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看不懂梵文了,竟到中國研究唐僧帶回的經書,這事靠譜嗎?

2020-12-13 與狼共舞說歷史

據說,當今的印度人已經不怎麼認識古梵文了,要到中國研究我們東土大唐高僧們帶回來的經書了,這事靠譜嗎?

我國的經書是已經漢化的翻譯版,再翻譯回印地語,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今印度人來我國研究佛經的真正原因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印度人來研究我國經書是真的,但並不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梵文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印度數次被外族徵服,長期四分五裂,許多重要珍貴的文獻損毀於戰火硝煙中,無法重現。

而中國很注重歷史文化傳承,雖然我們也歷經戰亂,但是對於佛教還一直比較尊重的。戰火很少染指寺院道觀等地,大多數經書保存尚好。

所謂唐僧取回的經書,或者說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經書都是梵文版。當時很多中國的僧侶們都精通梵語。

中國民間有用來驅鬼鎮邪的符咒,那上面有些我們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圖案,其實就是梵文。

高冷的梵文是怎樣喪失它的傳播力,而漸漸被冷落呢?

主要是因為梵文的語法和拼寫很複雜,不便普通百姓的學習。再加上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嚴重限制了梵文的學習和傳播。只有少數的婆羅門、剎帝利才有機會學習梵文。梵文在人數眾多的中下層百姓中無法得到傳承而漸漸被冷落。

多次的外族入侵和徵服,也給印度人帶來了文明的交匯。到14世紀時,印地語開始成為印度人普遍使用的語言。

梵文和印地語的傳承關係

印地語是在梵文的基礎上,融匯了大量外來詞彙而形成的更簡單、更接地氣的語言。

雖然梵語已經不是當今印度人日常交流的語言,但是,梵語仍然是印度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從嚴格意義上說,梵文跟拉丁文和我國的文言文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但是,梵文可沒有我國的文言文那麼好學。印地語與梵文的傳承關係可沒有我們的現代漢語與古文言文那麼清晰明確。

古典文化的興起

近年來,隨著印度瑜伽的興起,無論是東方人和西方人都開始對神秘的古印度梵文產生興趣。印度還專門設有這樣的學院,學員以外國人為主,他們在一起練瑜伽、打坐冥想、吟唱梵文經書等等,生活猶如進入仙境。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當今的印度「知識分子」,還能不能看得懂梵文?
    從東漢末年開始,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傳入中國的佛經也都是梵文本版,中國和西域的僧侶們,出於學習佛法,翻譯經典的需要,很多都精通梵語。再後來,中國民間的和尚、道士們還有各類「法師」,他們用以「驅鬼」、「鎮邪」的各種畫滿了咒語的「符」,上面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圖案」,不少就源自梵文。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從最早出現於晚唐話本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明代吳承恩小說《西遊記》,玄奘或者陳玄奘的叫法已經很少見,三藏開始成為玄奘的指代稱呼,並且還有了一個姓氏——唐,即三藏,也稱作唐僧。從歷史中前往印度求取佛法的玄奘法師到《西遊記》中帶領著三個徒弟西天取經的大唐和尚唐三藏,他這一路到底如何?他為什麼要西天取經?
  • 世界梵文研究期待中國更多參與
    新華網杭州5月14日電(記者程雲傑)在國際梵文學術界日益將梵漢佛經對刊視為前沿研究的今天,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梵文佛經文獻出土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學者對相關研究的參與度和貢獻仍顯不足,受訪的中外學者認為,中國應儘快加強梵文學科基礎建設,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更多參與國際研究合作。
  • 鬥酒僧看懂了九陰真經中的梵文總綱了嗎?
    從外太空到故宮,從男人到女人,都是我感興趣的範圍。 大家好!我是布衣老王,老王不善於長篇累牘。毛澤東曾經說過;大處著手,小處著眼。把握關鍵才是重點,閱讀的價值是閱讀思想。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名字聽著就不像達摩所寫,而是象道教的名字。達摩祖師是印度人,就算是學究天人,精通中國文字與學問。也絕對不會用九陰和九陽命名。首先達摩是佛教禪宗祖師,這不符合宗教身份。再次九是易經的極數,代表極限的意思,道教的專利。其次是真經中內容也不符合佛教的典籍的術語。例如: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易筋經》據考證是道家的奇士所寫, 這名字聽起還有點佛家的味道。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為了探秘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的遊蹤,親炙他的遺澤,我們按照當年法師走過的路線,首先去了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的鹿野苑,尋訪了「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遺蹟,看了唐僧玄奘的朝聖地;而後,重點訪問了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這是玄奘當日求學問道的世界上最輝煌的佛教研究中心。
  • 中國最厲害的一個高僧,翻譯出上千卷經書,連外國人都稱讚
    對於唐僧,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個在小說中顯得懦弱、迂腐的僧人的形象,一直被人熟知。但在歷史上,那個西行天竺的唐僧,卻常被忽略。他叫玄奘。玄奘,俗名陳禕,出生於隋朝年間一個官員的家庭。陳家世代詩書傳家,他的父親對儒家經典,頗有研究。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為了探秘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的遊蹤,親炙他的遺澤,我們按照當年法師走過的路線,首先去了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的鹿野苑,尋訪了「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遺蹟,看了唐僧玄奘的朝聖地;而後,重點訪問了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這是玄奘當日求學問道的世界上最輝煌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到達的當時,這裡僧徒有萬餘人,居住庭院五十餘所;每天有一百多個講壇同時開講,學術氛圍十分濃厚。
  • 中國佛學四大翻譯家排行榜 唐僧僅第三 大都竟是印度人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經和翻譯,但是其實更多的還是印度人主動過來傳播和翻譯,不信請看中國國內公認的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4 不空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梵語: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
  • 如來為何只給唐僧傳三分之一的經書?你聽他咋說
    如來的手中有三藏真經,想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傳到東土大唐去,如來言語之間都透露著對南贍部洲子民們的不喜,然後觀音去往東土大唐找尋唐僧,讓他去西天取經。這麼說來,取經的意義就在於求取真經,但是,大家知道嗎?如來最後只給唐僧傳了三分之一的經書。原著中記載道——「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
  • 孫悟空不懂這幾種語言,怎麼保唐僧到西天取經?唐僧可沒帶翻譯
    孫悟空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神話人物,唐僧唐三藏到西天取經,全靠他一路降妖除魔,走過千山萬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西天取得真經。我們看《西遊記》,看的全是一個熱鬧,沒有認真研究實際問題。事實上,唐僧到西天取經,除了妖魔鬼怪是障礙之外,還有許多障礙,比如語言,就是取經途中的最大障礙。《西遊記》裡的唐僧到西天取經,並沒有帶翻譯,這一路上他如何交流通交?從歷史上唐三藏取經的路線看,他要經過新疆、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經到達印度。
  • 不是唐僧,而是八戒
    就因為這句話,唐僧玄奘開啟了他十萬八千裡的西行之路。一、玄奘為何要去西天取經?雖然《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但我們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卻是真實的歷史,而玄奘的目的也的確是為了到天竺求取真正的大乘佛法。這就是為什麼中文作家很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翻譯會丟失很多文字中蘊含的道理和精髓,更何況是多次翻譯。玄奘發現了這一點,為了參悟最高佛法奧義,他只能選擇去天竺求取大乘佛法。這就是唐僧玄奘西行的原因。
  • 一幫中國農民,合夥編造梵文書籍,為啥能騙倒斯坦因與季羨林?
    1907年3月12日,結束了在米阮遺址的大發掘後,斯坦因一行到達敦煌縣城,這是他第一次到達漢族聚居的地方,深感不懂漢語漢文的缺陷,於是從隨行的蔣師爺那裡學了一些簡單的湖南話,但這絲毫無補於他的研究。從3月22日起,斯坦因考察了敦煌附近的故長城烽燧遺址,獲大量漢簡。5月21日,斯坦因將營帳扎在莫高窟下。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後世便稱之為「唐僧」,玄奘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經歷史記載,玄奘再回到本土之後盤算帶回的收穫有佛舍利子150顆、我佛真像7尊、佛家經綸657部,並用最快的時間將帶回來的經書進行翻譯,玄奘和弟子們一共翻譯出來佛典75部1335卷。
  • 印度人說中國是一個非常「不靠譜」的國家,看看當地人怎麼說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發言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讓許多國家刮目相看,中國和巴基斯坦、塞爾維亞、白俄羅斯等很多國家的關係都非常好,堪稱「鐵哥們」。說到印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印度當地經濟不發達,主要原因是當地人口與土地面積不匹配,他們也佩服中國的發展,然而,一位印度人直言:中國是一個非常「不可靠」的國家,怎麼回事?看當地人怎麼說。
  • 夏斯特利:中國梵文研究現狀讓我驚訝
    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了10天的學術訪問交流之後,5月19日、20日在深圳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中國梵學研究非常出色,同德國、英國等梵學研究大國相比毫不遜色」,他反覆向記者強調說。夏斯特利為人非常謙和,篤實敦厚。他告訴記者,自己雖然已經是四代同堂,但潛心梵學研究七十餘年未變。鬱龍餘介紹說,夏斯特利先生博學精深,在印度乃至整個國際梵文學術界,享有崇高威望與影響。
  • 一個印度人在廣外:正翻譯《白鹿原》,黃曉明曾向他學梵語
    他叫智輝,今年31歲,印度人。他通過講述自己多年來研究中國文學以及到廣州教授印地語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中印文化交融的顯著成果。今年是印度人智輝在廣州工作的第3個年頭,也是他來到中國的第7年。從小就憧憬中國的他,在七年前來到中國,來到瀋陽師範大學攻讀對外漢語碩士。三年前,智輝又來到廣州,成了一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印地語教師。
  • 九陰真經武學總綱是梵文,周伯通郭靖不懂梵文,他們是如何修煉的?
    那麼,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九陰真經的武學總綱是梵文寫成的,周伯通又不懂梵文,其是如何修煉的呢? 反正也不影響整體,這才是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 道家武學,無論是這時候的九陰真經,還是日後張三丰領悟出的武當武功,都是屬於這種情況。梵文一度在天竺,也即是印度盛行。
  • 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為學日益,代有傳承,我國學界在梵文研究領域一直持續耕耘,砥礪精進。《中國社會科學報》自創刊起即持續關注報導梵文研究等「絕學」、冷門學科,為相關學科發展鼓與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讓梵文研究界深受鼓舞。
  • 梵文課上只有他一個學生
    清清楚楚的是,當年他在國內患「留學熱」而留學一事還渺茫如蓬萊三山的時候,他立下大誓:如果能出國留學,他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因為魯迅先生就看不起這種博士,鄙視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用老子與莊子謀得了博士頭銜,令洋人大吃一驚;然而回國後講的卻是康德、黑格爾。他鄙薄這種博士,決不想步他們的後塵。到哥廷根不久,他聽說有一個學自然科學的中國留學生,想投機取巧,選漢學作自己的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