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2021-02-19 中科院之聲

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首先是需要進行閱讀文獻與寫作綜述。這就象我們去海邊遊泳時,先沿著海灘走走,看看水面的情況,有時候還用手捧起一點海水抹抹身體,活動一下,這都是「下水」之前的準備工作。在文獻看得差不多了,綜述的寫作也開始後,就應該想一下,怎樣著手我自已的研究工作。這時候首先要問自已,我的總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也就是打算幹三、五年,甚至一輩子想要研究的東西。譬如拿我來說,從做博士論文開始就把方向定在研究近視眼,因為一是感到有社會需要,二是自已有興趣。直到七十歲退休,主要的研究工作都是在這個方面。確定了總的研究方向以後,便要考慮現在從那一點著手。這就是要提出你當前要著手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主張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研究方向要訂得長遠,研究問題要定得具體。

研究問題( Research Question )究竟是指什麼?a.首先必須是你有興趣去研究的一個問題;b.是具有挑戰性的吸引人的問題;c.是與已有知識密切有關的問題,通過研究這個問題,其答案可以加深或擴大我們原有的認識;d.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應該避免抽象而不具體的問題以及有太多變量的問題;e.研究問題必須有可行性,也就是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等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對於剛剛起步的研究工作者,開始時要把研究問題定得簡單一點。但是簡單並不等於沒有深度和難度,不等於不能有重大發現。切記:「Garbagein, garbage out」,好的研究結果來自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科學工作和成果是要逐步積累的,這就象打仗一樣(雖然我沒有打過仗,但很喜歡看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總的目標是消滅一個集團軍或攻下一座城市,但真正打起來,還是要以每次消滅一個連、一個營,攻佔一個據點為一次行動的目標。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就應該象一個將軍,他會在一個領域發表一系列的文章。起初時候旁人不知他的最終目的,但在一個階段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他是有步驟有計劃地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在確立自已的研究問題時,關鍵是學會將一般問題轉化成一個可以研究的問題。記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轉化為研究問題。例如,我們經常有很多『想法』,這可能是潛在的研究問題,但是將它們轉化成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問題不總是很容易的。我認識一位資深教授,毎天上班,他都會給他的學生帶去很多奇思妙想,然後讓他們作為課題去研究研究。我以為其實他還不懂將他的這種想法轉換成研究問題的重要性,這樣的風格也害苦了他的研究生,他們有時候不知道如何著手,有時候是浪費時間和財力,只做出一些垃圾的東西。此外,形成一個研究問題,需要你在相應領域有豐富的知識,熟悉有關的研究方法,還需要你長期的用心思考,特別是在閱讀與掌握已有文獻之後,要能找到在現在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再深入下去的突破口,對於初學者來講,這方面是會有困難的。所以在開始時應多求得導師的指導和幫助,多與同學討論,並且每次做研究時要有目的地學習如何才能形成一個好的研究問題。

在形成研究問題時,關鍵在於概念的應用及假設的提出。此時,必須將概念轉化為可以量度的變量。當一個概念(concept)可以用數值來量度時,這個數值就稱之為變量(variable)。

下面用具體的例子說明無法量化的和可以量化的概念,例如:這個菜很好吃、睡得不香、不喜歡這個電影、他是一個好人,這些都是屬於無法量化的概念;這個程序很有效、這個醫院對病人有高質量的服務、這項工作很浪費時間、在這個單位有歧視婦女的情況,則屬於可以量化的概念。有時候,需要先從概念到指標(index)再到變量。例如:富有,學術成是兩個概念。與它們相對應的指標有,(富有)收入、固定資產,(學朮成就)學位、業績、職位等級、研究成果、學界地位等。與這些指標相對應的變量則是,(富有)年收入、房產、汽車、存款、投資、其他財產,(學術成就)學士/碩士/博士、所教課程、講師/付教授/教授、發表文章數量/雜誌影響因子/文獻引用次數、學會/專業雜誌中職務等等。

關於變量的種類大扺有:a.從因果關係的角度:分自變量、因變量、外部變量(或稱中介變量);b.從研究設計的角度,自變量有主動型和屬性型兩種;主動型是可以被操作、變化或控制。如在一種刺激/反應關係的測量中刺激值就是主動型自變量的例子(而反應值則是因變量)。屬性型是不能變化或控制,例如受試者(物)的特徵,如年令、性別、教育程度等。c.從測量角度來看待變量,也會有兩種途徑劃分變量種類:即測量單位是離散型的(命名的或序數的)或連續型的,以及測量單位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以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上述的步驟:某社會學工作者對酒精中毒這個危害社會與個人的問題很感興趣。他把這個問題細分為如下方面:酒精中毒的特徵、形成過程、對家庭的影響、社會對酒精中毒的態度、對酒精中毒者的處理模式及有效性等等。然後他選擇其中之一,以「酒精中毒對家庭影響」作為研究工作的首要方面。據此提出如下研究問題:1.酒精中毒對婚姻關係的影響;2.酒精中毒如何影響兒童的生活;3.酒精中毒如何影響家庭的經濟。進一步他需要檢查一下,為實現這些研究目的,1.所需的工作量,2.他的時間,3.他的財力,4.他或他的導師在這方面的技術專長。最後再重複思考一下:1.是否對此問題的研究真正有興趣,2.是否同意這個研究目的,3.他可利用的資源(如受試者、時間、財力),4.自已的專長能否勝任這項研究。在這幾點上都得到肯定之後,他便可以確立這項研究工作的研究問題。

在形成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出研究假設(hypothesis)。「假設」是研究者對於實驗結果的一種嘗試性的猜測,它的正確與否還是末知的,大部分情形是在討論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通常,一個假設可用實驗或觀察加以支持或否定。一個假設證錯容易,但要證對不易。

一般來講,研究假設有如下的特徵:a.假設必須是簡單和單一的,b.假設必須是可以被驗證的,c.假設必須是與已知的知識有聯繫的,d.假設必須是可操作的。研究假設的型式,從推演角度來看,分歸納式或演繹式,從表達角度來分,有敘述變量之關係式及敘述變量之差別(Null hypothesis,零假設)式。

下面再用一個實驗設計來說明怎樣形成的不同研究假設。

有一個研究的目的是:母子保健服務(MCH),營養品免費供應(NS)和嬰兒死亡率的關係。在研究中,研究者將所有被考察與跟蹤的嬰兒分為四種情況:1)同時享有免費營養品及母子保健服務(MCH+NS),2)僅享有母子保健服務(MCH),3)僅享有免費營養品(NS),4)均不享有母子保健服務及免費營養品(對照組)。於是,可以有好幾種方式來形成研究的假設:1)不同的處理方式不會影響死亡率(零假設),2)MCH+NS組相對於其他三組有較低死亡率(差別假設),3)嬰兒死亡率在MCH組在五年內將被控制在3%的水平(患病率假設),4)嬰兒死亡率在五年內在MCH組比NS組低3倍(關聯假設)。

本文大致上介紹了在科學研究開始階段,研究者必須思考並明確提出他的研究問題,並進一步對研究結果提出假設。只有好的可行的問題,才會有好的研究結果。研究者經過自已不斷地探索、艱苦的工作,通過驗證一個個的假設,才可能上升到建立理論,甚至確立為定律。現在有些人往往把理論與應用對立起來。我的兩位導師(美國),他們在退休前寫的最後一篇論文,都不約而同地總結了自已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體會,他們的結論是,好的理論工作必然來源於實際問題,實際問題的真正解決又靠理論上的突破,兩者相輔相存,交叉地發展和前進。這一點我將會在今後的文章裡再作詳述。

來源:蔣百川科學網博客


作者蔣百川,系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教授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1、2節請見本系列第一篇)在上節中(閱讀文獻與綜述的寫作),我講到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首先是需要進行閱讀文獻與寫作綜述。我認識一位資深教授,毎天上班,他都會給他的學生帶去很多奇思妙想,然後讓他們作為課題去研究研究。我以為其實他還不懂將他的這種想法轉換成研究問題的重要性,這樣的風格也害苦了他的研究生,他們有時候不知道如何著手,有時候是浪費時間和財力,只做出一些垃圾的東西。
  • 研究假設的提出
    本文節選自《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研究問題明確之後,接下來就要提出研究的假設。不管有沒有明確寫出假設,一項研究很難迴避這個環節。假設實際上是研究者在綜合了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對所研究問題的一個預先判斷。假設如果得到驗證,問題就解決了;相反,則要提出新的假設。那麼,如何才能將問題轉化為假設呢?
  • 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定量研究問題定量研究側重於可測量的變量及其相關性。用相互關係和實驗兩種方法來表現。關係問題可能是組織管理領域最常見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可以通過調查來研究。儘管科學研究關聯難題不容易明確邏輯關係(這一總體目標只有根據試驗和優秀的定性研究方式來完成),但我們可以假定一種能夠根據方式開展幹涉的關聯。
  • 課題申報:如何撰寫研究假設
    在課題申報書的申報論證環節,需要申報者撰寫研究假設。什麼是研究假設?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為什麼要撰寫研究假設?假設的內容是怎麼形成的?研究假設表達方式是怎樣的?在此,筆者和老師們交流一下學習與實踐體會。供批判。筆者最初想寫得簡單一些,但在行文中,發現有些問題要交待。於是寫得有些冗長了。讀者可以直接閱讀標題一、二、五。
  • 【學】如何寫畢業論文3—研究方法之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研究模型,研究問題難度係數:★★★☆☆實用係數:★★★★★研究假設,「假設」的是作者預測可能出現的研究結果。圖.首先,羅列出一些與「X對Y的影響」有關的參考文獻的主要內容和結果。然後進行總結和比較。段落的最後推導出本文的研究假設為「X對Y有正(+)的影響」。實戰舉例下面是一篇韓語論文的研究模型導出部分(有刪節),可以作為參考。作者列舉了兩篇同一領域的論文的研究結果作為鋪墊,導出本節的研究假設,方法簡單,有說服力。可以參考借鑑。
  • 歷史不能假設但歷史學須用假設研究方法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在歷史學中能否運用假設研究方法,而在於如何正確地運用假設研究方法。  「假設」運用到歷史研究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由具有實證特點的歷史學與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實證科學的區別所決定的。  歷史不能假設。從歷史本體論的角度看,歷史事實及其發展過程是不能假設的。這裡所說的「歷史不能假設」中的「歷史」,指的就是歷史事實及其發展過程。
  • 歷史研究不應拒絕假設
    即在搜集、整理、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探尋社會的發展規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而不能與此相反,脫離歷史的客觀實際去隨意地作主觀的臆想和假設」。在一般人心目中,「歷史不能假設」也被視作無須置辯的真理。看來歷史研究是否應該拒絕假設,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歷史研究包括實證與理論詮釋兩大方面。鑑於歷史無法再現的不可重複性特點,使人們認識到的歷史和客觀存在過的歷史之間存在很大距離。
  • 開題報告如何寫「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學術界是如何研究這個問題的?(文獻檢索與研究動態) 你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這個問題?(主要研究內容,即研究問題的展開) 你準備如何研究?(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你的研究有何新意?(研究特色與預期創新點) 你如何呈現論文內容?
  • 什麼是好的研究假設?——順談與自變量、因變量的關係
    所以,為了盡力讓研究結果不出現絲毫的錯誤(請注意只是盡力,不是說一定完全沒錯誤),科研人員有時候必須神經兮兮、矯枉過正、一絲不苟、甚至看上去有點迫害妄想症地去對待每一個對問題的探尋,因為別人在問問題和給答案的時候可以不在意可以不負責任,而研究人員是代表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在探究答案啊,她/他不可以隨意和不負責任。
  • 論文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寫作技巧)
    本文寫作的要求,主要是說明研究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  研究問題的提出總有一定的背景。概括說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理論背景,從閱讀文獻入手,從文獻中去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種是實際背景,從觀察現實人手提出問題。其實從文獻人手也脫離不了現實,文獻中的論點與現實情況相悖和有矛盾之處,才能構成研究問題。
  • 王遷:如何研究新技術對法律制度提出的問題?——...
    本文原標題:《王 遷:如何研究新技術對法律制度提出的問題?——以研究人工智慧對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影響為例》點擊上方↑「上海市法學會"關注我們作者王遷系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內容摘要新技術對法律制度具有不同影響。
  • 王也揚: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你看,這種思維裡面,不就包括了歷史假設嗎?我們平時想事,少不了「如果……那麼……」的思維模式。至於專業的歷史研究,特別是歷史理論研究,缺席了假設思考、假設方法,則是很難展開深入論述的。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即歷史是逝去了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事實,在時空中已經湮沒,人們看不見它們了。
  • 什麼是好的研究假設(Hypothesis)?——順談與自變量、因變量的關係
    所以,為了盡力讓研究結果不出現絲毫的錯誤(請注意只是盡力,不是說一定完全沒錯誤),科研人員有時候必須神經兮兮、矯枉過正、一絲不苟、甚至看上去有點迫害妄想症地去對待每一個對問題的探尋,因為別人在問問題和給答案的時候可以不在意可以不負責任,而研究人員是代表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在探究答案啊,她/他不可以隨意和不負責任。
  • 分享|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實證研究
    提出了假設折後,就要來實驗它是否正確。在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檢驗假設的三種方法是:觀察性研究、現場實驗、實驗室實驗。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隨機化和複製。這都是為了弱化實驗中的誤差,從而得出有效結論。本章節中介紹了如何把假設轉化成實驗以及實驗中應避免的問題。實驗設計取決於假設中自變量的的數量。如果假設只有一個自變量,那實驗就是最簡單的組間設計;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那就應該是因子設計。一個因子設計既可以是組內設計,有可以是組間混合的設計。
  • 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實證研究
    從理論開始的研究被認為是演繹導向的假設檢驗研究,如圖1中循環的右邊;而從觀察開始的研究則被認為是歸納導向的建立理論研究。圖1中循環的上半部分是邏輯的方法,即通過歸納和演繹的邏輯實現理論化的過程;圖1中循環的下班部分是實證的方法,即在研究方法的幫助下從事研究的過程。檢驗假設的數據搜集方法包括實驗、準實驗、問卷調查以及二手數據等。
  • 國際關係研究中假說的提出與檢驗
    摘  要:假說的提出和檢驗是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常見問題,無論是假說的提出還是檢驗都可以從邏輯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考察。
  • 電子商務會計基本假設研究
    摘要:結合目前電子商務會計研究誤區,從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幾個方面對電子商務會計基本假設進行初步的探討。由此提出筆者的觀點,電子商務會計理論依然必須是建立在傳統會計理論基礎上,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正和完善。為傳統會計理論地位的鞏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 中學生研究性學習之科學假設與科學描述
    中學生研究性學習之科學假設與科學描述很多學生在做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時候,對科學假設與科學描述會分不清楚。假設是對事物的一種解釋和猜測。科學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和觀察所做的猜測。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的說法,假設的比猜測的要求還高,需要包括對猜測可能是正確的原因的解釋。假設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 耶魯論文挑戰有關同性行為的歷史研究假設
    長期以來,研究這些行為的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解決所謂的「達爾文悖論」:當這些行為沒有提供後代的機會時,它們如何如此持久?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現在是時候將問題從「為什麼動物從事相同的性行為(SSB)」重新解釋為「為什麼不這樣做」了?
  • 科研菜鳥——如何精確提出研究課題
    作為一名剛從本科晉升到研究生的萌新來說,如何通過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現實問題、團隊資源、研究熱點等幾個方面科學選擇合適的課題,關係到你未來是否能夠順利畢業,是否能在該研究方向上有所建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可能僅僅需要詳細的數學論證、嚴謹的邏輯推理或者熟練的實驗技能,而提出新的問題,就需要善於思考,要擁有較強的洞察力、創造力和想像力。因此,提出合適的研究課題,對今後的研究方向和推進課題研究進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