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期1年的廣州東園文化廣場項目復工,越秀南客運站的辦公樓、西側住宅樓正在拆除。
去年5月1日
越秀南客運站正式停運
作為廣州市歷史最悠久的
長途汽車客運站
已常伴周邊的街坊市民69個年頭
清拆目前仍在進行中,暫時未拆除客運站大標識
近日,為期1年的廣州東園文化廣場項目復工,越秀南客運站的辦公樓、西側住宅樓已正在拆除。施工期間,東園橫路將由雙行線改為單行線。
施工影響到東園橫路路面行駛,目前該路段已改暫時單行標識
在以前還沒有高鐵的年代
在市區乘坐客運大巴
可以說是很舒服的選擇了
時過境遷
越秀南站也開始拆了
屬於我們一代人的記憶也終將劃上句號
再見!越秀南汽車站!
廣州最老客運站拆除
市民感嘆:熟悉的招牌不在,心有不舍
創建於1950年的越秀南客運站,位于越秀區東園橫路2號,是廣州歷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汽車客運站之一,線路遍達廣東省內和江西、江蘇、廣西等省外多地,承載了無數廣州人的出行回憶。
最高峰時期,這幾條主要線路旅客在全廣州市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為緩解廣州中心城區公共運輸擁堵,廣州越秀南客運站2019年5月1日正式停運。而停運後越秀南客運站將作為越秀區的廣州東園文化廣場項目重新打造。
據記者走訪,為做好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工作,原本雙行線行駛的東園橫路(湛塘路至越秀南路路段)已改成單行線,並在路旁邊設置臨時人行道,過往的市民和車輛敬請注意。看著曾經熟悉的地方每天一點點消失,住在客運站周邊的街坊市民紛紛感嘆。
施工影響到東園橫路路面行駛,目前該路段已改暫時單行標識
網友@暴少龍 分別在3月18日和3月24日記錄了越秀南客運站被拆除的一幕。「知道越秀南客運站停運之後,就心中瞭然它將會有被拆除的一天,我住在珠光街的越秀南社區,每天下班回家都會經過這個客運站,當看到原本熟悉的招牌已經不在,心裡還是有不舍」,住在客運站周邊的劉小姐稱。
原來的候車樓已經清拆了一部分。
市民賈小姐說,「越秀南曾經是回老家的第一選項,雖然票價比搭火車貴,但高速公路直達,方便快捷,旅客也不多。家裡老人還在的時候,越秀南車站,甚至整片越秀南,都浸潤著我的鄉愁。只要路過附近都會想:上一次回家是什麼時候?孤獨和疏離感也油然而生。隨著家裡老人一個個離去,和老家之間的牽絆一點點斷裂,故鄉逐漸成了他鄉,回去得就少了。加上私家車和順風車的普及,就算有事回一次,也很少再去越秀南搭車了。但我知道,或者堅信,它會一直存在,從未想過它會有拆除的一天。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失落,心裡有個東西被連根拔起,空了一塊。」
原越秀南路旅客出站通道,有保安人員看守大門
昔日客運站一年後變身文化廣場
3月13日,越秀區組織召開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集中復工開工推進會,投資9.15億元的廣州東園文化廣場項目也宣告正式復工,計劃在2020-2021年度將越秀南客運站拆除後新建展覽館、市民廣場、停車場、景觀水池等。越秀區方面透露,在充分把握東園作為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策源地特點的基礎上,東園文化廣場將深入挖掘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片區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修繕老街區肌理,促進片區人居環境改善,並通過廣場群雕、紀念館群、主題園林等營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體現東園豐富文化內涵的區域中心,打造成為廣州愛國主義基地、廣州近代史跡集中展示地,形成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上的重要標杆、關鍵一環。
原來的候車樓已經清拆了一部分
根據早前媒體報導,《廣州東園文化廣場(一期)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指出該項目總建築面積22200平方米,包括展覽面積3800平方米(地上一層800平方米,地下一層3000平方米),商業面積12000平方米(地下一層4900平方米、地下二層7100平方米),停車場面積6400平方米(地下三層)、地面廣場5200平方米,下沉廣場600平方米,景觀水池620平方米。
目前,東園橫路北側越秀南汽車客運站及西側住宅樓已經正在拆除,徵拆面積約5622平方米;新建展覽館建築位於場地西側,地面採用小體量的群體組合方式,其中,地上一層及地下一層層高6米,地下二層層高5米,地下三層層高4米。地面建設初心廣場,局部為下沉廣場與地下負一層空間相連,與居民樓交接區域以綠化景觀為主,局部點綴景觀小品。在團一大雕塑兩側設置景觀道路與展覽館連接。
原來的候車樓已經清拆了一部分
//
「東園」名稱的來由
//
據《越秀史稿》記載,東園原是珠江邊淺灘。清代後期,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圈佔此地,闢建為私家園林。佔地面積達2.4萬平方米。李準的別墅就建在東園內。因為地處東湧口,城東近郊,故名「東園」。
整個越秀南地區在歷史上被稱為「東園」,東園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東園門樓等,是廣州近現代史跡的集中展示地。
根據東園改造方案,越秀南汽車客運站搬遷後,整個周邊的東園地塊也將隨之進行更新改造,原汽車站地塊將成為一個中心景觀水面,周邊有亭臺樓閣的嶺南園林;地塊西側將新建一個兩層高的展覽館。
整個項目建成後,從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就能看到全總舊址,形成歷史遺蹟軸線。
來源:信息時報
編輯:聶粵
校對:劉嘉文
審核:鄭健龍
籤發:區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