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木頭
◎來源丨識局(zhijuzk)
首先聲明,本人愛好和平,人畜無害,朋友遍布蘇浙滬皖京粵各地,絕非地域狗。本文是基於自己過去10多年跑遍安徽和江蘇各個縣市後、對這兩省南北的真實感受,結尾也會非常正能量。若有不對,敬請批評指正。
當還在廣東讀大學時,木木頭作為一個江蘇南通人,有一次遇到了江蘇徐州的老鄉A,還有一個安徽阜陽的朋友B。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我很熱烈的和徐州老鄉打了聲招呼。A笑著說:我和B才是老鄉,我們風俗一致,語言差別也不大,誰和你個蘇南跟屁蟲是老鄉······哈哈,果然是,老鄉見老鄉,背後打一槍的節奏。結果A當天被木木頭我給灌醉了,報了一箭之仇。A的說法不無道理,想必也是,蘇北的文化和蘇南差別很多,尤其徐州和山東、河南、皖北的文化更為接近。這樣的省域區劃劃分有其歷史原因,但也帶來了一個尷尬。當然,在木木頭眼裡,反而覺得這是魅力,如果一個地方都是清一色的文化風俗,那該多無聊啊。不僅是徐州,木木頭的故鄉也是一個尷尬的角色,比如A就說了南通是蘇南的跟屁蟲。是的,這個城市喊得最響的口號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融入蘇南,接軌上海。南通常常被國人稱為蘇北;而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南通其實在江蘇中部偏南;從經濟上來說,現在的確又遠好於傳統的蘇北地區;蘇南人又幾乎不會有人認為南通是蘇南板塊的;而南通本地人更願意稱自己是蘇中,以示自己和蘇北的區別。一個普通的地級市,就因為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而捲入了各種是非之中。翻看一些BBS論壇,尤其是江蘇城市論壇,裡面各種口水,讓人感嘆江蘇還是一個省份麼?不僅是江蘇,在安徽,也同樣如此。在部分國人的眼裡,有時候出生地比人品還重要······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很多人不是看他人人品,而是看他是哪裡人來決定後面的動作。後來,到了上海讀研,木木頭交了女朋友C,安徽宣城人,典型的皖南地區。第一次正式約C,是在大學旁邊的一個餐廳,我問她家是哪裡的?她說宣城。我說你怎麼不說安徽?她說安徽地域太大了,文化差別也大,說宣城,能讓外界知道我是皖南的,而不是皖北或者合肥的。當時木木頭還笑了C傲嬌。但是到了後來,見到了不少安徽的朋友,很多人都直接講自己的地級市名稱,尤其是黃山的童鞋,每次都說自己是黃山的,很少有人會說自己是安徽的。彼時的我,覺得皖北和皖南的差別應該等同於蘇北和蘇南的差別吧?然而,我還是錯了。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公司負責安徽、江蘇、上海兩省一市的市場,也得以有機會能深入了解安徽,到我離開這家公司時,安徽每個縣我都去過了,無論是西北的太和還是西南的太湖,無論是東部的天長還是西部的霍邱,無論是南部的黟縣還是北部的蒙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有一個大型國有企業在皖北有投資,但是在當地遇到了糾紛。這一點,木木頭必須嚴肅地講:的確是皖北部分地區民風彪悍,彪悍得連省屬企業用哪裡的砂石都要幹涉,也即必須用他們的砂石,否則就被砸······(這種事情很多,不僅在皖北,在全國各地都有,但一般這種砂石壟斷大部分是針對外來民企、私企,外來企業很多不想惹事也就從了,但「敢」直接和省屬國企對著幹的還真不多見。)這家省屬企業還專門寫了投訴函給國資系統,感覺是投訴無門的節奏。木木頭就被委託來諮詢這個事情。我來到了安徽省城合肥,找到了一些人,希望能儘快將這個事情弄好。誰知一些人一聽到是皖北XX城市,就說:這家企業為何跑到那裡去投資,腦子壞掉了······說這話的人正是在省城工作的一個皖北人。(其實在合肥,皖北的勢力龐大遠遠超過皖南人,一方面是皖南人口基數遠不及皖北;另外一方面也是皖南人喜歡到蘇錫常和上海、杭州去,到合肥的相對較少。)這搞得木木頭很是尷尬。在處理這個事情時,不少皖北的長輩就說,自己也很不喜歡部分皖北地區的風氣,希望儘快能轉好。後來,有一次去皖北某地區出差(註:該城市中藥產業很出名),當得知我是來考察當地投資環境時,計程車司機一臉驚訝地說,「這裡的藥很多都是假的,你小心」。我當時就感謝了計程車司機的誠實和提醒。以我來看,為何皖北地區給部分外人感覺不太好,原因就在於當地資源匱乏,又經常遭受洪災(歷史上多次河流變道),加上交通不便,人口眾多,缺乏工業基礎。在這種環境下,如此之多的人們在有限的資源下要生存,所以就把人內心安全感不足、自私自利的一面暴露得更多了些,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種民風。也正因為經濟發展薄弱,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從這裡走出去的很多人都以底層勞動人民為主,部分的確是開黑車甚至做違法的事情,所以給北上廣深的一些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和河南等中原地區是一個道理。其實是我們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們對中部地區的相對忽視,我們對農村的忽視導致了這個現象。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國家是否要對這些地區加以重視,不能老是農村支援城市,而到了城市要反哺農村的時候了。所以這個不能怪當地人民。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很多人一旦離開了皖北,到外面發展,就按照外面的規則做事,一下子如魚得水,對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到了2015年時,木木頭再去皖北一些城市時,已經感覺當地的商業規則意識比以前強很多了。比如,去了皖北的阜南縣,當地一個企業是浙江客商投資的,他說和在浙江投資沒啥區別,感覺地方服務很不錯。又比如去了蒙城
(就是相聲演員牛群曾經掛職的地方),一家法國企業將其「縣域戰略」首發站放在了當地,也顯示了對當地商業環境的肯定。當地的官員也很拼命。宿州的一個官員和筆者就講了他是如何辛苦去招商引資的,說得一把辛酸淚。是的,皖北這些年變化很大。而再說到皖南, 很多皖南人不太覺得自己和皖北人是一夥的。儘管皖南的經濟也不盡如人意,但文化傳統保留得很好,一種自豪感和歷史傳承感,讓這裡的人自我感覺都很不錯。木木頭的嶽父嶽母就是典型的皖南人。每次吃飯,都讓家裡老人坐著最中間,先給老人夾菜倒酒,從來都是如此。後來去了當地好多人家,都是這樣做的,讓木木頭受到很多教育。皖南最大的問題在於小富即安以及交通不方便;以及安徽省一直重視合肥都市圈,對皖南相對沒那麼重視。不過好在現在多條高鐵要開通,這個江蘇和浙江的小弟弟未來前景不可限量。而其最大的優勢在於環境美,汙染少。如果各位讀者走徽杭高速開車的話,你會不得不感嘆這裡真是人間仙境;如果自己走杭徽古道的話,也會有如此感觸。那麼,為何皖北人也不CARE皖南人呢?原因就在於蘇南的經濟遠超蘇北,這點是蘇南壓倒性優勢,而皖南壓不動皖北。這就回答了前面一個問題「覺得皖北和皖南的差別應該等同於蘇北和蘇南的差別吧?」近年來,安徽在發展皖北經濟上下了很多狠功夫,比如要求合肥的工業區和皖北地區共建,產業轉移到皖北;比如財政支持也比較厲害。同時,對皖南的支持也越發加強,如今皖南多條高鐵和高速在建或已通車,這對於皖南建設國際旅遊區有很大幫助。希望安徽的未來會更好(當然,安徽真心不能太強調合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同樣要重視沿江地區發展,如蕪湖、銅陵、馬鞍山地區才是正道)。說完皖北,再說蘇北。蘇北是個出才子的地方。木木頭有次去北京出差,遇到的某部委有好幾位都是蘇北籍的。京東的老總劉強東是宿遷的;保利協鑫老總是鹽城的、三胞集團老總是徐州的、 揚子江藥業老總是泰州的,月星集團老總丁佐宏是南通的。其實,除了企業家,蘇北更盛產高官,無論是揚州的江主席還是泰州的胡主席,都是正宗的本地人。有次去盱眙(就是那個吃龍蝦的好地方),當地的朋友說,你看我這個盱眙,也沒啥資源,但硬是靠龍蝦,響遍國內外,來投資的客戶也很多,誰說蘇北發展不起來?的確數據顯示,近些年蘇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如果加上中部地區的揚州、泰州和南通的話,總量更是驚人。不過整體感覺,蘇北的老百姓偏保守,喜歡打工,不喜歡創業,創業氛圍較差。以至於有次我去迪斯尼工地,遍布著蘇北的工人,但包工頭等很多是浙江人。此外,蘇北的農村房子普遍建設得很好,很注重面子,但因為勞動力都在外地打工,房子長期空關,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比如有一次去了鹽城市下屬的東臺,看到一排漂亮的樓房,幾乎都空關著。問當地老百姓,說有些裡面都沒怎麼裝修,「好面子」。相對於皖南和皖北,筆者感覺到蘇南蘇北這些年融合得比較好。尤其是江蘇省好些年前就推進蘇南支援蘇北,不僅園區共建,還推進項目從蘇南轉移到蘇北,更為關鍵的是將大量具有先進理念的蘇南官員調到蘇北任職,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蘇北的發展意識和經濟水平。也正因為融合得好,所以廣東曾經派人到江蘇來學習過如何縮小區域經濟差別。總體來說,在一個江蘇省裡面,有吳文化,有江淮文化,有中原文化,都是我中華文化瑰寶之一,暢遊一個省就能體會到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再美麗不過。
一個江蘇,一個安徽也是整個中國的縮影。在中國,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客家文化等等,不也是和而不同,繁榮共生。(說到做到,結尾好正能量!)
註:智谷有刪減。
海外掘金
ID:gold1849
人類第二次淘金運動已經開始
海外資產配置第一門戶
長按並識別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