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腸道內存在大量細菌、病毒和攝取的食物,即是外來的抗原。腸黏膜通過免疫性機制構成「黏膜屏障」,阻止抗原進入體內或控制機體對侵入抗原的免疫反應。
如果這些黏膜屏障作用減弱或喪失,抗原便進入人的體內,激發人體產生主要為lgE型的抗體,人體的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表面有高親和力受體,能結合lgE抗體,一旦暴露於相應抗原後,便引起不同類型的胃腸疾患,臨床上統稱為過敏性腹瀉。
食物過敏症主要是乳蛋白和大豆蛋白過敏,牛奶中至少含有20種抗原性蛋白,健康兒童約0.3%-0.7%對牛奶過敏,而有過敏體質的兒童約30%對牛奶過敏。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瀉,大便可呈爛便,也可為暴發性水樣瀉,常帶粘液和血。可早在2個月齡時出現症狀,6個月至14歲患者可出現較嚴重全身症狀,如溼疹、哮喘、過敏性鼻炎、貧血、發育營養障礙。血清中有抗牛奶沉澱性抗體,從飲食中剔除牛奶後症狀立即緩解。大豆蛋白過敏的人常有水樣瀉和便血,診斷在於發現大便中有抗大豆蛋白的抗體,停食大豆後症狀可迅速緩解。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新近發現人體腸內有種C型產氣莢膜桿菌分泌的B毒素的一種過敏反應,病變主要在空、迴腸處,腸壁出血、壞死和潰瘍。起病急驟、腹痛開始後即有腹瀉,日2-10次不等,糞便初為糊狀,後漸為黃水狀,不久即為血性,無裡急後重。嚴重者發熱和中毒性休克及腸麻痺。治療:早期應完全禁食,除了全身支持、防治感染、抗休克外,可應用胰蛋白酶製劑口服,可分解B毒素,也可採用色苷酸二鈉穩定肥大細胞,抑制過敏反應。
乳糜瀉本病是對進食小麥、大麥中的麥膠(俗稱麵筋)的一種反應,病理變化在於小腸黏膜絨毛萎縮、變形,實質上是種營養物質吸收不良症候群,臨床上80%-97%的病人有腹瀉,表現為脂肪瀉,糞便色淡、量多、油脂狀,浮於水面,每日大便數次至10餘次。也可有非特異性腹痛、腹脹。從飲食中排除麥膠後症狀可迅速緩解。本病是環境、遺傳和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遺傳傾向。確定診斷後,針對病因進行綜合替補療法,避免食用含麥膠飲食,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失調。
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以胃壁或腸壁嗜酸細胞浸潤為特徵的慢性疾病,80%有胃腸道症狀。臨床上表現為腹瀉、腹痛、貧血、丟失蛋白等腸道病變和吸收不良症候群,嚴重者出現梗阻和腹水,病人常有過敏的個人史和家族史,某些病人攝食某些食物後,血清lgE水平升高,提示本病的過敏體質。首選治療是避免引起胃腸過敏的食物,間歇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對本病有良好效果,無效者可用免疫製劑巰唑嘌呤,也可與強的松聯合應用,局限型可手術治療。本病是一種自限性變態反應性疾病,雖可反覆發作,但愈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