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紀元前後,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當然翻譯印度佛經才是一大主要原因和苦活累活。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經和翻譯,但是其實更多的還是印度人主動過來傳播和翻譯,不信請看中國國內公認的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
4 不空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梵語: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或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智藏」。密宗祖師之一。原籍北天竺,一說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佛學家、翻譯家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14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隨金剛智來華。唐開元八年(720)至洛陽。一說西域人,幼隨舅父到內地,10歲遊涼州(武威)、太原,15歲遇金剛智。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學習漢、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金剛智卒後,奉遺命至天竺龍智處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廣州)為探訪使劉巨鄰留請傳法。
開元二十九年(一說天寶二年),奉詔齎送國書,率弟子等37人從普賢阿闍黎重受灌頂,學習密法3年。後又週遊印度,於唐天寶五載(746)返長安。攜回梵本經100部,計1200卷,以及師子國王尸羅米伽的國書、大般若經夾和方物。天寶十五載奉詔住長安大興善寺開壇灌頂。安祿山攻陷長安後,他秘密派人與肅宗通報消息。至德二載(757)唐室還都後,備受肅宗禮遇。乾元元年(758)肅宗敕命將長安、洛陽諸寺及各縣寺舍、村坊凡舊日玄奘、義淨、菩提流支、善無畏、寶勝等攜來的梵夾全部集中大興善寺,交不空翻譯。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3 唐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2 真諦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精通大乘佛教。在南北朝梁武帝時,真諦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乘船來到梁都建康,在準備開始譯經之時,爆發了「侯景之亂」,於是他輾轉到富春,才開始譯經。之後,真諦又多次遷移,雖在兵荒馬亂年代,但始終堅持譯經,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真諦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攝大乘論》、《俱舍釋論》等。
1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農曆4月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為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等。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