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鯪早期生長與土池培育技術探討

2020-12-19 水產養殖網

麥鯪早期生長與土池培育技術探討

2015-02-15 15: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        瀏覽量: 9588 次 我要評論

  ■清遠市清新區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nbsp張進&nbsp劉燦洪
   金錢飼料(東莞)有限公司&nbsp劉嘉琦/文圖

  麥鯪,學名麥瑞加拉鯪,原產於印度,1982年由珠江水產研究所印度引進至我國,1985年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並在兩廣地區推廣養殖。與土鯪相比,其具有生長速度快,耐肥水性好,群體產量高的特點,現已成為我國南方主要池塘養殖魚類之一。廣東地區麥鯪主要是混養為主,採取傳統的肥水養殖方式養殖,且主要作為鱖魚等肉食性魚類的餌料魚而被消耗。因其適應性非常強特點,一直被忽視,很少有學者對其早期生長和養殖模式進行研究。隨著近年來鱖魚等名貴品種熱銷,麥鯪仔作為它們的餌料魚,需求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了「熱門」養殖品種。

  清新區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作為粵北地區最大的鯪魚「魚花」生產基地,在麥鯪生產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本文將從麥鯪早期生長規律以及土池規模化培育技術進行了試驗總結,為麥鯪的養殖技術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

  一、試驗方法

  1.試驗材料與方法&nbsp
  選擇3個~4個條件相近的池塘開麥鯪花,按照相同的管理方式(見下文)進行養殖。麥鯪花放養密度150萬尾/畝~400萬尾/畝。魚花下塘25天左右,分別測量各個池塘麥鯪的生長情況。另外選擇一個池塘麥鯪作為早期生長研究,在養殖期間每個月隨機抽取若干尾麥鯪測量全長和體重。採用數顯卡尺測量全長,精確到0.1毫米;電子稱測量體重,精確到0.1克。

  2.池塘準備
  (1)池塘選擇&nbsp
  池塘以壤土土質最好,大小5畝~15畝。水源要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每個池塘配一臺水車式增氧機或葉輪式增氧機。
  (2)休耕期池塘處理
  一般魚塘養殖2年~3年後,會積累淤泥。淤泥過多,容易造成底部缺氧,滋生疾病,影響魚類生長。因此,在池塘休耕期要進行土壤修復處理。具體操作可按如下操作:(1)幹塘、排水:在冬季,排乾塘水,在池塘四周和中央開挖排水溝,四周深,中間淺,充分去除底部水分,促進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2)曬塘:待池塘水排乾後,暴曬30天左右至池塘龜裂。如果天氣不許情況下,可人工輔助翻土。(3)鹼化:對老塘及池塘底泥偏酸(pH<6.5)的池塘,要用生石灰進行鹼化處理。(4)翻耕:採用農用機械或者人工對塘泥進行翻耕,使生石灰和土壤混合均勻,增加土壤透氣性,進一步分解有機質。(5)耙平:池塘進水前,採用農用機械或者人工將土壤耙平壓實。
  (3)開花前的準備
  放養麥鯪水花前對池塘進行清塘消毒,殺死病原生物。採用茶粕清塘消毒,茶粕具有毒性消失快,無殘留,且自身就是很好的蛋白飼料的特點。7天左右藥效完全消失。具體操作:每畝0.5米水深水體使用茶粕26斤,先用水浸泡1小時~2小時,全塘潑灑。

  3.肥水下塘
  麥鯪早期階段食性以浮遊動植物為主,施肥可促進天然餌料生物增長,是提高魚下塘成活率和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清塘消毒第3天開始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採取少施、勤施策略。首次施用發酵雞糞肥或者豬糞等有機肥300斤/畝~400斤/畝,以後隔天施用有機肥,每畝10斤~20斤,肥料均勻分散在池塘四周。清塘消毒7天~10天,水體透明度為15釐米~25釐米,此時輪蟲正值高峰期,即可魚花下塘。

  4.分期注水&nbsp
  具體操作是:在麥鯪花下塘時分多次注水,開始保持水深1米,以後隔2天~3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20釐米左右,最終水深維持在1.6米左右。加水時要特別注意在進水口用細網布過濾,謹防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進入養殖池塘。

  5.飼養管理
  (1)投苗7天~10天。該階段魚花主要以水中浮遊動植物為食,發現餌料不足可在池塘周圍投餵經乳酸菌發酵的花生麩和玉糠等飼料。在麥鯪花下塘前3天不宜開增氧機,以衝水為主。
  (2)投苗10天~30天。隨著麥鯪生長,池塘中適口浮遊生物逐漸減少,已無法滿足麥鯪生長需要,這時需要在施用有機肥的同時適當補充鯪魚專用粉料,例如金錢飼料(東莞)有限公司專門生產的鯪魚「900號」開口料。根據魚仔吃食狀況,每天逐漸增加投飼量和投飼時間,馴化魚仔攝食飼料。並按照「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做適當調整。
  (3)投苗30天後「秋片」階段。採取施有機肥加投餵飼料結合辦法。飼料選擇金錢飼料(東莞)有限公司生產的鯪魚「971A&nbsp號」魚種料。遵循「四定」投餌原則。在炎熱的夏季適當增加投飼量和投餵次數,水溫下降則減少投喂。

  6.日常管理
  (1)&nbsp增氧機使用。增氧機使用按照「三開、兩不開」進行。三開指晴天中午開增氧機、陰天次日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兩不開」指傍晚不要開增氧機、陰雨天中午不要開增氧機。其次還要根據氣溫、風以及養殖密度適當增加或減少開機時間,保證魚仔不浮頭。
  (2)水質管理。每3天採用水質檢測試劑盒檢查池塘水質,包括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以及pH,如果超標則及時加注新水或其他處理;採用黑白盤測量透明度,保持水體透明度在15釐米~25釐米。
  (3)及時分塘標粗。麥鯪生長至2.5釐米左右開始分塘、拉疏。以後每隔7天~10天,根據存塘量起捕一定數額的魚仔,保證剩下麥鯪仔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4)每天早中晚巡視池塘,觀察魚生長,攝食情況。發現蛙卵及時撈出。一天之中黎明溶解氧最低,觀察魚浮頭情況,及時採取措施。每周選取起捕的部分魚仔進行鏡檢,檢查寄生蟲情況。

  二、試驗結果

  1.放養密度與生長。在養殖25天左右,分別對草塘基地4個麥鯪池塘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在放養密度分別為150、250、310、400萬尾/畝情況下,4個魚塘麥鯪日均增重和日均體長增長相差不大,平均值分別為0.013克/天和0.14釐米/天。結果表明,麥鯪的該時期的生長不隨放養密度的改變而變化。

  2.全長和體重。2014年6月到11月調查了麥鯪體重和全長增長。表2所示該階段麥鯪體重和全長增長關係圖,體重(Y)和全長(X)關係是可以表示為Y=0.0093×3.0009(R2=0.9939)。N表示總測量尾數。魚類全長—體重(Y=a×b)關係是魚類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般b值反應了魚的生長類型,通常b為2.5~4.0,表明該種類魚為等速生長,否則為異速生長。結果表明麥鯪早期階段的生長是等速生長,且利用該公式可以通過全長來計算體重,對生產具有指導作用。

  三、小結與討論

  1.魚花下塘採取分期注水,可以有效節約餌料和肥料、掌握控制水質的主動權,促進魚苗生長;另外魚花天然環境下具有溯水習性,喜歡流水,分期注水可以活化水體,提高開花成活率。

  2.廣東地區麥鯪養殖方式主要以傳統肥水養殖為主,一般在鯪魚塘塘基養殖畜禽,其糞肥直接排入池塘肥水養魚,這種養殖模式下餌料的不足和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是限制鯪魚產量的主要原因。隨著鯪魚作為鱖魚餌料魚逐漸變得重要,鯪魚的產量和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試驗採用了施用有機肥加適當補充鯪魚專用料的方式進行養殖,並加強管理可以有效增加鯪魚產量。

  3.本試驗結果可知在麥鯪開花30天內,魚花的生長並沒有隨著密度上升而改變,可能是魚花太小,足以容納這些魚花。普通農戶鯪魚開花數量在100萬尾/畝~200萬尾/畝,而本試驗說明魚花開花數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並不是密度越高越好,隨著魚苗的生長,水體空間越來越小,可以攝食的天然餌料也很快被消耗殆盡,不僅需要及時補充飼料,而且及時分疏非常重要。適當提高密度、補飼和分疏是提高鯪魚產量的重要手段。

  4.本試驗首次報導了麥鯪早期階段生長,揭示麥鯪生長為等速生長。同時開展了麥鯪土池單養養殖模式的探索,以期為廣大養殖者提供參考。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豔豔說養殖,桂魚的養殖技巧和管理技術
    通過培育足夠的餌料魚養殖桂花魚,因此池塘必須要大於桂花魚塘面積的3-4倍。1.早期的餌料魚:在魚苗庫存的池塘中預先儲存100-200萬左右的魚苗,如鰱、鱅、土鯪、麥鯪、泰鯪、鯽魚等,它們是桂花魚的早期餌料魚。飼餵花生糠和麥皮等粗飼料,在進行培養10-20天,當魚餌長到1-3釐米時,用一些殺蟲消毒液進行殺毒,然後就可以放入1-4cm的桂花魚進行培育。
  • 土池健康養殖投苗前做好這幾點準備,您就成功一半了
    因為這種土池的養殖模式所需要的生產成本相對較小,養殖管理技術相對簡單,又能取得一定的養殖效益,因此在適合的區域較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進行對蝦養殖生產的養殖戶多採用此種模式。但是由於該養殖模式的池塘配套設施相對簡單,受制於氣候環境影響也較大,養殖管理技術措施還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對病害的防控存在一定的困難。
  • 菲律賓蛤仔苗種培育和高效養殖技術通過鑑定(圖)
    「菲律賓蛤仔健康苗種培育和高效健康養殖技術」鑑定會在遼寧莊河召開    12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持、大連海日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菲律賓蛤仔健康苗種培育與高效養殖技術一致認為:該項課題研究成果較為系統完整,總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其中部分關鍵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其一,課題組在菲律賓蛤仔健康苗種培育與高效養殖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成果。    將現代化的農業溫室大棚技術,經過技術改造後應用到灘涂貝類苗種的規模培育,解決了菲律賓蛤仔越冬中間育成成活率低的問題。
  • 河北省培育的超強筋小麥「師欒02-1」成「國麥」代表
    第五屆中國優質麥產業發展論壇在隆堯舉行河北省培育的超強筋小麥「師欒02-1」成「國麥」代表面藝大師用超強筋小麥「師欒02-1」麵粉和面拉出的麵條細如蛛絲。河北日報記者王永晨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永晨)6月6日,在河北隆堯縣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優質麥產業發展論壇的體驗環節,面藝大師的表演讓與會人員大開眼界:一團拳頭大的麵團,經過反覆拉伸變得細如蛛絲、點火即著;另一團麵團被吹成了直徑20多釐米的「氣球」,今麥郎集團董事長範現國當場用毛筆在球體表面寫下「優質麥」3個大字。
  • 菲律賓蛤仔育苗與越冬技術獲突破
    該項目的檢索查新報告表明,國內尚未見有進行菲律賓蛤仔大規模人工育苗並取得室外中間培育和越冬成功的研究文獻報導。    鑑定委員會的鑑定意見和結論表明:該項目成功解決了菲律賓蛤仔大規模人工育苗、室內外中間培育和越冬技術等關鍵技術,併集成建立了一套先進、實用的菲律賓蛤仔苗種培育及越冬技術工藝流程,該項目工藝先進、實用性、可生產性強,成果國內領先。
  • 想要養殖淡水石斑魚,但是缺乏技術的!先簡單了解一下
    所以慢慢的人們開始大規模的養殖石斑魚,如今石斑魚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下石斑魚的養殖方法吧。第一步就是我們都很關注的,那就是繁殖,一般情況下石斑魚在一年之後就可以產卵,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池塘底部的泥挖出來,然後把魚卵放到巢中。
  • 水產養殖知識,泥鰍的培育方法,怎樣養泥鰍
    小編認為:泥鰍苗種的培育,是泥鰍育種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泥鰍苗小而嬌嫩,取食能力弱,餌料範圍窄,對外界壞境改變的適應和抵禦敵人入侵的能力差,但其代謝水平很高,生長速度快。因此,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為了提高泥鰍幼苗的成活率,培育規格優良的泥鰍種,需要精細管理,集中培育,為泥鰍育種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解培育泥鰍的方法,具體操作請看以下步驟:(一)夏花培育:泥鰍夏花培育是泥鰍種生產的第一步。
  • 歐姆龍深耕校企合作 培育製造業高質量技術人才
    歐姆龍深耕校企合作 培育製造業高質量技術人才歐姆龍與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製造業一線技術人才的項目上合作已長達11年之久。今年6月,因疫情防控歐姆龍班雖未舉行盛大的畢業儀式,歐姆龍(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堅女士等高層代表依舊如期來到陝西工院,與學院黨委書記惠朝陽為首的校領導及各位老師展開了深入交流,就今後在多領域深化校企合作進行了探討。
  • 青蛙人工養殖技術,養殖設施的準備,滿滿的細節!
    較理想的養殖基地應選在山區,以海拔300~900m左右的闊葉林邊的山溪為好,選擇其中有小瀑布,溪彎多,石塊多的溪段,地形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冬季也有水可引,洪水期不會被水淹,無山崩和土塊塌落,無環境汙染,自然條件優美;(2)養殖池要有較多的大石塊,石洞,石縫等,因棘胸蛙膽小怕驚,故不宜選擇靠近公路或人經常活動的地方,免受人為幹擾;(3)小溪需常年有充足的流動水源,最好是選擇有山泉的地方,泉水冬暖夏涼,有利於其生長發育
  • 青蛙養殖技術大全青蛙應該怎樣養殖?
    今天來為大家介紹青蛙的養殖,那麼青蛙養殖技術大全有哪些,青蛙應該怎樣養殖?青蛙養殖技術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出墊活動。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圖片由知美術館提供2019年9月27日下午,知美術館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生長」展示來自五個國家共八位藝術家/藝術家組合的作品,在技術幻想的濾鏡下進一步剖析生命與生長之怪誕且躁動的界域以及活體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預示了一個既令人著迷又使人不安的未來。
  •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朱凜等長吻鮠隸屬於鯰形目, 科, 屬,是我國名貴特種淡水魚類,被人們俗稱為江團、肥頭魚、 魚。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朝鮮半島均有分布,長江南京到宜賓段是其主要活動區域。
  • 興凱湖大白魚苗種培育技術
    興凱湖大白魚苗種培育技術出處:江寧區水產技術推廣站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6-23 09:33:00 作者:朱玉平、鄧輝&nbsp興凱湖大白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易馴化養殖、回捕率高。
  • 且末培育綠洲有機產業壯大紅棗經濟
    眼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正值紅棗採收季,且末縣阿熱勒鎮阿熱勒村棗農圖爾蓀·麥麥提不禁喜上眉梢。  且末縣位於塔裡木盆地東南緣,三面環沙,南靠崑崙山,地處獨立綠洲帶,因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種植紅棗的傳統,紅棗種植戶佔且末縣農戶的95%。「從學習如何嫁接紅棗樹,到能親手培育紅棗苗,在技術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已經總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曾祥浩說。
  • 北美櫟樹苗木播種培育技術
    北美櫟樹苗木播種培育技術孔 芬等櫟樹又稱橡樹、柞樹,是殼鬥科( Fagaceae )櫟屬( QuercusL )樹種的統稱。櫟樹適應性強、材質優良、觀賞價值高,是溫帶至亞熱帶闊葉森林的重要樹種,具有重要的用材、觀賞和生態防護價值 。
  • 兒童生長發育早期科學幹預
    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春期性發育、身高和心理等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梅州市人民醫院兒內科副主任醫師溫志園表示,兒童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應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及時診斷和幹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讓孩子們茁壯成長。如何判斷孩子發育是否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