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曉琪1
化解地方隱形債務是防範地方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主題。
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化解,依法明確存量債務償債責任,規範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配套融資,嚴禁違法違規提供新增融資。
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日前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地方債務風險點主要在於地方舉債透明度不足,關鍵是要改變借債方式,堅持「開前門、關後門、關斜門」。
「地方政府做建設性支出,比如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設項目都需要融資,因此地方借債本身是必然的,但不必然有風險。」屈宏斌說道。
所謂「開前門」是允許地方政府名正言順地發債,包括地方債、專項債;「關後門、關斜門」是指信託、PPP、城投公司等不透明的舉債渠道要收緊。
他補充道,現在總的糾正思路就是希望地方政府透明化、正規化地舉債。比如發債相對來說比較透明,通過市場發,至少知道誰發了多少,市場也會起到約束和監督作用。
「但有的時候後門關得比較快,但是前門開得羞羞答答,擠牙膏式地開啟,地方政府就很難受了。」他說道。
他也提到,發債要在技術上相對匹配,比如修建地鐵是一個長期項目,短期回報率特別低,可能需要20年才能回本,這種項目如果用短期債務來投就有問題,長期項目一定要用長期債務來支持。
屈宏斌也談到對2020年宏觀經濟的展望,認為中國經濟2020年整體面臨下行壓力,壓力來源於內外部。
外部因素而言,全球主要經濟體也即中國主要的出口市場—美國、歐洲、日本,這些發達國家市場增長仍將持續放緩,導致外需在2019年面臨較大壓力的基礎上,仍然看不到拐點。此外,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是很積極的一步,但減緩已有高關稅對中國出口影響仍然有限。
內部因素方面,消費和投資去年下半年也出現了放緩、下滑趨勢,原因來自多方面,包括出口不好影響實體企業的信心和預期,企業投資更加謹慎,擴產、擴招員工動作放緩,一定程度對消費造成影響,此外環保和去槓桿政策執行過程當中用力過猛,誤傷一些實體企業。
內外部壓力在2020年仍然存在,所幸有政策託底。他預計,貨幣政策方面除元旦第一次全面降準外,可能還有一到兩次的全面降準,同時預計全年LPR累計可能會降低20-25個基點。
此外,政府會繼續執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額度,地方政府把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傳統基建、5G通訊網絡等新基建。通過專項債發行,今年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從3%-4%上升到6%-8%的水平,是去年增速的一倍,但相對於以往的15%-20%增速還是比較溫和;二是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提振企業信心。
「有這些政策託底,經濟會延續緩慢放緩的趨勢,但這些政策不足以使經濟出現一個拐點。個別季度會到6%以下,全年增速可能在6%左右,也可能到5.8%的水平。」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