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作為一種社會交往、交流障礙和行為異常又終生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很多患兒家長都渴望孩子能夠通過社會交往,融入社會,被社會接納和包容,然而現實卻總是殘酷而無奈的。那麼,如何讓自閉兒完成從自我封閉到社會人的轉變,通過生活化的場景訓練,實現質的轉變,融入社會呢?家長需要如何做?
自閉症孩子區別於普通人,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社會性的的缺失,導致自閉症孩子學習和發展困難。因此,「康復」、「和正常孩子一樣」、「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成為眾多自閉症患兒父母所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但是,經過了那麼多的康復訓練和與正常孩子的交流溝通後,很多父母依然半途而廢,失望而歸。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的社會性教育,從而無法使孩子回歸人之本性的進化。
那麼,社會性到底在哪裡呢?其實,社會性就在孩子的生活實踐中,這就是自閉症孩子社會性教育的「秘訣」。
正是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經過做事鍛鍊的孩子,比較起其他孩子,更早地具有了「當家」的社會性水平。
一個正常人的社會性生長,尚且需要在紮根於生活實踐中,那麼,對於有社會性發展障礙的自閉症孩子來說,要填補他們在社會性發展上的巨大缺陷,這就需要給他們更多生活實踐的機會。
為什麼在生活中做事,會有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因為,生活中到處是社會性教育的機會,生活中,到處可以鍛鍊孩子的社會功能。
比如,可以在家裡拖地、收拾屋子、洗衣服,即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讓孩子擁有體驗自己做事的能力,無論做的好與壞,都是一種在自然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和鍛鍊。除了在康復機構的強化訓練外,在家中和自然環境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孩子理解了事情的過程和所能達到的結果,並且能夠解決問題,在每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是在讓孩子理解人與人的關係,同時也是在促進他們向社會人的轉化。
這種轉化,是一種由於量的積累,最後引起的質的提升。從自閉症到社會人的轉化,就像醜小鴨變成白天鵝那樣精彩,那樣深刻。
從自閉症到社會人,轉化起源於生活實踐,轉化依託於智力開發,在生活自然環境裡,給孩子提供愛的養心環境,讓孩子在應用中去弄明白,在明白中去應用,在重複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拓展,在拓展中去創新,在創新中去獨立。讓孩子在生活化快樂遊戲中不知不覺和他人互動,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孩子體驗生活的真諦,自然地引導孩子使之最終回歸社會。這就是答案。
「愛和自然」提倡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拒絕用統一「標尺」評判和衡量孩子,從而忽視孩子的個性化差異。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生活化自然情境中去感受和學習,在生活中實踐,最終實現生活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