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蘭州市正寧路小吃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資料圖) 高康迪 攝
中新網蘭州6月9日電 (記者 崔琳)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9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包括刑事審判、民事審判、行政審判、國家賠償、執行工作等在內的一批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旨在通過「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改善。
甘肅高院「優化營商環境暨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崔軍介紹說,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事關經濟發展、備受社會矚目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工作。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法律關係的案件對於優化營商環境又有著不同的典型意義,這就需要通過發布案例向社會持續放送法院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努力。
當天發布的典型案例有被告人胡鑫等34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甘肅大道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山東天幕集團總公司新疆分公司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訴寧夏隆德縣人民政府等水汙染責任糾紛公益訴訟案等六起。
崔軍「以案釋法」講述,案例中有通過惡意把持基層職權、非法壟斷自然資源、侵吞集體資產、以商養黑,以黑護商、有組織地進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腐蝕、拉攏基層黨組織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藉助暴力、威脅等手段攫取巨額非法利益,擾亂市場,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嚴重侵犯民營企業和當地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影響其他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犯罪活動輻射面大,涉及領域廣,危害人數眾多,影響了民眾對社會治安狀況和當地營商環境的整體評價。
對此,法院除依法審判外,還以書面形式向檢察機關和相關部門提出8條建議,徹底打掉案件背後的「保護傘」,極大震懾了涉黑惡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了安定有序的營商環境。
在判案過程中,甘肅法院系統還注重貫徹公平保護理念,平等對待外地企業,維護公正、高效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態度。
不僅如此,法院還明確中小微企業是保居民保就業這個最大民生工程裡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可謂是「蓄水池」和「壓艙石」,功能地位舉足輕重。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小微企業遭遇凜冽寒冬,普遍受到嚴重衝擊。
在此背景下,法院判案過程中延伸司法功能,將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視為當務之急。二審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以妥善解決糾紛為出發點,以促進當事人有效溝通為手段,為當事人提供合理建議,最終促使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不僅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了「活下來」的生存問題,又為金融機構收回陳貸、盤活資金、挽回損失作出努力,同時也可節約訴訟成本,提升司法效能。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共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