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說「我兒子剛上小學四年級,每天就想著玩遊戲,最忍受不了的就是,他總是背著我偷偷玩遊戲,只要他判斷我看不到他了,就有可能玩遊戲,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媽媽管他時,他能夠壓制心裡想玩遊戲的衝動,好好學習,但媽媽不在,沒人管他時,他就沒束縛了,他對玩遊戲的渴望就爆發出來偷偷的玩。
所以,這裡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遊戲管理問題上,由媽媽管,過渡到孩子自己管自己。
這個過渡到了四年級就很重要了,因為,這時孩子的思維水平,已經不是一年級的水平了,他能夠掌握家長出行和在家的規律,這時候他想躲過父母,去偷偷玩遊戲就變得很容易,而且這個年齡段更可怕的是,他在學習上可以欺騙父母,人坐在桌子前看起來一個晚上都在學習,但心思完全沒在,所以這個階段最關鍵的問題是,他學會怎麼跟家長鬥智鬥勇後,家長沒法手把手的管了。
怎樣把這個管理權交給他,讓他學會自主管理呢?
首先,要讓孩子認清遊戲對他的「意義」。
玩遊戲有很多意義,對不同的孩子來說,遊戲的意義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玩遊戲是為了放鬆身心;有的是為了體驗高強度的全身心投入的這種暢快感;有的是喜歡在遊戲中一級一級闖關打怪的成就感;也有的孩子在遊戲裡是真的玩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他玩遊戲的時候有很強的勝任感;還有的孩子玩遊戲,是因為夥伴在玩,所以自己也要玩,這樣跟夥伴交流的時候就有共同語言了,他是拿遊戲作為工具,增加自己的社會交往......所以,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清楚,他玩遊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也就是遊戲對他來說有什麼內在好處?
問完內在好處,才能去問孩子如何玩遊戲才能夠實現他的目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你明白了,才能保證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是被動的上癮,而是主動的控制.
如果孩子一邊玩遊戲,腦子裡卻一直有個聲音在罵自己「我真的不該玩遊戲,該去學習了」,那會怎麼樣?他會接著想「可是,學習真的好煩,我不想學習,管他呢,再玩一局再說吧」。他會為了逃避學習的焦慮,而把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那這個遊戲就白玩了,這種玩法只會增加他的無能感,覺得自己管不住自己。
所以,我們一定跟孩子說明白「孩子,媽媽支持你玩遊戲,而且希望你玩得有收穫。那我要問你幾個問題,你覺得你要怎麼玩這個遊戲?每天玩多久?什麼時間玩?用什麼樣的狀態和精力來玩才能保證你最有收穫?」
這樣問孩子就明白了,他要玩就一定要選擇他有掌控感的時間,偷偷玩的時候,擔驚受怕還在指責自己玩的並不爽,所以他就要跟爸媽商量遊戲時間如何去限定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對遊戲的主動控制。
其次,讓孩子看到遊戲之外的,對他而言「重要的事」。
我們還要琢磨孩子不玩遊戲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一定不是不玩遊戲,而是希望他能夠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比如運動、做作業、讀書......我們就跟孩子分別把這幾個要求說清楚,跟他說周末每天可以玩半個小時遊戲,可以好好玩,但是還需要做好三件事:運動、讀書、和做作業。運動,周末2天要每天走一萬步;讀書,每天讀一小時書單上的書,摘抄十條好字好詞佳句,每天寫一條心得;做作業,要列好清單一項項完成。周日下午,我們一起核查。
看,家長不用跟孩子說「你別玩遊戲」,而是要跟他說「你好好玩,但遊戲只是所有事情中的一項,還需要完成另外三項。那三項各自都有要求,需要安排好時間,按要求完成所有的事」。這樣,孩子一試就知道了:如果遊戲上投入的時間太多,會影響其他三件事情的完成效果,他就明白,要想把這些事都做好,就得大概評估出時間,然後安排好時間,這樣孩子對事情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開始嘗試自主管理。
最後,因為偷玩遊戲而內心衝突時,要學會「暫停」,並且去體會這份衝突。
孩子背著父母偷偷玩遊戲時,他內心也會很衝突,一方面是自己想玩,另一方面是自己現在不該玩。父母要幫助孩子去學習,怎樣在這種衝突中進行自主管理,能不能跟孩子說「你就告訴自己別玩了,先去學習,學完才能玩得更開心」。聽起來合理,但我們要明白,如果孩子能輕易做到,就不會偷偷玩遊戲了。這時候,家長別把這件事看得太容易,否則,就會出現孩子答應的挺好,但他一個人時,又管不住自己的情況。
家長要認真的考慮到孩子可能面對的困難,跟孩子說「當你內心想玩遊戲和覺得應該學習的力量衝突的時候,別著急讓自己做決定,也別著急去指責自己,你要去感受這個衝突,要對自己喊停,接下來,去感受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去體會這種衝突的點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要讓孩子去體會?因為如果孩子的內心衝突沒有被意識到,他就很難用理智去處理。當你讓孩子停下來去感受,去思考,就是讓這種衝突感外顯出來,進入意識層面,這個時候孩子才能夠用理智去解決問題。
所以,請他別著急做繼續玩或者不玩的決定,而是要暫停一下,感受這個衝突情緒,然後請孩子問自己,這個時候你可能覺得應該去學習了,但是又覺得學習壓力很大,真的很想玩一會兒,怎麼辦呢?讓孩子想一想,然後再跟他說可以玩,但在玩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玩幾分鐘?怎麼控制時間?時間到了的時候,要怎麼行動才能讓自己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可以站起來給自己去倒一杯水,讓自己坐在桌前靜靜呆上10秒鐘,然後,從自己最喜歡的任務開始。
這樣讓孩子把後面的事情先想好,對學習和遊戲都有安排了,他在玩遊戲的時候就有了掌控感,等時間到時,他才會更有力量去站起來喝水,然後坐下來靜心學習。家長前期可以在家和孩子多次練習練這個過程,演練過關了,等家長不在家時,孩子才能實現對學習和遊戲的自主管理。
所以,家長不要盲目地跟孩子說「別玩遊戲」,而是要和他一起探討如何像管理學習、運動、閱讀一樣來管理玩遊戲,並且學習如何協調這些任務,保證每一項任務都按要求完成。
同時,家長要重視孩子內心對想玩遊戲和應該學習之間的衝突,事先和他一起想好解決辦法,多次演練實踐,讓孩子在學習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學會跟自己的衝突情緒友好相處,由家長管理到孩子自主管理。這中間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幫助孩子實現自主管理,做自己的主人,做一個自律有自由的人。
我是李蘊,科學育兒倡導者,關注我,學習更多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