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自我修養,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都說孩子的行為是家長的鏡子,很多時候家長的舉動在無意中都會被孩子模仿,從而影響到他們行為處事的思維和原則。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是他們最初的老師,也是終身的榜樣,不管自己心中是如何想的,最後一定多多少少會有父母做事的樣子和影子。
就拿最簡單的禮儀禮貌來說吧,孩子懂不懂禮貌和家長平時的教育密切相關,雖然近些年強調要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不強迫不責罵,但自由並不等於為所欲為,而是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時刻都處於與他人的關係之中,想要得到自由,首先要學會自律。在界限範圍之內的自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家長不要以孩子還小為理由,就讓他們為所欲為,基本的修養都是從點滴小事,從孩子很小開始就要教育和約束的。
只不過教育的方式要科學,而不是錯了就大罵,對了就給買好吃的好玩的,這樣的獎懲方式對於現代孩子來說可能已經有些不適用了,家長要不斷學習,才能升級教育理念,從而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話誰都會說,但是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給人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孩子如果從小能夠使用敬語,說出來的話可能會更優美,談吐也更文雅。
語言個人禮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藝術,不管對方是否是自己熟悉的人,都要運用恰當且禮貌的用語。「請」「謝謝」「不客氣」要掛在嘴邊,這是開啟良好人際關係的大門的鑰匙。
如果平時在家裡孩子能經常聽到這些話,他們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自然也會習慣運用禮貌用語,繼而成為個人熟悉而自然的語言。
當孩子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家長就要叫他們說請和謝謝。
有些孩子在外面見到陌生人會認生,不喜歡主動打招呼叫人,這種情況家長要知道是他們的個性使然,沒有必要強迫孩子改變。
家長首先要起一個好的榜樣作用,自己對長輩謙恭,喜歡見人就打招呼,孩子自然就會模仿。
如果孩子見了人還是不喜歡主動打招呼,怕別人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就會強迫他們開口說話。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適得其反,家長要明白,孩子的個性有的就是比較內向,相比於主動他們更喜歡更加自然地融入,強迫孩子只會讓他們在面對外人的時候更加害羞和不自然。
或許今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接觸到了更大的集體環境,就會有一些改變,但也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改了,家長最好順其自然,可以引導但不要強迫。
可以在見面之前,提前告訴孩子,一會見到了××,要叫××。告訴他們要如何稱呼和該說些什麼,剩下的就讓孩子自己發揮,能說最好,不能說也不要批評。尤其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指責孩子,可以在孩子開口之前,家長先說問候語,熱情打招呼,給孩子做個榜樣,讓他們鼓起勇氣開口。這樣的教育更自然也更有說服力。
如果孩子表現得還不錯,就要及時稱讚他們,給孩子下次繼續這樣表現的動力。
有的孩子會模仿周圍大人說髒話,學起來容易,改口就難了,所以在語言敏感期家長最好不要說髒話,不僅是這個時候,在孩子面前儘量控制自己用詞造句,作為大人要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
在發現孩子說髒話之後,要及時阻止並且告訴孩子這樣說是不對的,但不要過分指責,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態度讓孩子自己反省,當他們問父母為什麼不理自己的時候,家長就可以說「說髒話的孩子是不值得被回應的,因為沒有人喜歡聽髒話。」然後告訴孩子用什麼方式去表達,不管是生氣還是情緒激動都不能出口成髒。
除了說髒話,隨便插話,打斷別人說話都是不禮貌的行為。不過一般來說孩子插話大多數是因為沒有學會等待,急於表達導致的,家長要從根源入手,讓孩子學會靜心等待,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要讓孩子知道在別人說話的間隙,什麼時候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什麼時候不能。
而且不要在孩子打斷自己說話的時候回應他們,這樣就等於變相告訴孩子「你可以隨時打斷別人。」有的時候家長越是不理,孩子鬧得越歡,這就需要給他們講道理,說出為什麼不理的理由,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可以在談話告一段落的時候主動問問孩子,你想要說什麼,給他們合適的機會,讓他有機會表達,滿足他的需求。
正所謂食不言寢不語,不僅是為了健康著想,更是尊重自己和別人的禮貌,如果連大人自己都做不到,吃飯時間不講話,不玩手機,不看電視,那就不要強迫孩子做到。
吃飯的時候首先要教孩子正確的坐姿,不要歪著側著,給孩子一張舒適的兒童椅,適合他們用的餐具,當孩子真正有了參與感的時候他就會努力學著像大人一樣吃飯。
要讓孩子知道飯桌上不是玩耍的遊樂場,不能自己不吃去影響別人。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喜歡的食物,要讓孩子直接說「不,謝謝」而不是將頭扭到一邊,或者直接吵鬧大哭。
孩子專注力時長有限,他們不喜歡安靜地坐著,可以在孩子進餐完畢但大人還沒有吃完的情況下,讓他們離席去玩別的。
孩子的修養都是在生活小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