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斯特利:中國梵文研究現狀讓我驚訝

2020-12-15 佛教在線


瑟德優·沃爾特·夏斯特利

 


夏斯特利獲得印度國家最高學術榮譽獎蓮花獎

 

佛教在線廣東訊 瑟德優·沃爾特·夏斯特利(Satya Vrat Shastri)先生,堪稱當代印度最知名的梵文學家。「他是印度的季羨林,在梵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凡的學術地位,值得採訪」,2011年5月20日,深圳大學印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鬱龍餘教授向記者介紹說,2010年,經過11位評委的一致通過,夏斯特利獲得印度國家最高學術榮譽獎蓮花獎。該獎項相當於印度的諾貝爾獎,印度總統親自頒發證書、獎章及約1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夏斯特利今年81歲,5月9日首次訪問中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了10天的學術訪問交流之後,5月19日、20日在深圳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中國梵學研究非常出色,同德國、英國等梵學研究大國相比毫不遜色」,他反覆向記者強調說。

夏斯特利為人非常謙和,篤實敦厚。他告訴記者,自己雖然已經是四代同堂,但潛心梵學研究七十餘年未變。鬱龍餘介紹說,夏斯特利先生博學精深,在印度乃至整個國際梵文學術界,享有崇高威望與影響。

研究印度國學「梵學」七十年 給王子和公主授課

梵文是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語言,意思是文雅的語言,和比較接近各地方口語的種種「俗語」相區別。

梵文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起的規範化的梵語。從古至今印度有用梵文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但在12世紀以後梵文古典文學逐漸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幾百年間,各種地方語言的新文學興起,已經取代了梵語文學的地位。但梵文作為印度的「古代漢語」對印度宗教、歷史、哲學、文化等領域的影響非常大,梵學屬於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印度的國學。

夏斯特利出生於德裡一個書香人家。他的父親精通梵文。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夏斯特利五歲開始學習梵語,到十一歲時,他已經陸續使用梵語創作了許多詩歌並出版成冊。夏斯特利告訴記者:「編輯剛收到一個孩子寫的梵語詩歌時非常驚訝,但他們非常寬容,照樣予以發表。」在那個年代,印度已經有24種主要流行方言,使用梵語的人其實並不很多。但是,許多方言他雖然沒有學習過,但仍然可以聽懂並理解。因為,梵語是許多方言的基礎。

夏斯特利桃李滿天下,曾任印度梵文大學校長、德裡大學梵文系主任、尼赫魯大學榮譽梵文教授。他的學生有不少是王子和公主,其中包括泰國詩琳通公主。他一生翻譯、研究著作數十種,譽滿天下,印度和許多國家給他頒過75個獎。2010年,在印度出版的英文版著作《活生生的傳奇》專門記錄他的傳奇人生授徒、著作、獲獎。

在退休多年之後,夏斯特利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梵學研究。在印度首都德裡市中心,他寬大的庭院裡「隱藏」著印度最大的私人圖書館之一,收藏著兩萬餘冊梵學相關書籍,不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孤本。夏斯特利說,經常有來自全世界的研究者和學生上門求教、探討,「我會接待好每個人」。

中國古代大部分佛經譯自梵文 民間學者與印度來往密切超出想像

記者向夏斯特利詢問,梵文是已經基本不再使用的古言,為什麼國際學術界研究梵文的熱情還那麼高?

夏斯特利表示,梵文是古代印度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不了解梵文,古印度文明就是被切割的文明,「因此,梵文同傳統文化、現代文明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夏斯特利說,梵學的影響當然並不局限於印度。歷史上,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對外宗教文化交流非常活躍,中國古代大部分佛教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因此,學習、使用、翻譯梵文的人數非常多,中國成為印度之外最大的梵文大國。當然,梵學的影響後來也擴展到了英國、德國、美國等地。

夏斯特利說,通過研究梵文,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歷史知識。他舉例說,他在一本千年以前的梵文著作中發現,古代印度皇室的專用旗幟,竟然是使用中國絲綢製作出來的,說明中印兩國的經濟來往早就非常密切了。古梵文著作還記載過,中國民間學者經常去印度學習、取經,來往之密切超過我們當代人的想像。明朝中期,明朝皇帝甚至派大使到印度北方地區深入交流。古代印度發達的哲學、宗教和歷史知識,許多在現代印度已無史料可查,但我們在中國的佛教經典中卻可以找到痕跡。因為,很多佛教經典當年都是由梵文直接翻譯過去的。中國古代出過法顯、玄奘、義淨等眾多梵文大師,翻譯了汗牛充棟的佛經;現代則有季羨林、金克木、徐梵澄、黃寶生、段晴等傑出梵文學者,翻譯了《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奧義書》等大量文學經典。

對中國梵文研究現狀很驚訝 渴望推動中印文化交流

在中國十幾天訪問期間,夏斯特利說他「非常激動」,不僅僅是他終於實現了盼望已久的中國之行,中國學者在梵文研究領域的成就也讓他很吃驚。

記者了解到,很多印度學者限於語言解讀能力,更由於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作祟,長期在梵文和西方文化之間進行比較研究較多,而在梵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等領域的比較研究比較少。二十世紀後期,印度的梵文研究國際化趨勢明顯起來,中國學者如黃寶生、鬱龍餘等人在中印詩學比較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矚目,另外一種文明或文化視角的加入,實際上大大推動了國際梵文研究在學術上上了一個新臺階。

實際上,中國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梵學研究與陳寅恪、吳宓、湯用彤、許地山等自歐美留學歸來的學者的積極嘗試與倡導密不可分。不過,就現代學科建制而言,梵學研究學科的成立應以1946年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設立為始。這一年,季羨林自德國留學歸來,擔任該系教授與系主任。不久,接受過印度傳統梵學教育的金克木也調入東語系,與季羨林一起成為新中國梵學學科的創建者。經過幾十年曲折發展,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深圳大學等學術機構在梵學研究以及人才培訓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夏斯特利說,他非常榮幸在北京大學有機會認識王邦維、段晴教授等著名學者,並給從事梵文學習和研究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親自上課,「我沒有想到這麼多年輕人熱愛梵文,收穫非常大。我不但用梵語與他們對話,最有意思的是,我用梵語唱歌給他們聽,而學校方面還專門錄音保存下來。」

夏斯特利非常熱情地表示,探究學問是他永遠的追求,但他最渴望的還是積極推動中印文化交流。「我非常願意把中國《詩經》譯成梵文和印地語,我也很支持黃寶生等中國學者儘快編一本《梵語漢語詞典》,因為這些工作太偉大、太有意義了。我一定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文:王光明)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世界梵文研究期待中國更多參與
    新華網杭州5月14日電(記者程雲傑)在國際梵文學術界日益將梵漢佛經對刊視為前沿研究的今天,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梵文佛經文獻出土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學者對相關研究的參與度和貢獻仍顯不足,受訪的中外學者認為,中國應儘快加強梵文學科基礎建設,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更多參與國際研究合作。
  • 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為學日益,代有傳承,我國學界在梵文研究領域一直持續耕耘,砥礪精進。《中國社會科學報》自創刊起即持續關注報導梵文研究等「絕學」、冷門學科,為相關學科發展鼓與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讓梵文研究界深受鼓舞。
  • 曾江: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並整合院內各相關研究機構的梵文研究力量成立梵文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寶生表示,梵文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和梵文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就。幾位中青年學者也在經過學術訓練後,開始在各自的領域展開研究。
  • 印度人看不懂梵文了,竟到中國研究唐僧帶回的經書,這事靠譜嗎?
    據說,當今的印度人已經不怎麼認識古梵文了,要到中國研究我們東土大唐高僧們帶回來的經書了,這事靠譜嗎?我國的經書是已經漢化的翻譯版,再翻譯回印地語,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當今印度人來我國研究佛經的真正原因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印度人來研究我國經書是真的,但並不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梵文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印度數次被外族徵服,長期四分五裂,許多重要珍貴的文獻損毀於戰火硝煙中,無法重現。
  • 我國啟動「梵文貝葉經」保護與研究工程
    我國啟動「梵文貝葉經」保護與研究工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5日 11: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7月24日專電  記者從西藏梵文貝葉經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
  • 《梵文書法字帖》 助梵文愛好者書寫莊嚴
    中國除漢字書法之外,各少數民族書法有其重要的傳統和特色。梵文是古印度的標準文字,又稱天竺文字。藏文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所用的對應文字,都屬拼音文字。藏族僧人多因久習佛經,一定程度可以識寫梵文,加之在佛學和梵文方面的修養,所以在研究和書寫梵文方面,可謂水到渠成,得心應手。梵文有「天城體」和「悉曇體」兩種主要寫法的說法,前者類似漢字的篆書和楷書,適於寫題目或莊嚴肅穆等經典的內容;後者類似漢字的行書,更接近日常手寫體。
  • 美國佛教數字資源中心聯合浙大啟動 「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
    此項目得到了何鴻毅家族基金的特別資助,旨在為梵文及中文佛教文獻的使用與研究帶來革命性的突破。在您看來,這次啟動的梵文及中文館藏網絡在「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中具有怎樣的意義?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主任何歡歡:近百年來,歐美及日本佛教學界的主流研究大都傾向以梵文和藏文為基本材料,重視印度佛教與藏傳佛教的交互研究,以中文為根基的中國佛教研究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這一方面有著一定的歷史社會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中文佛教文獻的國際流通渠道較窄。
  • 梵文課上只有他一個學生
    而季羨林在清華大學上學時聽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的課,就動過學梵文的念頭,但苦於國內無人講授。認識了龍丕炎之後,龍丕炎把自己用過的施滕茨勒所著的一本梵文語法書送給了他。這時,季羨林就同好友章用商量,談了自己想學梵文,章用聽了之後,馬上表示支持。經過幾天的苦煎苦熬,季羨林終於審慎地決定要學梵文。我又想到我終於非讀Sanskrit(梵文)不行。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奧地利主要涉藏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現狀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奧地利的涉藏研究機構和藏學人員的現狀,並就奧地利藏學的現狀及特點做了總結和分析。他曾主動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以及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等聯絡,到處呼籲「文物要保護,文本要研究」。在他牽線搭橋和積極聯絡下,2004年奧地利科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正式籤訂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奧地利科學院關於合作研究梵文文獻和共同出版研究成果的總協議書》,為雙方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互派學者、互換資料,推動藏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杭州佛學院梵文公開課2019學年招生簡章
    為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傳承文字般若,弘揚濟世法門,杭州佛學院現面向社會開放梵文公開課。凡有志深入經藏、精進修學之善信皆可報名參加梵文公開課初學基礎班。報名通過後,學員將有機會同佛學院學僧一起學習梵文語法等課程。梵文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印度古代的文學作品和科技文獻是用梵文書寫傳承的。梵文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特別是與漢傳佛教有著密切關係。中國的佛教來自印度。公元前,佛教文獻在印度各地的僧侶中用當地的方言口頭流傳。到了公元前1世紀左右,佛教文獻被用文字記錄下來。
  • 通訊:西藏八旬學者傳承梵文步履不停
    日前,記者走進了這間課堂,聽他講述傳承梵文的故事。  黑板前,十餘名學生盤坐在地毯上。老師在講解梵文字母拼讀,糾正學生發音,「梵文與藏文的字母讀音相近,語法相似,如果藏文底子好,學習梵文會輕鬆一些。」  林溫·白瑪格桑老家在羊卓雍錯附近,1950年,23歲的他到拉薩城裡學習藏文,「5年的藏文學習,為我之後學習梵文打下了基礎。」
  • 杭州佛學院梵文數字識別技術獲國家專利
    近日,杭州佛學院「梵文天城體印刷字符拉丁轉寫計算機識別程序」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填補了我國在梵文研究方面的空白,為中國佛教開展對梵文佛經原典的學習、研究翻開了嶄新的篇章,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佛教研究領域的地位。
  • 當今的印度「知識分子」,還能不能看得懂梵文?
    這些在南亞次大陸繁衍生息的雅利安人,就是梵文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也是梵文的主要使用者。作為東傳佛教的必經之路,中亞一帶各國古文字的形成,曾受到過梵文的巨大影響。比如,當年梵文廣泛流傳於龜茲、于闐等地,進而演變成了吐火羅語,成為焉耆、龜茲、月氏、康居、大宛等國家的語言文字。
  • 惠州老人自學梵文 書寫百米梵文佛經創世界紀錄
    「一方面,我喜歡學習那些生僻的、稀缺的文字和語言;另一方面,我覺得梵文非常神秘,想探索她的奧秘。」鄭啟心說。 6年前,鄭啟心從深圳移居到大亞灣,每天面對著浩瀚的大海,他的內心卻平靜無波。「在大亞灣的家有足夠地方讓我練習書法,我很喜歡這裡。」鄭啟心說,「梵文與英語、德語以及法語等語言沒有任何相通之處,屬於歐亞語系,是唐朝年間從印度傳過來的語言,而且,比英語等語言更難學。
  • 杭州佛學院梵文識別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
    梵文學習和研究在歐美國家一直為學術界所重視。19世紀末的西歐各國尤其是德國,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對梵文進行了大量研究,為今天的梵文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它的加快可以大大方便對梵文佛典原文的理解和開展佛教文本的梵漢對比研究。
  • 共凝神於貝葉——記三個學期的梵文寫本讀書會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印度學僧羅睺羅與義大利學者圖齊曾分別造訪西藏,拍攝攜回大量梵本照片,引發了國際學界的研究熱潮,在此基礎上出版的佛典梵文校勘本達數十種,直到今天仍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最近的一次,在圖齊攜回照片中發現了《佛所行贊》的大篇梵語逸文(松田和信2019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刊文)。
  • 為何梵文能夠從瑜伽傳統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了解體式的哲學與靈性?
    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 皇帝頭盔刻梵文,刀劍痴迷鑌鐵,古代中國有哪些武備沒自主產權?
    中國對悉曇體梵文的學習和使用頗為盛行,後傳入日本,至今日本還保存了最原始的悉曇體經書。▼圖為日本鎌倉時代帶梵文的大磨上(為縮短刃體將一部分刀刃改刀莖)太刀。銘文為備前國長船住景光 元亨二年(1323年):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現在學習、佛學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為天城體梵字。還有一種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的藍查體梵文,隨著中國明清統治階層對藏傳佛教的重視,而流行於中國漢地。
  • 梵文,一種快要消滅的語言?
    他是這麼告訴我們的:中學時我曾有幸讀過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 對梵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當時通過季先生的描述, 覺得這門語言一定非常有挑戰性。但同時也被他和當時的老師, 德國印度學先驅瓦爾德施米特 (Ernst Waldschmidt) 教授在戰亂中仍堅持學術研究的精神所感動。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的印度學研究的關注,發展路程
    在此期間,他們對印度政局、經濟和社會的密切關注和研究,是中國印度學開始萌芽的標誌。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多年間,中國知識界對印度的政治動向反應敏感,對時局的分析更加深入中肯。當時中國的一些著名報刊、如《新青年《東方雜誌》《少年中國》《中報》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人民的苦難和英國殖民當局的揭露,常常十分及時而深刻,對此後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成敗得失的評論也往往切中要害,對甘地其人其行的介紹和研究則已形成規模。這說明當時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密切注視著印度的時局變化,在研究印度的政治經濟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