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民博士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

2021-01-07 基督教資訊平臺

張達民博士歸納各種中文翻譯譯本及其所屬翻譯策略和取向。除和合本和新譯本之外,還有呂振中譯本、當代聖經、馮象聖經、靈牧聖經、恢復本、中文標準譯本等等。

上周六《環球聖經新譯本》奉獻禮之"不變的聖言與銳變的譯本"專題講座上,該譯本主編、聖經學者張達民博士講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現況。(圖:基督日報)

自西方宣教士以百年翻譯《聖經和合本》面世90多年,近10年來中文聖經翻譯呈現一個推陳出新、力求以最準確語言翻譯聖經的新氣象,相繼已有六至七種中文聖經譯本面世或修訂出版。為何譯本會那麼多?各譯本之間有何不同?信徒如何應對?上周六《環球聖經新譯本》奉獻禮之「不變的聖言與銳變的譯本」專題講座上,該譯本主編、聖經學者張達民博士講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現況,就以上三點作了分析及回應。

 

為何譯本那麼多?

 

張博士指出聖經譯本增多不單是中文聖經的現象,而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與現時代的科技、學術研究以及語言發展密切有關,促使眾多各層次的學者都能參與聖經研究及譯經工作。他套用一諾貝爾得獎科學者的話是「二三流的學者可做一流的工作」。

 

第一,電腦科技的突飛勐進,包羅萬有的電子資料庫,功能強大的分析軟體應運而生,能以驚人的效率、為原文字詞和語法結構研究分析,提供更全面、更詳細及更準確的客觀數據,使譯文更加統一。過去學者需要踏破鐵鞋去搜羅資料、經年累月去疏理資料,而現在則在電腦鍵盤上彈指可得。而且,透過網際網路翻譯團隊能隨時溝通集思廣益。

 

第二,學術不斷進步,諸如古卷的發現、原文字典產生、對文法的瞭解和聖經背景考究方面都有發展。

 

第三,中文語言的改變,中港臺及其他華人社會迅速發展,頻密溝通,豐富了中文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一些以前恰當的譯文用詞或成為了生僻難懂的字,甚至產生歧義,而需要修訂或重譯。

 

譯本不同在於何處?

 

張博士指出各個譯本不同點在於使用的底文有所不同,有的是直接翻譯,也有的是從英文譯本間接翻譯,在翻譯策略上有偏向歸化或是偏向異化。「歸化」是重本土文化,譯文語言與原文化重疊性大,以消除讀者的陌生感;而「異化」則是傾向保持原文化特色,豐富本土文化。例如聖經是父權文化下寫成,當時文化是兒子比女兒更為重要,所以聖經用「弟兄們」,若譯本保留「弟兄們」屬「異化」,若用「弟兄姊妹」則屬「歸化」的手法。

 

張博士又分析意譯和直譯的兩種翻譯取向皆是以忠於原文意思的準則為首,直譯忠於原文形式,用詞結構風格等放方面儘量接近原文,意譯則儘量以符合中文行為習慣表達而不執著忠於原文形式。他表示綜合兩者優點和限制,好的翻譯力求直譯而不硬譯,意譯而不流與演譯。

 

此外中文聖經《和合本》具權威地位,所以有些譯本翻譯的時候會以和合本的框架作參考,用詞風格也會保留和合本一致,比如《新譯本》就是這樣。但也有的譯本則刻意脫離和合本的框架,為面向非基督徒而翻譯。可見各譯本因應譯本的閱讀對象和群體會採用不用的翻譯策略和行文用詞。

 

信徒怎麼看各譯本?

 

最後張博士回應作為信徒是否需要這麼多的譯本的提問,他以走路和乘坐交通工具都可達到目的地為例,後者好處是省去周居勞頓的精力,所以一本好的譯本能幫助信徒更好地更直接地明白聖言的信息,省去不必要的用腦處理文字的功夫。而且人們對熟悉的文字讀得長久會產生僵化,所以除了有一本主要閱讀的聖經譯本之外,信徒閱讀其他版本譯本時候能從中得到新鮮感。

相關焦點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照片/記者 陳新城攝於基督教文化展覽館)  2019年,是聖經《和合本》翻譯出版100周年。適逢此時,特別推出深入一窺中文聖經的過往史跡與現況。過去100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實際上這本最受華人基督徒或慕道友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還有許多各種譯本的源流。
  • 中文聖經翻譯史
    據統計,全世界共有2261種不同語言的聖經譯本(Versions)流傳,其中還沒有包括同一語言中不同的譯本。我們在研究聖經的語言、版本、譯本的同時,對於聖經如何傳入中華,如何翻譯成今天我們共用的中文聖經,也應有一種概括的認識。這一章讓我們探討有關中文聖經翻譯史,及各時期一些重要的譯本。
  • 他歷時30年翻譯中文聖經,司徒雷登曾為之作序
    但他一人歷時30個寒暑春秋,獨力翻譯了中文聖經。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在Unix系統下開發軟體有個著名的原則,叫: 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中文聖經譯本小史
    偉烈‧亞力山大(Alexander Wylie)說:「從這石碑上所紀載的幾處看來,我們可以確信,當第七世紀的前半期中,至少《新約》已譯成中文。我們思想及當日那個時期的情形,那君王正從事於當時從印度取得的《佛經》的翻譯。那麼,在譯經事奉盛行之時,《聖經》譯成中文也更見可能了。」
  •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是源自仇敵的毒經
    是的,我們必須承認不同的聖經譯本,都有不足之處。和合本聖經的某些經文在翻譯上,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現代中文譯本的聖經,跟和合本聖經的錯誤相比,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之處。那就是翻譯者信仰在本質上的不同。和合本聖經是由真正敬畏神忠心的神僕所翻譯的,即或有錯譯的地方,也是無意犯的錯誤。但現代中文譯本聖經,卻是由存著不信的噁心的不信派所翻譯的,其違背聖經原意的地方,不是無意犯錯,而是刻意為之的。
  • 警惕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毒素
    今日一弟兄問我,現代中文譯本的聖經是否有問題?
  • 聖經翻譯的歷史
    聖經翻譯的歷史當我們越愛主、越追求主的時候,就會發覺有些歷史、年代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聖經翻譯的歷史,就相當重要,是我們不能不知的。舊約聖經主要是用猶太人的古文希伯來文寫的,有一小部分是用亞蘭文寫的。亞蘭文是一種敘利亞文字。猶太人在主前六百零六年正式亡國,被迦勒底人擄到巴比倫的京城。
  • 聖經中文譯本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
    和合本聖經、和合本2010版、當代譯本、新譯本、中文標準譯本、現代中文譯本……這麼多的中文譯本,實在讓人有些眼花繚亂。它們各自有何特點?我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介紹6種常用的中文譯本。參照閱讀,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神的話。
  • 警惕,《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裡面的毒素
    最近發現《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裡面有與聖經真理背道而馳的毒素,就是和合本翻譯的羅馬書8:3···「成為罪身的形狀」···這句話,《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卻翻譯成「使他有了跟我們人相同的罪性」,說耶穌與我們人相同的罪性,《聖經現代中文譯本》是聖經公會於1979年出版的中文聖經譯本,此譯本的翻譯工作開始於1971年,由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等人所翻譯
  • 現象與思考 |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本」風波之透視
    所以,現代中文譯本的這一翻譯掀起巨大風浪……確實,我們查看其它版本的聖經,並沒有這種「使他有了跟我們人相同的罪性」的說法,這不能不說是現代中文譯本的一大漏洞,甚至是一大敗筆。不過,這個版本的翻譯者還給這處經文加了一個批註,顯示出翻譯者對這處經文還有另一個方向的思考:「使他……罪性」或譯「取了跟我們相似的罪的肉身」。這個批註算是回歸了「主流」。
  • NBA新科狀元Zion譯為「錫安」:聖經翻譯對中文的影響
    中古英語到現代英語的元音大推移在天主教思高本聖經裡,這個名詞則是另外一種譯法,譯作「熙雍」。天主教思高本的人名、地名與基督教(新教)的和合本聖經,譯名和譯音差別很大,其原因是:和合本經過了多次轉譯,而思高本是直接翻譯。和合本,是先從古希伯來語、古希臘語、拉丁語翻譯為英語,再從英語翻譯為漢語。
  • 移動崛起與《聖經》翻譯
    一個名叫Every Tribe Every Nation的組織正致力於讓每一個國家的用戶能用母語在手機上閱讀聖經。它目前支持數百種語言,包括簡體繁體中文、挪威語、印尼語、阿丘雅語等等。 《聖經》是一部複雜的書籍,包含了75萬文字,排版同樣相當複雜,要將翻譯後的文本在手機上正確渲染並非易事。ETEN正嘗試完成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沒有完成的使命:在行動裝置上正確呈現少數民族語言。
  • 訪談︱馬敏:傳教士馬士曼與第一本中文《聖經》的誕生
    近代來華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是1807年到達澳門的,而他翻譯的《聖經》是在1820年以後出版的,這裡出現大量1810年前後的中文《聖經》譯書讓我感覺很奇怪。後來去查檔案發現有另一個傳教士,我翻譯成馬士曼——浸禮會傳教士馬士曼,在印度傳教時將英文聖經翻譯成中文。這些版本的史料價值是相當高的,因為我們國內之前認為第一部中文《聖經》是澳門的馬禮遜翻譯的,學術界公認的成果。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達成目標(掌握漢語)之後,你要儘快將這項成就轉變對於全世界有益的事——也許你有此榮幸編纂一部較以前更為全面、正確的漢語詞典……」此外,倫敦會還希望馬禮遜把《聖經》翻譯成「世界上1/3人所講的中文」。這裡強調「較以前」,是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了以漢語為譯出語的手稿詞典或抄本,包括17世紀末義大利神父葉尊孝的《漢字西譯》(漢語-拉丁語)。
  • 馮象:把《聖經》當作文學文本來翻譯
    他給我們研究生講十七世紀英國文學,英譯《聖經》和欽定本是重頭戲,外教也跟著一塊兒聽。楊先生得知我在學拉丁語,就把他譯的維吉爾史詩和奧維德《變形記》送給我。我出國後,譯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的時候,又多次賜信指教。說到翻譯,我第一個要感激楊先生。
  • 【基督教新聞】《中文聖經譯本研討會》回顧譯經歷程 看見上帝永恆的心意
    黃玉琴攝 【記者黃玉琴高雄報導】今年適逢中文聖經《和合本》發行百周年,高雄聖光神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於半年前因著觀察到《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含有神極其恩待華人,成就華人認識真理的縝密計劃,便著手規劃研習會,希望從過去聖經翻譯的軌跡中,看見神渴慕人認識祂的話、從真理中得自由的心意。
  • 願來世不再相見,來生不再有你 民國影后阮玲玉和張達民相愛相殺
    再遇已是情竇初開時,張達民愛上了她,時常裝作偶遇苦心積慮地追求,他們相愛了。張達民母親力阻戀情無果,將阮玲玉的母親趕出來張家,激起了張達民英雄救美的激情。他瞞著家裡,安排阮玲玉母女住在北四川路鴻慶坊的一個宅子裡,阮玲玉感動了,主動退學和他同居。這年她16歲。
  • 《聖經》新舊約全書中文「和合本」修訂版於香港正式推出
    1919年,中文聖經「和合本」正式面世,90年來深受信徒喜歡。文字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了使信徒更加易懂一些艱澀難懂詞句,聯合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統籌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於1983年開始,花了近27年的時間做出了修訂。
  • 百年中國教會:呂振中譯本聖經的翻譯過程
    我曾在我父親處看到過祖父呂尚春為給村民講道,用毛筆寫的閩南話(羅馬字母拼音)聖經。他們不辭勞苦經常拿把雨傘,拿本聖經,到各村傳揚福音。祖父還被指派幫助西方傳教士學習中文。 1940年2月,父親離開閩南神學院,帶領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始譯經工作——把新約聖經由希臘文直接翻譯為中文。除了翻譯聖經外,他還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臘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