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
淡化分分計較,不培養「刷題機器」。上海市教委昨天宣布,新學期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淡化具體分數,而以A、B、C、D或「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
據悉,上海市小學各學科「等第制」評價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業成果」三個維度展開。其中,語文學科的評價內容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表達」3個方面;數學學科的評價內容包括「數與運算」、「方程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數據整理與概率統計」4個方面;英語學科的評價內容包括「語音」、「詞彙」、「詞法」「、句法」、「語篇」5個方面。
評價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頭」。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評價採用的是傳統的紙筆測驗和百分制評價。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和對學生綜合素養問題的關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評價方法的局限和弊端。作為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上海從2013年起在小學一、二年級實行基於課程標準的「等第制」評價,不進行書面考試、不用分數評價、不排名等。新學期,上海全市將「等第制」評價從小學低年段向中高年段延伸。
2015年以來,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牽頭研製小學中高年段語文、數學、英語等3門學科的基於課程標準評價指南,以及小學低年段品德與社會、自然、音樂、美術、體育與健身等5門學科的基於課程標準評價指南。日前,評價指南已正式發布並發放至各區、各學校,相關培訓與推進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上海市小學「等第制」評價特點鮮明:一是以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體現不同年級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是從「重分數」轉向「重素養」,關注學業水平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良好習慣養成;三是強調寓評價於教學過程中,注重「學評一體」;四是以「分項評價」、「等第+評語」的方式發揮評價對學生學習的診斷和改進作用。
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副主任譚軼斌介紹說,「等第+評語」的方式發揮了評價對學生學習的診斷和改進作用,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是簡單地把紙筆測試成績折算成等第,而是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突出評價對於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除了紙筆測試外,學生日常作業、課堂表現等都被納入評價中。
在推行「等第制」評價的過程中,上海市、區兩級教研部門將開展多層面、多途徑的傳導式培訓,幫助教師正確認識「等第制」評價;鼓勵與支持學校和教師積極探索,形成多元的「等第制」評價實踐模式。
答疑
「等第制」有無比例?
等第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以前「一分之差、天上地下」,但現在每個分項只要達到標準,一個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是「優秀」。
「等第制」如何評價?
小學中高年段非常注重學生內在學習習慣的養成。評價伴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伴隨在每一堂課中。通過分項、等第評價進行表達,比如學生學習興趣是不是濃厚,學習習慣是不是良好,幫助孩子和老師清晰地看到孩子長處、潛能和不足,更有針對性。評價的方式有「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避免「分分計較」,並且要求老師附上有針對性的評語,以便學生更好地去改進。其中還有具體的「進步指數」,把孩子和別人比,變成和自己比。據新華社 《新聞晨報》
(原標題:上海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