相比之下,蘇北地區則以面點為主,偏向於北方的飲食習慣,麵點、餃子、包子、煎餅作為主食的較多。

在菜系方面,除開南京、徐州、連雲港地區演化出了重口味的金陵飲食圈、徐海飲食圈外,蘇南蘇北飲食上鮮明的分為了蘇錫菜系與淮揚菜系,前者講究用料,製作精細、口味鮮甜;後者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

南北口味分化,光是甜和鹹程度就能分個四五種。

憑著方言和飲食的分野,不少學者以文化區為界,重新劃分了江蘇省:

徐海文化區:徐宿亞區、贛榆亞區

淮海文化區:淮揚亞區、通泰亞區、連雲港亞區

吳文化區:蘇錫亞區、常州亞區

金陵文化區:南京

對比江蘇省官方行政區,可以明顯發現,很多地級市在所屬行政區和文化區上發生了嚴重的錯位,如果把他們稱為「問題縣市」,則這樣的地級市有:

江蘇省13個地級市中竟然有9個存在「問題縣市」,而這其中最尷尬的就是靖江、海門、啟東三個縣級市。三者都是地處江北地帶而隸屬於蘇南吳文化地帶。三地不僅都說著蘇南地區的吳方言,在文化習俗方面更向蘇南地區靠攏,在歷史上更是長期不屬於蘇北。

以靖江為例,雖地處江北,但一直按照江南習俗過春節,例如清明節和冬至前祭祖十天,與江北人的習慣相反(江北只在節日當天過節)。而在民國時期也有記載,為了證明自己地處吳語區的身份,這三地的人一直選擇過長江到南岸買貨經商,文化的差異使得他們陷入了地處江北,心向江南的尷尬境地。

分道揚鑣的江蘇人

行文至此,整個江蘇省的內鬥格局已經基本清晰,一江一河分劃三段,蘇南人兀自驕傲,視上海為靈魂歸屬;蘇中人位置尷尬,爭做精神蘇南人;蘇北人,在省內失去核心話語權,處在鄙視鏈底端無能為力。而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一個字:「錢」。

前文我們一直在試圖理清蘇北的定義,事實上,在江蘇內鬥的邏輯裡,「蘇北」其實不再是一個客觀的地域,而是一個整體富裕的片區裡的另類,更確切地說,是富裕蘇南的遺忘之地。

清朝中期之前的歷史長河中,蘇北這個概念並不常出現。在那時,蘇北是可以與蘇南相媲美的繁榮之地。

2009年9月,淮安市境內的鄉間平原上駛過的高速火車 / 視覺中國

兩漢時期,蘇北甚至比蘇南更富,人口密度是蘇南的2.6倍,而且由北到南遞減,農作物產量、手工業發展都遠超蘇南地區。而此時的蘇南,按照《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螺蛤」,蘇南基本還處於未開化、自給自足的階段。

費孝通先生曾有言:「大運河、黃河與由兩河分流形成的分支水道一起,一度形成一個運河網,很像今日長江以南所見到的河渠縱橫一樣。」蘇北的淮陰市正是清代漕運總督府的中心,而大運河上的樞紐揚州更一度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被稱作是「一個真正的威尼斯」,在唐代是全中國著名的貿易口岸,在元代是馬可波羅讚嘆不已的對象,在清代,是江蘇鹽商巨富的私家花園。

轉折點發生在清朝中期之後,「蘇北」一詞開始大規模的使用,原因其實是蘇北經濟的衰落。

1855年黃河改道,海運取代大運河。黃河不再流入洪澤湖後,橫穿蘇北,而蘇北一直以來都是靠鹽場和基礎農耕,原先富庶的對外港口成為了洪災饑荒頻發的貧瘠之地。

相反,此時的江南,不僅沒有連年洪災的噩夢,還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開始了中國航運業的歷史。機械動力的大輪船在大部分內河難以通行,臨近上海的長江航運成為了主要通道,蘇南的紡織商品又有了一條得天獨厚的運輸渠道。

1898年至1912年,淞滬、滬寧、滬杭甬、津浦線相繼建成。除津浦線經過徐州外,其餘都是集中在江南地區,成為溝通蘇南與上海的重要通道,廣大蘇北腹地更加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2002年上海開建國際航運中心,對蘇南地區的經濟效益輻射非常可觀 / 視覺中國

若將歷史的鏡頭定格於此,就在此時,蘇南經濟超越了蘇北,並從此一騎絕塵,讓蘇北再無翻身機會。到了20世紀,商業化、工業化兩者都在拉大差距。

蘇南更是以富聞名,一如蘇北以窮聞名。

富者為南,窮者為北

蘇南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1915年,蘇北號稱擁有的本地銀行比蘇南多,但其實四分之三的資本都掌握在蘇南銀行手裡。商會的格局也同樣,1911年,蘇南有著39家商會,11981個成員,收入68676元,而蘇北只有25家商會,5471個成員,收入35439元,只有蘇南一半。

而近代工廠,幾乎都集中在蘇南的城市裡。從源頭上看,1842年,上海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國資本大量入侵。闢租界、開海關、設銀行、辦工廠,倒逼民族工業發展,上海成為了輻射江蘇近代工業的核心城市。

在這段時間,民族企業家開設的一百餘家工廠,基本都是從上海核心圈沿交通幹線向蘇南延伸。徐州因居於省內大運河末端,僅有徐躍玻璃一家近代企業,而南通由於處在上海輻射圈內,成為了蘇北地區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建設了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一批近代工業。

2007年4月1日,江蘇南通一紡織企業工人在進行碎棉處理 / 視覺中國

蘇南在現代工業上的絕對優勢,毋庸置疑。1931年,江蘇403152個產業工人中約有95%受僱於蘇南城市,長江北邊,除開南通,其他蘇北城市,如徐州、鹽城等,每個城市的產業工人都少於100人,依然是農業為主。

即便是以農業生產進行對比,蘇南依然強於蘇北。20年代30年代中期,蘇南諸地水田平均每畝售價為100至140元,而蘇北只有30到50元。而建國後,由於蘇北地處江淮平原,人均耕地面積達到1.2畝,遠超江蘇省平均水平0.9畝,不得不擔當江蘇省「糧倉」的重任。

在蘇南地區大量將耕地改造成為建設用地之時,蘇北只能在政策的限制下努力邁開步子。農田比不上工廠的道理誰都知道,但蘇北人也只能默默忍受這份苦澀。如此看來,蘇北的確被蘇南在經濟上全面碾壓了,毫無話語權。

「富者為南,窮者為北」這一觀念集中體現在位居蘇北的南通上。30年代,南通棉紡業規模僅次於上海和無錫,南通賺到的財富也成為其努力脫北的理由。

在上海的蘇北同鄉會中,從來看不到南通人的身影,來自南通各縣的同鄉彼此抱團,包括南通、如皋、崇明、海門、啟東等縣在內。南通實業家最有名的張謇也否認自己的蘇北人身份,認為蘇北只包括緊貼淮河以南的地區。

江蘇內鬥的局面,在經濟的巨大差距下,一直延續到現在。從GDP總量來看,蘇州、南京、無錫3市就佔據了江蘇GDP的幾乎一半,其餘10個地級市貢獻率達到了53.92%,其中宿遷、連雲港貢獻率最低,僅有2.89%和2.94%。

在人均GDP上,蘇州第一,達到了130081.11元,比江蘇省平均水平高出了45925.7元。

蘇州領頭,其餘蘇南城市緊隨其後,無錫、南京、常州,都高出平均水平。而徐州、鹽城、淮安、宿遷等蘇北城市均低於平均水平。

2014年6月8日,蘇北洪澤雙溝農民正開著拖拉機在耕地作業,引來一群白鷺覓食飛舞 / 視覺中國

而在城市化程度上,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優化、城市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各個方面,蘇南的城市化水平是蘇中的1.5倍,蘇北的2倍,無論是城鎮數量還是規模均遙遙領先。

蘇北的貧窮帶來了城市發展的滯後,發展的滯後又恰好迎合了蘇南人對蘇北長期以來的偏見,蘇南嫌棄蘇北落後,蘇北嫌棄蘇南小氣,長此以往構成了江蘇省內最大的內鬥兩方。

而這一切說到底,都是財富掌握話語權。

畢竟驕傲的蘇南,面對著旁邊的上海,也只能抬頭仰望這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內容已獲獨家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點擊查看「浪潮工作室」更多文章

 送房送錢,我也不留二線城市 

 可能是最適合中國人的減肥指南 

 中國人逃脫不了肝癌的宿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蘇南富有,蘇北卻很窮,網友:蘇中要扎心了
    在我國蘇南、蘇北、蘇中這三塊地區應該很多方向感不太好的人,都不是很會分清楚吧!今天就給大家聊聊蘇南和蘇北們吧。去年報告顯示,江蘇省重新定義了蘇南地區的城市,分別是南京、無錫、鎮江、常州、蘇州,然後蘇北地區城市分別有徐州、鹽城、淮安、連雲港,而蘇中地區城市分別有南通、泰州、揚州,導致網上炸成一鍋繼了,很多網友紛紛說,這麼明顯的來區分富、窮、中的差距嗎?蘇中要扎心了!看看蘇南地區的城市,簡直就是經濟強區,分別有三座城市GDP超過萬億元了,就是蘇州、南京、無錫。
  • 皖南皖北、蘇南蘇北:他們內心走到一起了嗎?
    當然,在木木頭眼裡,反而覺得這是魅力,如果一個地方都是清一色的文化風俗,那該多無聊啊。不僅是徐州,木木頭的故鄉也是一個尷尬的角色,比如A就說了南通是蘇南的跟屁蟲。是的,這個城市喊得最響的口號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融入蘇南,接軌上海。
  • 同樣一個省,為何會出現「蘇南富,蘇北窮」這樣的局面?
    一度出現了「蘇南富,蘇北窮」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江蘇省的政策嗎?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導致的呢?很多人不太清楚蘇北有什麼城市,連雲港,淮安, 揚州,徐州,宿遷等等屬於蘇北的,蘇南的話,有比較發達的城市,就是蘇州,南京,無錫,三座城市基本上每座城市的GDP都已經超過了萬億。但是蘇北城市除了徐州比較有衝勁以外,其他城市都比較平淡。
  • 任督二脈打通,「高鐵上的蘇北」擁抱的不只是蘇南
    這一天會被載入江蘇鐵路史冊, 江蘇南北大地實現高鐵互聯,3556 萬蘇北人民與蘇南各地的時空距離大為壓縮,蘇北大地全面接滬融寧。01 被改寫的蘇北高鐵格局" 連鎮貫通後,我和連雲港朋友們見面容易多了。"
  • 新蘇南和新蘇北構想,增加2個萬億級別都市,江蘇有機會超廣東
    江蘇這兩個字來源於「江寧府」與「蘇州府」,可見江蘇的重心在蘇南地區,蘇北自古以來都是被疏忽的地方。目前江蘇的經濟總量稍弱於廣東,但是江蘇還有廣大的蘇北並沒有大規模開發,發展潛力巨大。廣東除了珠三角地區,其餘地區遠遠沒有蘇北的發展前景大。
  • 江蘇省GDP全國排名前十,蘇南蘇北地區教師工資差距和大
    江蘇經濟發達,但蘇南和蘇北的差距也是很大的。看看蘇南教師和蘇北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就知道了,兩地同行的收入也太大了吧。1.江蘇阜寧,高級教師,教齡35年,到手每月8100。6.江蘇蘇北淮安工作25年,打卡6千多。7.我江蘇鹽城射陽的,中學一級教師,40年教齡,退休工資7400,比蘇州同級別的少3000。合理嗎?8.我也是江蘇宿遷的,你這個數據不準,沒這麼高,工作了16年,才五千。
  • 蘇南蘇北兩個城市,名字相近經濟實力相近,總被比較誰更勝一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俗語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的江蘇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城市。江蘇省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下遊,與浙江、上海毗鄰,西靠安徽,北接山東。江蘇是我國吳越文化與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江蘇就是經濟、文化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同時,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轄區有13個地級市,並且所有地級市全部進入百強,所以江蘇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不僅經濟發達,在旅遊業上成績也是十分顯著的,江蘇旅遊資源豐富,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的旅遊城市。
  • 江蘇正在建設一條高鐵,預計今年完工,屆時蘇南、蘇北有望發展
    滬通鐵路是長達137.28公裡的高速鐵路,這條高速鐵路經過的地區雖然有很多中國城市,但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城市是上海市、蘇州、南通市,除此之外,在該高速鐵路路線經過的很多地區和城市裡,還開設了平洞站、南通西站、太倉站等多個車站。
  • 蘇南蘇北的內鬥反映的是什麼?為什麼經濟大省廣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先下結論,追根到底是省內經濟的比較均衡發展,江蘇省內各市的嘴炮,內鬥都是基於經濟整體發展起來的基礎上的,說白了這也是江蘇省內的一種競爭,蘇南和蘇北就好比清華與北大,交大與復旦,華科與武大的競爭,在這種良性競爭下,只有省內的兄弟才能自己人跟自己人地域歧視。
  • 如何看待足球解說「蘇北狗」風波
    從轉播技術的角度來談,當前網站的視頻直播技術和傳統媒體電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種技術上的失誤在專業電視臺也偶有發生,比如中央電視臺的「補妝門」事件),而網站解說員的解說風格也更加活潑,沒有電視臺解說那么正式。但是從職業道德方面講,無論是在電視臺還是在視頻網站,都不應該說出與解說員職業不相匹配的話語,要堅守職業道德底線。
  • 蘇南土地危機
    崑山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夏梁鑫透露,自1995年起,崑山每年要向蘇北地區調劑補充1000畝左右的耕地用地指標。有統計數據顯示,崑山為此共花費了6400萬元,向蘇北地區調劑補充耕地10650畝。  土地緊張不僅僅是崑山一市。江陰國土局局長蘇士虎說:「江陰的人均耕地僅0.4畝,比崑山、蘇州還少。20年前,許多江陰人因為沒有土地耕種,離家到蘇州去種地。
  • 江蘇蘇北五市衛星夜景圖 有你的家鄉嗎?
    位於江蘇北部的五座城市被稱為蘇北五市,分別是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屬於中原文化與江淮文化的交匯地帶。徐州古稱「彭城」,是遠古九州之一,地理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京滬鐵路和龍海鐵路在此交匯,GDP排名蘇北第一。
  • 為首都,犧牲蘇北
    智谷最近有多篇文章被刪,為防止失聯,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備用號智谷趨勢Plus!
  • 蘇北地區車輛如何巧妙返程蘇南及上海?江蘇交警發布詳細攻略
    在江蘇,將有大量私家車在假期最後兩天從蘇北地區越過長江,返回南岸的南京、蘇錫常以及上海。過江問題一向是「老大難」。如何避開擁堵路段?江蘇交警部門發布蘇北地區車輛節後出發專題,詳細列出了從徐州、連雲港和鹽城出發,前往南京、蘇錫常和上海的推薦路線。
  • 江蘇高考蘇北和蘇南比沒意義
    恕在下直言,蘇北跟蘇南比真的沒一點意思,看看各地級市的常住人口排名在看看高考人數及高分表 其實這個跟當地的教育有關係,蘇南這邊包括南通都實行的近似精英教育,在初中升高中時已經刷掉接近一半的人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所以高考考生質量都不會太差。反觀蘇北連雲港,我當時就沒聽說刷什麼人,我是連雲港灌南的,當時最好的灌南一中,考不上基本上都能上灌南二中,再不行下面的鄉鎮也有高中都可以上參加高考。所以相對來說考生質量比蘇南要差一大截如果,按照比例來算的話也不是很差。
  • 讓人沉重:蘇北地區教師緣何紛紛孔雀東南飛
    她在調研後驚訝地發現,某市5年來累計流失1000多名教師,其下轄的一個縣,3年內先後流走了500多名教師。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蘇北教師離開故土重新尋找崗位?他們現在生活得如何?是否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欠發達地區政府為改變這個狀況作了哪些努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蘇南蘇北作了採訪。
  • 僅一所「雙一流」高校——蘇北地區高等教育的破局之路
    「雙一流」高校的含金量不用多提,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當地綜合實力、高校教學水平、科研經費傾斜程度。不過現實很骨感,蘇北地區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探索發展,仍未擺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尷尬處境,唯一拿得出手的還是老生常談的「礦大」,局限性非常明顯。
  • 江蘇「最愛」往蘇南跑的3個城市人,一個是沿海城市,一個是徐州
    現在在江蘇的地域分布上,該地區內的很多地域文化都非常不同,雖然屬於同一省,但是對於蘇北、蘇中、蘇南地區的人來說,文化發展存在差異,另外,在這些地區城市中,那個地區的發展總體上也存在差異,要成為江蘇省很難。
  • 如果把蘇北「單獨成立一個省」,在中國大陸省份的排名依然是前10
    如果把蘇北單獨成立一個省,在中國大陸省份的排名依然是前10名的樣子,你們說窮不窮? 窮不窮有一部分是相對別的省份相比較而言的,還有一部分是江蘇省自己說的!不可否認蘇北與蘇南比,相對窮一點,但背靠大樹好乘涼。
  • 中國海拔「最低」的城市,一馬平川沒有山,經濟在蘇北僅次於徐州
    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水面上升,人們對海拔這個詞變得敏感起來,中國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是江蘇省,省內最高的玉女峰也只有600多米,熟悉江蘇省的人都知道,蘇南地區和蘇北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蘇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徐州,這次介紹的是蘇北地區僅次於徐州的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