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自我修養手冊:那些會哄孩子的人,都是會玩的人

2020-11-08 灼見

作者 | 羅琳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同時作為一名父親,我一度認為自己可以完美勝任「老父親」這個角色,教師的職責是「教育」,父親的天職是「愛」,畢竟,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的東西雖有千千萬,但除了物質的保障,剩下的歸根結底不就是「教育」和「愛」嗎?

然而,這幾年一路帶娃下來,卻是到處碰壁,身心俱疲,令我當初滿滿的自信心屢屢受挫。

最頭疼的事莫過於,你讓他幹嘛他總是不幹嘛,你讓他不要在牆上亂寫亂畫,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你一轉身,再回來,牆上已是花開朵朵;你花了一整天把房間收拾得利利索索,乾乾淨淨,孩子一回家,五分鐘就能讓房間恢復原貌,打回原形……

連最基本的生活規則都無法教給孩子,談何培養孩子的能力,發掘孩子的潛能,使孩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最終能夠完美勝出?

兒子還沒有出生前,記得一次我在地鐵站裡看到一位父親在吼自己的兒子:

「你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告訴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

他的兒子正好和我的孩子現在年齡差不多,6歲左右,俗話說「五歲六歲討人嫌」(不過,也有的地方說是「三歲四歲討人嫌」,據說還有的地方是「七歲八歲討人嫌」,看來三歲到十歲左右的小孩,口碑都亟待提高),估計是這位「熊孩子」在地鐵裡做了什麼出格的危險動作,否則也不會把這位「老父親」給逼成了「熊爸爸」,全然不顧周圍很多乘客在看著他爺倆……

看著孩子那委屈的眼神,當時我就想,我將來一定不要做這樣的父親。

幾年過去了,遺憾的是,當時的諾言只履行了一般,我是沒在公共場合吼孩子,但是在家裡沒少吼他,孩子平常都不想跟我一起玩,做什麼事總是找媽媽。

親子關係令人擔憂…….

還好,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我遇到這種事總是要反思一下,從我們職業的角度來看,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學方法,出現這樣的情況,那肯定就是我的方法不對。

看了很多文章再加上潛心觀察後,我發現雖然現在很多親子文章幾乎都是在諸如「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我教會了孩子,是孩子教會了我」這些陳詞濫調的漩渦裡打轉,但是細想起來,這些陳詞濫調還是很有道理的,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讓家長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和思維來教育孩子,而應該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孩子,所以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但是最終之所以淪為陳詞濫調的「口頭禪」,主要在於:方法不得要領。

「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孩子」,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談何容易?

父母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教育」這兩個字。

通過對兒子的觀察,我發現在孩子的眼裡,世界很簡單,只有兩樣東西,吃和玩,由此也產生了兩種情緒,開心和不開心,最終導致了兩種行為,聽話和不聽話。

三歲以前的小孩,見到什麼就往嘴裡放,因為世界在他們的眼裡就是一個大餐廳,什麼都可以吃。吃好了,他就會很開心,也就會很聽話。

三歲之後的孩子,除了吃,他們的世界還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玩,世界在他們的眼裡也就變成了一個大玩具,什麼都可以玩,哪管什麼整潔不整潔,貴重不貴重,危險不危險,玩好了,他就會很開心,也會很聽話。

反之,事情就比較麻煩。至於能學到什麼,也是潛移默化,不可強求。

所以,那些會哄孩子的人,都是會玩的人,或者,準確的說,都是有時間玩的人,能玩得起的人。

玩其實就是遊戲。

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梳理了人類的文化脈絡後,根據歷史的發展將人分為理性的人(18世紀以前),和製造的人(18世紀之後),隨後,他提出另外一種東西與理性和遊戲同樣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遊戲」,並認為「稱所有人類活動為『遊戲』是古代的智慧。」

其實,不用學者專家告訴我們遊戲的意義有多大,每個家長心裡也都清楚,孩子能從「玩」中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通過「遊戲」來培養提高孩子的諸多能力,然而,身處當今「社畜時代」的成年人,有幾個人會遊戲,除了電子遊戲?你總不能天天讓孩子玩平板和手機吧?

《陪孩子玩兒的100種遊戲》一書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於一般的親子類教育書籍,要麼在親子類關鍵詞裡打轉,要麼簡單的羅列一些小遊戲來達到「即時效應」。

從教育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嚴格的教學體系,比如設立了明確的可量化的教學目標,「能力」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本書將其細化為控制力、注意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判斷力、反應力、表現力、想像力和記憶力九大能力,這種細分顯然不是從理論層面著手,而是源於生活實際。每一個能力都是為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比如「控制力」是3歲左右的孩子所亟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有了較強的行為能力且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以為可以掌控世界,天下為我所有,這也是俗話裡孩子開始「討人嫌」的起始年齡,因此培養他們的控制力尤其重要。

而「注意力」是6歲左右的孩子所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上小學,需要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以便課堂上能認真聽老師講課,至少要保證他們可以老老實實的坐著堅持一節課,但是在這之前,孩子是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堅持待上一節課時間的。

教學目標有了,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配以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最難的,反而卻成了本書的亮點。

以遊戲的方法來達到教育兒童的目的,雖不是本書首創,但它採用戲劇扮演的方法,卻新穎有趣,關鍵是有很強的操作性。

很多家長對於新的教學方法其實都有些擔心,一是擔心新方法是否科學,是否只是獵奇騙錢的野路子,二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成了新方法的試驗品。

本書的遊戲方法雖然新穎,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深厚的戲劇表演傳統,書中涉及到的一些方法,戲劇表演專業的課堂上依然在用。

比如第八章的「太空漫步」,就是戲劇表演中的「無道具表演法」,這種方法用來訓練演員的想像力和表現力,是演員的基本功之一。

此外,書中涉及的九大能力,循序漸進又相互交叉,方法也是有易有難,適合多個年齡段的孩子(作者設定的年齡段為3-12歲),而且大部分的遊戲都可以在家裡完成,並不需要過多的道具投入和輔助設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環境情況來選擇具體的遊戲。

當然,正如那些話所說的「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我教會了孩子,是孩子教會了我」,這些遊戲培養的不僅是孩子的能力,也是家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遊戲,可以增加親子機會,改善親子關係。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雖然旨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但也可以作為「家長的自我修養手冊」。

最後,我又想起了地鐵站裡的那位父親,他必然是極愛自己的孩子擔心孩子遇到危險受到傷害,才走了下下策,當眾吼自己的孩子,換了我,在當時的情景下,未必會比他做的更好。

但,「愛」不是萬金油,並不可以為父母所有的行為背鍋,所以,我特別想將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愛也是需要方法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從小開始、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最終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才是教育孩子也是愛孩子的根本法則。

留言互動

你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留言最精彩的 前5名 讀者

可獲得贈書

—THE END—

相關焦點

  • 論:一個家長暑期的自我修養
    導語近期,常州各個中小學陸續放暑假啦~如何讓家長度過一個不糟心、不崩潰、不罵街、歲月靜好、端莊文雅的暑假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一個家長暑期的自我修養。哦~錢多人不怪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暑假時候能買個iPad!如果不夠,那就隨便,隨便弄個手機也棒棒!啦啦啦~要手機!啦啦啦~不給我!啦啦啦啦啦啦~~~我自己買!到那個時候,我就偷偷地玩手機。每天都是,一副總也睡不醒,的樣子!
  • 解讀會哄媽媽的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被孩子「哄」得雲裡霧裡,暈頭轉向地中了孩子的「計」還不自知。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會「哄」爸爸媽媽呢?  各種各樣的「哄法」又反映了孩子什麼樣的心態呢?一邊玩一邊看著房門,擔心爸媽突然進來。  心理分析:專制型的家長 VS 吶喊自由的孩子  像小惠這樣「哄」父母的方式在孩子中很常見,她沒有用言語來反抗父母的命令,卻用表面順從實際對抗的行為來「哄」他們。
  • 哄娃睡覺要抱著搖還要奶睡?家長不懂意識搭建,哄睡會很煎熬
    哄娃睡覺用盡各種辦法,全家辛苦又崩潰西西家寶寶剛剛出生半個月,小傢伙出生的體重將近8斤,長得白白胖胖全家都高興壞了。可是出院到家後發現小傢伙的精力特別旺盛。別的孩子在月子裡除了餓了會醒來吃奶,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可是西西的寶寶睡覺特別困難。
  •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修養的人?
    這個不起眼的捂鼻、後退是我們常見的一個小動作,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不尊重別人的小動作,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家庭教育問題——修養。父母的修養,就預示著孩子以後的修養。周末回了一趟老家,哥哥妹妹與幾個表兄弟姐妹玩得甚是愉快,爸媽們自然也很放心地聊天。
  • 孩子的素質透露出家長的修養,4個方法培養有教養的孩子
    家長的自我修養,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說孩子的行為是家長的鏡子,很多時候家長的舉動在無意中都會被孩子模仿,從而影響到他們行為處事的思維和原則。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是他們最初的老師,也是終身的榜樣,不管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最後一定多多少少會有父母做事的樣子和影子。
  • 《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做合格的家長,從學會上網開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手機、pad變成了最好的哄娃利器。也許每個父母都知道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而言不是什麼好事情,但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抵禦它們「立竿見影」的帶娃效果。一、給孩子,也給大人就拿《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的其中一本《我懂網絡社交的規則》來說,在孩子不可避免的接觸了網絡後,必定會被其中新奇的世界吸引,在步入網絡之前,他們有必要對所謂的社交平臺有所了解。
  • 一個父親的自我修養
    驚悚的發現育兒真的不簡單,需要有正確的理念體系,需要有在理念體系下的正確的行為方法,也需要父母足夠的自我修養和度孩子真正意義的愛。反觀自己看,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與他們也算親密無間。但是,反思下自己的很多理念是自以為是,更缺乏系統性。而實際的教育行為方面有很大的隨意性,受當時的心情和精神狀態的影響。雖然目前看兩個兒子茁壯健康,聰明可愛。
  • 關於玩手機遊戲,給那些即將當父母的人一些建議
    ,給那些即將當父母的人一些建議。 小孩子喜歡遊戲,喜歡動漫,喜歡玩具本都沒有對錯,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歡,問題就出在小孩子得到這些太容易,有些家長抱怨孩子玩具多,亂丟亂放,還搞破壞不珍惜,我認為都是家長一手造成的,還有一點這裡不講,就是朋友圈問題。
  • 孩子的餐桌行為折射著家教和修養,別讓他們因此被人輕視
    此外,吃飯時必須坐得端正,大人說話不能插嘴……這都是規矩。然而現在的許多家庭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當然也不大願意用那些老規矩去約束孩子了。只是,這對孩子真的好嗎?我們其他幾個家長則是相互遞眼神,心下還在犯著嘀咕。吃飯看似只是件小事,可背後折射的卻是一個家庭的修養和教育思路。吃相粗魯的孩子,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個缺家教的孩子,會讓我們對他身後的整個家庭產生負面印象,當然,最終我們可能會勸誡自己的孩子要從此對他的那個朋友敬而遠之。這麼看,當年父輩們對我們的約束不是沒有道理的。
  • 家長從價值觀、期待和自我需求三方面改變,教育孩子應該會更理智
    ——蒙臺梭利我的機構曾經開設過作業班(針對中低段小學生),那些孩子大部分是寫作業習慣極其不好,家長實在管不了了才送到我這裡來的。這大部分孩子中的絕大部分來到我們這裡後,沒過多久就能又快又好地寫完作業,家長都覺得我十分神奇,所以我的招生工作完全靠口碑,這一點一直讓我覺得驕傲的,儘管實際上我沒有做更多更複雜的引導工作來「改造」孩子。
  • 問題孩子背後的問題家長|你的修養,就是你孩子的教養。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一個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出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自己有出息。可殊不知,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孩子未來能有多大的出息多數取決於你這個天花板的高度。但深度接觸以後,我會發現,眼界代表不了境界、學歷代表不了修養,氣質和談吐有時反倒會暴露一些人狹隘的人生格局。在這些表象光鮮、亮麗、風光無限的人群中,不乏一些自命不凡、咄咄逼人、優越感十足,連對他人最起碼尊重都無法做到的人。
  • 這些哄寶寶睡覺的方式是錯誤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家長別再犯了
    文|啞鈴媽媽之前朋友更新了一條朋友圈,說的是:「別再搖晃哄睡孩子了」,還說一位爺爺經常摟緊晃動孩子哄睡,導致腦損傷。許多人對這件事不以為然,不認為一個簡單的動作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很多寶媽心疼寶寶吵鬧,總會想著只要寶寶不哭,怎麼哄睡都可以,但有幾種哄睡的方式,家長很受用卻對寶寶傷害很大。
  • 孩子遇事大哭,家長越哄越哭,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做的
    於是小廣的媽媽在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小廣的好朋友小輝一起去玩。小輝和小廣是從小的玩伴,也是同班同學,所以小輝和小管會有很多的話題一起聊。小輝和小廣的關係平時也非常好,很多時候,小輝和小廣都是一起走出教室,一起進教室。
  • 寶寶哭了,馬上哄,真的會慣出黏人的壞毛病嗎
    現在孩子滿月了,卻不如在月子裡好帶了,抱著就睡,放下就醒,尤其是到了晚上,更能折騰人,累得一家人都睡不好。張阿姨便責備兒子兒媳,若不是之前孩子一哭就抱起來,讓孩子形成了依賴,孩子怎麼會這麼不好帶,兒媳反駁道:「孩子哭了,父母不哄,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時候會傷害自己
    有的人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有些人就是那樣,古語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明人都是自私的。單單自私也就罷了,可是有時候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傷害自己,謀求別人的同情和關注,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 教育孩子有學問,家長怎麼「哄」孩子才會聽,進來看看就知道
    現在有許多家長總是為孩子不聽話、固執、叛逆而煩惱,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因為孩子,是因為家長的說話、做事的方式不對,有的時候甚至讓孩子產生反感,所以孩子不是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就是採取叛逆的方式加以抗議。今天,智慧奶奶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哄,孩子才會聽。
  • 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個會玩的父母
    也不知道是嚇的,還是委屈,孩子一個勁的哭,怎麼哄都哄不好。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類型事件。孩子玩的五花八門,父母哄的心力交瘁。僵持之下的結果無非就是:暴怒的父母把哭的傷心欲絕的孩子給拎著走了。 生活中大多父母都跟豔子一樣經歷過類似上面的「熊孩子」事件。
  • 最好的培訓班在家庭,科學學習是家長的自我修養
    而前一段時間網上的段子--家長都是是清北畢業賺的錢都不夠買大城市的一套學區房。孩子高價學區房好像也越來越「不值」了。特別在當下AI比人類展現更多智能學習優勢的時候,有很多未來機器人與人類競爭的想像,因此讓很多家長平添許多焦慮。所以教育軍備競賽的圍城,更需要科學對待。
  • 上幼兒園前,家長要「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孩子會更受歡迎
    老師為大班小朋友上課(圖片來源:源城區嘉和幼兒園)今天叮噹派好習慣就給家長們準備了一份孩子「入園技能指導手冊」,趁這兩個月的暑假雖然大多數幼兒園老師都比較負責,可以用心打理好小朋友在幼兒園的飲食起居。但畢竟一個班有十幾、二十多個學生,卻只有2位老師負責孩子的生活,很難給每個寶寶餵飯,如果孩子不會自己吃飯,容易吃不飽,影響健康,自信心也會受到影響。
  • 孩子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作為家長的你知道怎麼做嗎?
    前段時間和朋友難得聚在一起,看著她一臉愁苦的樣子,她說:以前她寶寶簡直就是一個小天使,特別的聽話,怎麼看都是那麼可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一段時間成長到了一定的階段,變得脾氣特別大,稍有不順就會哭鬧,而且怎麼哄也哄不好那樣。不僅僅是這樣還特別不喜歡和別人分享,以前有個好玩好吃的,都要和別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