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四大翻譯家排行榜 唐僧僅第三 大都竟是印度人

2020-12-22 神評妹

公曆紀元前後,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當然翻譯印度佛經才是一大主要原因和苦活累活。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經和翻譯,但是其實更多的還是印度人主動過來傳播和翻譯,不信請看中國國內公認的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

4 不空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梵語: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或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智藏」。密宗祖師之一。原籍北天竺,一說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佛學家、翻譯家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14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隨金剛智來華。唐開元八年(720)至洛陽。一說西域人,幼隨舅父到內地,10歲遊涼州(武威)、太原,15歲遇金剛智。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學習漢、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金剛智卒後,奉遺命至天竺龍智處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廣州)為探訪使劉巨鄰留請傳法。

開元二十九年(一說天寶二年),奉詔齎送國書,率弟子等37人從普賢阿闍黎重受灌頂,學習密法3年。後又週遊印度,於唐天寶五載(746)返長安。攜回梵本經100部,計1200卷,以及師子國王尸羅米伽的國書、大般若經夾和方物。天寶十五載奉詔住長安大興善寺開壇灌頂。安祿山攻陷長安後,他秘密派人與肅宗通報消息。至德二載(757)唐室還都後,備受肅宗禮遇。乾元元年(758)肅宗敕命將長安、洛陽諸寺及各縣寺舍、村坊凡舊日玄奘、義淨、菩提流支、善無畏、寶勝等攜來的梵夾全部集中大興善寺,交不空翻譯。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3 唐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2 真諦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精通大乘佛教。在南北朝梁武帝時,真諦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乘船來到梁都建康,在準備開始譯經之時,爆發了「侯景之亂」,於是他輾轉到富春,才開始譯經。之後,真諦又多次遷移,雖在兵荒馬亂年代,但始終堅持譯經,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真諦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攝大乘論》、《俱舍釋論》等。

1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農曆4月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為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等。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聖」。

相關焦點

  • 中國唯一的一所佛學大學?由佛教界成立,竟是為了紀念「唐僧」
    中國地大物博,有著百年的教育史。在這百年間,中國的高校也不斷成立。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大學,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等,還有很多名氣不是很大的大學。在我國的臺灣省,有一所很特殊的大學,它是我國唯一一所佛學大學,由佛教界成立,為了紀念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三藏法師德號),它就是——玄奘大學。玄奘大學,簡稱「玄奘」,位於中國臺灣地區新竹市香山區,是一所成立於1997年的私立大學。
  • 印度人看不懂梵文了,竟到中國研究唐僧帶回的經書,這事靠譜嗎?
    據說,當今的印度人已經不怎麼認識古梵文了,要到中國研究我們東土大唐高僧們帶回來的經書了,這事靠譜嗎?我國的經書是已經漢化的翻譯版,再翻譯回印地語,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當今印度人來我國研究佛經的真正原因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印度人來研究我國經書是真的,但並不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梵文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印度數次被外族徵服,長期四分五裂,許多重要珍貴的文獻損毀於戰火硝煙中,無法重現。
  • 佛學英文讀書翻譯培訓班在中國佛學院開班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中國佛學院 攝影:鄧特)2012年5月6日,中國佛學院與北京佛教居士林聯合舉辦的佛學英文讀書班開班儀式在中國佛學院禮堂舉行中國佛學院副教務長廣如法師、教務處副主任永興法師、培訓部主任容通法師、網絡部主任智俊法師,北京佛教居士林林長夏法聖居士、辦公室主任吳炎居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徐懷靜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李國玲教授等出席開班儀式。開班儀式由中國佛學院研究部主任園慈法師主持。廣如法師代表中國佛學院作了發言,他表示,中國佛學院大力支持此次佛學英文讀書班的開辦。
  • 唐僧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何記載?
    唐僧的原型人物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藏回來帶來了150件佛像,7尊佛像和657節經文,他長期從事佛經翻譯工作。
  • 唐僧會做大學問?想起了唐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他的主要功績有二:一是戰勝五天竺大小乘所有的論敵,標誌著中國佛學已經超越天竺;二是翻譯大量的佛學經典,對佛教以後的震蕩中國,起了巨大的奠基作用。我們看一看他的第二個功績。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唐代高僧,佛教故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因素,唐僧的真實形象愈發亦幻亦真。唐僧是誰?玄奘俗姓陳,單名一個禕,河南陳留人,玄奘是他成為佛教弟子以後的法名,後人一般叫他玄奘法師。是我國唐朝時期傑出的翻譯家、旅行家和佛教理論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史、乃至交通史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古至今,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代代相傳,「唐僧取經」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 四大人種因何而分,膚色黝黑的印度人為何大都被歸為白人
    印度人也屬於暗白人種,擁有大眼睛、高鼻深目等特徵三、尼格羅人種又稱非洲人種,俗稱黑種人,其原生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廣大地區,主要體型特徵為黑皮膚此外,南部非洲地區的科伊桑人也通常被劃為黑種人,但他們的體態特徵又明顯不同於黑人,所以有時也被歸為獨立於四大人種之外的第五大人種。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回到長安後,他悉心翻譯佛學經典,共譯出《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重要經典75部,計1335卷,佔唐代翻譯佛經總量的一半以上。其間,他還把《道德經》《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把中華傳統文化介紹給了印度等國。
  • 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一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大辭典》是丁福保先生於1912年開始編纂,歷時8年完成的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
  • 孫悟空不懂這幾種語言,怎麼保唐僧到西天取經?唐僧可沒帶翻譯
    孫悟空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神話人物,唐僧唐三藏到西天取經,全靠他一路降妖除魔,走過千山萬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西天取得真經。我們看《西遊記》,看的全是一個熱鬧,沒有認真研究實際問題。事實上,唐僧到西天取經,除了妖魔鬼怪是障礙之外,還有許多障礙,比如語言,就是取經途中的最大障礙。《西遊記》裡的唐僧到西天取經,並沒有帶翻譯,這一路上他如何交流通交?從歷史上唐三藏取經的路線看,他要經過新疆、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經到達印度。
  • 學佛必備工具書《佛學大辭典》: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
    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佛學大辭典》是丁福保先生於1912年開始編纂,歷時8年完成的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三年後《佛學大辭典》由上海醫學書局正式出版發行。這是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它的出版,可說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 唐僧念的緊箍咒到底是啥?翻譯成中文後,你家三歲寶寶都會念
    奈何被套上了緊箍咒後的孫悟空,觀念想法許多也與唐僧背道而馳。唐僧多虧了這個緊箍咒,不然,這個手無寸鐵的凡人,怎能管住神通廣大的美猴王?但這更讓我們好奇了這個緊箍咒了,它到底是啥?為何能讓孫悟空折服?我們常常看到唐僧嘴巴裡嘟囔嘟囔,他念的到底是啥,其實,將它翻譯成中文,你也會念,你家可愛的小寶寶都會念!簡直so easy !
  • 唐僧的緊箍咒「唵嘛呢叭咪吽」,翻譯成中文,終於明白什麼意思了
    唐僧的緊箍咒「唵嘛呢叭咪吽」,翻譯成中文,終於明白什麼意思了hello大家好。《西遊記》應該是我們9080的童年經典回憶吧。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雖然非常的多,但是真正入到戲裡去演的已經很少了。畢竟《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著作。電視劇可謂是非常的生動有色彩,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特別喜歡看。想必大家都知道,當孫悟空調皮的時候,唐僧就會用念緊箍咒的方法來治他。那麼在西遊記中,唐僧一共念了幾次緊箍咒呢?想必大家也很好奇吧。第一次是唐僧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孫悟空不願意,於是唐僧念了一次。
  • 四大名著中的主人公:唐僧、曹操、宋江、賈寶玉四人在競選群主!
    四大名著的主人公,唐僧,曹操,宋江,賈寶玉四人來競選群主的話,場面比美國競選總統還大。第三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有不斷更新內容和原創的能力,能夠更好的增加圈子凝聚力。第三需要具有堅定的信仰,引導興趣相投之人不斷加入圈子,贏得流量粉絲。
  • 盛唐時期的天可汗唐太宗在當時印度人的眼裡是什麼形象?
    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這段對話是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時與北印度國王戒日王交流時所記,可見,在古代北印度人眼中對唐朝和唐代宗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遊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錯到底的,文藝專題片《四大名著·西遊篇》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同時也引發我們對中國文學、歷史、社會的一些思考。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四大排行榜,國內最好十所高校是哪些?中科大為何能排名第三?
    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排名今年1月份到2月份,全球最重要的四大高校排行榜都發布了2018到2019年排行榜,綜合四大排行榜的數據來看,有一個非常亮眼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僅次於北大清華,被排名第三。春天時的中科大冷絲今天想討論的是:綜合起來看,國內哪10所高校出現在四大排行榜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何能名列第三,這對於我國高校建設有何啟示意義?
  • 唐僧的咒語區區幾個字,讓孫悟空飽受折磨,翻譯過來是什麼?
    唐僧的咒語區區幾個字,讓孫悟空飽受折磨,翻譯過來懂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的一些經典到現在都非常有名。想必大家都看過四大名著之一的經典,書籍名字叫做《西遊記》,它是許多人心中的美好回憶,不管是年紀很小的孩子,還是已經成年的大人,都沉迷其中。它作為經典,每次趕上假期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上循環播放,即使重複看了很多遍,依然覺得很有趣味。師徒四個人,外加一條白龍馬一路上歷經艱難和苦難,最後終於到了西天拿到了真金。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呂先生的批評已有人做過專門研究26,這裡僅圍繞我的論題就印順法師對熊十力先生的批評予以簡要討論,以見此類型研究的限度。1948年,印順法師寫了《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一文,該文第三年刊於香港,後收編於其所著《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辯》一書中。印順法師在文中首先肯定熊先生的著作「發揮即寂即仁的體用無礙說。誘尋學者反求自證,識自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