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羅琳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同時作為一名父親,我一度認為自己可以完美勝任「老父親」這個角色,教師的職責是「教育」,父親的天職是「愛」,畢竟,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的東西雖有千千萬,但除了物質的保障,剩下的歸根結底不就是「教育」和「愛」嗎?
然而,這幾年一路帶娃下來,卻是到處碰壁,身心俱疲,令我當初滿滿的自信心屢屢受挫。
最頭疼的事莫過於,你讓他幹嘛他總是不幹嘛,你讓他不要在牆上亂寫亂畫,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你一轉身,再回來,牆上已是花開朵朵;你花了一整天把房間收拾得利利索索,乾乾淨淨,孩子一回家,五分鐘就能讓房間恢復原貌,打回原形……
連最基本的生活規則都無法教給孩子,談何培養孩子的能力,發掘孩子的潛能,使孩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最終能夠完美勝出?
兒子還沒有出生前,記得一次我在地鐵站裡看到一位父親在吼自己的兒子:
「你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告訴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
他的兒子正好和我的孩子現在年齡差不多,6歲左右,俗話說「五歲六歲討人嫌」(不過,也有的地方說是「三歲四歲討人嫌」,據說還有的地方是「七歲八歲討人嫌」,看來三歲到十歲左右的小孩,口碑都亟待提高),估計是這位「熊孩子」在地鐵裡做了什麼出格的危險動作,否則也不會把這位「老父親」給逼成了「熊爸爸」,全然不顧周圍很多乘客在看著他爺倆……
看著孩子那委屈的眼神,當時我就想,我將來一定不要做這樣的父親。
幾年過去了,遺憾的是,當時的諾言只履行了一般,我是沒在公共場合吼孩子,但是在家裡沒少吼他,孩子平常都不想跟我一起玩,做什麼事總是找媽媽。
親子關係令人擔憂…….
還好,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我遇到這種事總是要反思一下,從我們職業的角度來看,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學方法,出現這樣的情況,那肯定就是我的方法不對。
看了很多文章再加上潛心觀察後,我發現雖然現在很多親子文章幾乎都是在諸如「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我教會了孩子,是孩子教會了我」這些陳詞濫調的漩渦裡打轉,但是細想起來,這些陳詞濫調還是很有道理的,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讓家長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和思維來教育孩子,而應該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孩子,所以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但是最終之所以淪為陳詞濫調的「口頭禪」,主要在於:方法不得要領。
「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孩子」,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談何容易?
父母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教育」這兩個字。
通過對兒子的觀察,我發現在孩子的眼裡,世界很簡單,只有兩樣東西,吃和玩,由此也產生了兩種情緒,開心和不開心,最終導致了兩種行為,聽話和不聽話。
三歲以前的小孩,見到什麼就往嘴裡放,因為世界在他們的眼裡就是一個大餐廳,什麼都可以吃。吃好了,他就會很開心,也就會很聽話。
三歲之後的孩子,除了吃,他們的世界還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玩,世界在他們的眼裡也就變成了一個大玩具,什麼都可以玩,哪管什麼整潔不整潔,貴重不貴重,危險不危險,玩好了,他就會很開心,也會很聽話。
反之,事情就比較麻煩。至於能學到什麼,也是潛移默化,不可強求。
所以,那些會哄孩子的人,都是會玩的人,或者,準確的說,都是有時間玩的人,能玩得起的人。
玩其實就是遊戲。
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梳理了人類的文化脈絡後,根據歷史的發展將人分為理性的人(18世紀以前),和製造的人(18世紀之後),隨後,他提出另外一種東西與理性和遊戲同樣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遊戲」,並認為「稱所有人類活動為『遊戲』是古代的智慧。」
其實,不用學者專家告訴我們遊戲的意義有多大,每個家長心裡也都清楚,孩子能從「玩」中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通過「遊戲」來培養提高孩子的諸多能力,然而,身處當今「社畜時代」的成年人,有幾個人會遊戲,除了電子遊戲?你總不能天天讓孩子玩平板和手機吧?
《陪孩子玩兒的100種遊戲》一書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於一般的親子類教育書籍,要麼在親子類關鍵詞裡打轉,要麼簡單的羅列一些小遊戲來達到「即時效應」。
從教育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嚴格的教學體系,比如設立了明確的可量化的教學目標,「能力」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本書將其細化為控制力、注意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判斷力、反應力、表現力、想像力和記憶力九大能力,這種細分顯然不是從理論層面著手,而是源於生活實際。每一個能力都是為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比如「控制力」是3歲左右的孩子所亟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有了較強的行為能力且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以為可以掌控世界,天下為我所有,這也是俗話裡孩子開始「討人嫌」的起始年齡,因此培養他們的控制力尤其重要。
而「注意力」是6歲左右的孩子所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上小學,需要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以便課堂上能認真聽老師講課,至少要保證他們可以老老實實的坐著堅持一節課,但是在這之前,孩子是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堅持待上一節課時間的。
教學目標有了,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配以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最難的,反而卻成了本書的亮點。
以遊戲的方法來達到教育兒童的目的,雖不是本書首創,但它採用戲劇扮演的方法,卻新穎有趣,關鍵是有很強的操作性。
很多家長對於新的教學方法其實都有些擔心,一是擔心新方法是否科學,是否只是獵奇騙錢的野路子,二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成了新方法的試驗品。
本書的遊戲方法雖然新穎,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深厚的戲劇表演傳統,書中涉及到的一些方法,戲劇表演專業的課堂上依然在用。
比如第八章的「太空漫步」,就是戲劇表演中的「無道具表演法」,這種方法用來訓練演員的想像力和表現力,是演員的基本功之一。
此外,書中涉及的九大能力,循序漸進又相互交叉,方法也是有易有難,適合多個年齡段的孩子(作者設定的年齡段為3-12歲),而且大部分的遊戲都可以在家裡完成,並不需要過多的道具投入和輔助設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環境情況來選擇具體的遊戲。
當然,正如那些話所說的「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我教會了孩子,是孩子教會了我」,這些遊戲培養的不僅是孩子的能力,也是家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遊戲,可以增加親子機會,改善親子關係。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雖然旨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但也可以作為「家長的自我修養手冊」。
最後,我又想起了地鐵站裡的那位父親,他必然是極愛自己的孩子擔心孩子遇到危險受到傷害,才走了下下策,當眾吼自己的孩子,換了我,在當時的情景下,未必會比他做的更好。
但,「愛」不是萬金油,並不可以為父母所有的行為背鍋,所以,我特別想將這本書送給他,並告訴他,愛也是需要方法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從小開始、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最終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才是教育孩子也是愛孩子的根本法則。
▼
留言互動
你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留言最精彩的 前5名 讀者
可獲得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