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與地球模擬系統的美妙融合

2020-12-11 IT大嘴巴

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甭多了50公裡寬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著,把印度洋的暖風引到我們這裡來,試想一下,那我們美麗的青藏高原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電影《不見不散》

作為賀歲片的代表作,這部電影已經深入人心,許多人對葛優的這段臺詞也是耳熟能詳。但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這段話並非是葛大爺或者編劇的臨時創作,而是有著確切的出處。早在2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構想,這個人叫做牟其中。圍繞在他身邊的是是非非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我們只是好奇「炸開喜馬拉雅山」這件事,真的靠譜嗎?

「我們當然不能真的去炸山,但是我們可以採用數值模擬的手段,製造一個虛擬的地球。任何有趣的想法、大膽的想法、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藉助數值模擬去實現」,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黃小猛博士如是說。

黃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模式、並行計算和大數據,即通過計算機進行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的相關研究,簡稱為地學研究。「地學是一個非常古老、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傳統地學當中,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等,還包含地幔、地核等等,構成有機的整體」。

但是由於地學研究的特殊性,不可能向生物、化學實驗那樣進行人工操作,一方面是物理條件不具備,另一方面則是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不可估量,所以更多時候地學研究都是基於高性能計算進行模擬,也就是與計算機科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雖然聽起來地學研究相當高大上,甚至讓人覺得有些高不可攀,但其實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我們每天都在看的天氣預報就是基於地學研究而實現的。我們經常聽到全球氣候變暖這樣的說法,而地學研究其實早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仿真,從而用科學手段和計算數據指導我們的生產與生活。這一切,都得益於地學研究與計算機應用的突破。

「在地學研究中,高性能計算機主要應用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海量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其次是將這些數據應用到地球數值模擬的模型當中,最後則是在計算的精度上進行提升,從原本的10公裡精確到1公裡甚至更小的範圍」,黃教授介紹說。

乍聽起來,這些應用並沒有什麼新奇,但是在實際科研中每一項進步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在最初的海量數據分析中所需要處理的數據量非常巨大,其中包括了觀測數據、模型輸出數據、實測觀測臺站的數據等等。按照2011年《Science》雜誌相關文章的介紹,到2030年需要進行的模擬數據總量將要超過300個PB,這也勢必要求用於處理的高性能計算機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海量的存儲空間。

同樣,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如何將其應用在系統模型當中,如何藉助於公式進行海量數據的計算,也對計算機的性能產生了進一步的挑戰。我們知道,傳統地學應用的公式都是得益於科學推演,而在海量數據的應用規模下,進行這樣的推演將耗費巨大的時間。如果能夠將計算機的性能提升10%哪怕是1%,都會節省大量的科研時間。

而精度的細化更使得地學研究面臨巨大的挑戰。許多人都聽過《國王與麥子》的故事,棋盤上每個方格所需要的麥穗會呈指數級增長,同樣當我們將計算範圍從10公裡精確到1公裡,所需要的計算量則對應提升了成百上千倍,這也對高性能計算機的性能產生了進一步的需求。「據我所知,我國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有大約一半的算力都在進行地學應用模擬」,黃教授補充說。

但是這依然遠遠不夠。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地學研究對於高性能計算機和高性能計算能力有著近乎無限的需求,同樣計算機的發展程度也影響了地學研究的發展狀況。那麼,難道我們就需要默默等待計算機的發展,在這個「後摩爾定律」時代等待硬體性能的小幅度提升嗎?是否有一種技術快速吻合地學發展的需求呢?

答案就是四個字——人工智慧。其實如今,人工智慧計算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出行、購物等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同樣在科研領域,AI也在幫助像黃教授這樣的專家們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並且為地學研究提供了另一種實現的可能。

「AI有強大的能力,就是從大數據當中找規律,增強我們對地學的某些現象的預測能力。比如我們對於高溫熱浪、冰川冰雪的融化等自然災害一直採用的是傳統的數理方程或者是統計方法進行預測,但是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之後,我們還可以通過AI進行數據分析、推理和預測,充分發揮AI非線性擬合的能力」。黃小猛教授介紹道。

浪潮人工智慧與高性能產品部應用開發負責人劉羽對於AI與HPC的融合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其實不僅僅是地學研究,包括整個HPC應用都與AI有著密切的關係:「傳統的HPC是用我們已知的物理方程進行大量的演化,計算量非常大,但是也因為模擬時間很長,會積累一些誤差,某些混沌現象也可能會放大;但是在藉助於AI之後,因為AI是基於數據提煉的方法,就好比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就可以把傳統計算過程中的明顯錯誤進行修正,預測的精度和整體的時間緯度預測可以更長」。

除了能夠彌補傳統計算誤差的問題之外,在計算資源的需求方面,AI也要小得多。所以對於類似於APEC或者奧運會之類的重大需求,就可以通過AI進行場館周邊半小時或者一小時為頻次、甚至幾分鐘之內的氣象預報模擬計算,保障重大活動的進行。這也是HPC與AI互補的重要體現之一,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至少在天氣預報領域,AI可以為傳統HPC提供有效的輔助作用。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星球,人類觀測有衛星開始的數據也不過就三十幾年,這樣的數據跟我們想研究的地球億萬年年齡相比較,還是非常稀疏的。所以我們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AI還是以輔助的姿態與傳統模型結合,甚至可以將模型輸出的數據用來訓練AI,進一步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 黃教授表示。

當然,相對於傳統HPC應用來說,AI應用還比較「年輕」,無論是藉助於深度神經網絡還是其他技術,都需要全新的知識體系來掌握,自然也需要相關人才的培養。在這一點上,浪潮與清華大學一直以來都有密切的合作,兩者甚至設立了計算地球科學的人才基金,獎勵40歲以下從事計算地球科學的青年人才。

「我們希望讓更多專注於相關研究的青年科學家們共同推動獎項建設,也推動計算地球科學方向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學生和青年人,能夠參與我們這個方向的建設」,黃小猛教授感慨道。

相關焦點

  • 百餘專家號召啟動「地球系統模擬裝置」建設
    本世紀末地球是否真的會升溫2℃?全球科技界眾說紛紜。有中國科學家強調其證據不足。但無論如何,這個國外的研究結論是根據其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得出的。「要拿得出更站得住腳的科學依據並做出更可信的未來預測,除觀測研究外,還需要大大強化我們的分析和預測手段,這就離不開大規模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所長王會軍說。
  • 地球系統模式開發100年:迭代認知地球圈層
    本文回顧了地球系統模式100年來的發展歷史,從它的發展脈絡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在不斷推進能夠反映地球各圈層之間相互作用的數值模式,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在模式發展的過程中一步步深化。今天最先進的模式,不僅能夠模擬大氣,還可以加入越來越多的耦合過程,讓模式可以模擬海洋、水文、冰雪、陸面等圈層;同時針對大氣層,在環流、天氣之外,模擬影響空氣品質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 知識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驅動下,隨著地球科學的傳統分支學科不斷交叉融合與現代信息技術、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應運而生。地球系統科學萌芽於全球氣候系統研究。針對全球氣候異常研究,1980年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首次提出了氣候系統的概念,初步勾畫了地球系統的輪廓。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來源:光明網 2017-01-04 鄧暉作為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該校近日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這標誌著清華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目前,清華大學地學系每年招收生態學、大氣科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各20餘名。首任系主任由知名地理學者宮鵬擔任。
  • 地下水數值模擬Visual modflow Flex應用實踐技術應用在線直播培訓班
    地下水數值模擬Visual modflow Flex應用實踐技術應用在線直播培訓班
  • 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
    原標題: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本報訊(記者 雷嘉)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昨天宣布成立。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遷出清華的地學學科經過7年復建,如今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各一個。清華大學於1928年成立地理學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地學系、氣象學系遷至北大,地質學系遷出組建北京地質學院。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圖1(右)雖然不完全地概括系統科學的特徵及其應用實例,卻清晰展現了系統科學與理想科學的區別。按我的理解,系統科學首先以還原論手法對系統進行細分,認為它由一系列簡單(理想)系統組成,它們的疊加就構成了一個簡單巨系統。這有點像數學中的微分與積分。但這不是系統科學的全部,因為系統的行為軌跡也可以經常呈非線性變化。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百年地學的新生機
    2009年初,懷著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夙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地學是一個學科群,包括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生態學等6個一級學科。新時期,應往何處發展?
  • 地學系地球系統模式研發再上新臺階
    近日,國際模式發展主流期刊《地球系統模擬進展》(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發表了介紹該模式的論文「聯合地球系統模式:介紹和評估」(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 南京大學深時地球演化模擬高性能計算系統中標公告
    一、項目編號:JITC-2011AH3300(招標文件編號:JITC-2011AH3300)  二、項目名稱:深時地球演化模擬高性能計算系統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南京優之傑科技資訊有限公司  供應商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區高新開發區15號樓513房  中標(成交)金額:169.4900000
  • 走向地球系統科學
    地史學將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橫跨時空,古今過程的結合,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超級計算機的出現,極快的運算速度和龐大的存儲容量,使得人們對於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地球系統的模擬有了可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推進著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包括人類)組成的有機整體。地史學將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橫跨時空,古今過程的結合,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超級計算機的出現,極快的運算速度和龐大的存儲容量,使得人們對於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地球系統的模擬有了可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推進著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 接近真實體驗 模擬保齡球系統應用解析
    1模擬保齡球系統應用解析  [中關村在線投影機頻道原創]模擬保齡球設備的娛樂體驗非常接近實際的保齡球,是其它保齡球遊戲機所不能比擬的。模擬保齡球系統  模擬保齡球設備是可移動式設備,對安裝場地沒有特殊要求。它佔地小、使用壽命長、故障率極低,能耗小。
  • 獨樹一格的模擬遊戲《水熊蟲的星球地球最強個體傳說》公開
    獨樹一格的模擬遊戲《水熊蟲的星球地球最強個體傳說》公開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三隻魚時間:2019-06-05 分享到: 在今年京都的「BitSummit 7 Spirits」獨立遊戲展當中,有一款獨樹一格的模擬遊戲新作《水熊蟲的星球地球最強個體傳說》,由Ars Edutainment、灰原とう所開發的本作,是以水熊蟲(緩步動物門)為主題
  • 面向全球正式發布:最高解析度、500年超長「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模擬數據
    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調節器,控制地球系統的水循環,直接關係到地球的宜居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
  • Drive.ai 王弢:自動駕駛的賽道上,如何與時間賽跑 | 2018 全球智能...
    自動駕駛正處在興起之初的階段,所以Drive.ai在確定技術路線時就強調,投入自動駕駛軟體智能系統以及包含的子系統,包括模擬仿真、地圖定位、感知認知、決策規劃、線控執行等。此外,Drive.ai的技術路線還有自動駕駛Robo Taxi出行服務,包括車隊管理、遠程監控和遠程監控打車等。該部分雖不在車輛本身運營,但會在公司雲端和後臺執行。
  • 地球系統科學:演變、方法、新理論和未來挑戰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地球系統科學(ESS)經歷了1970年代前的萌芽階段、1980年代的學科建立、21世紀初的走向全球和2015年後的當代發展四個階段;形成了觀測與實驗、地球系統模擬和鑑於ESS跨學科和國際性的特點,198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設立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解決國際合作和學科融合問題。階段三:走向全球(1990年代-21世紀初)除了資源迅速消耗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全球變化的人類驅動因素以及生態系統變化並未引起關注。
  • 小行星撞地球會發生什麼?新型AI模擬器可模擬複雜物理現象
    小行星撞地球會發生什麼?但是製作能準確模擬自然現象的軟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對專業知識也有很高要求。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模擬複雜物理現象的人工智慧模型。近日,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在國際機器學習大會(ICML)上推出了一款基於圖形網絡的模擬器(GNS),它可以真實地還原成千上萬個不同材質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在一個盒子中扔入一捧沙或倒入一杯水,模擬形成的動畫可以持續數千幀。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正是定量描述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性狀及其相互作用的數學物理模型。它基於地球系統中的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建立起來的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方法進行數值求解,以實現對地球系統各種複雜行為的模擬與預測。
  • 不一樣的智能家居系統!家人享智慧生活,孩子零基礎學編程玩AI
    將居家生活智能化和兒童AI編程教育高度融合的芯恆安智能家居5.0「ai玩空間」版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該系統由智慧家庭系統和「ai玩空間」系統組成,兩大系統由獨立的網關控制,日常使用時互不幹擾。智慧家庭系統由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暖通、影音娛樂等智能系統組成。當然,用戶也可按照家人的習慣定製智能方案,以此創造出健康、安全、舒適、便捷、個性化和充滿關愛的家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