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而如今還有王室的僅剩26個,馬來西亞就是其中之一。在大馬這麼多年,怎麼能不了解一下馬來西亞有趣的王室呢?馬來西亞1963年宣布正式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也就是在馬來西亞首相之上還有一個最高元首當地也有尊稱為「陛下」或者「端姑」的說法。
馬來西亞有13個州,其中9個世襲州,4個民主州,最高元首就在9個世襲州的統治者中選舉產生,你管5年我管5年,江山輪流做,很是獨特。還有人說它曾屬於中國,這到底是真是假?
我們先從這兩張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就任儀式的圖片說起。
現任元首阿卜杜拉
小夥伴們一定會注意到,在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任職儀式上,都有一把小黃傘撐在頭頂上,這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小編扒了一下馬來西亞的歷史,發現,這把小黃傘竟然與中國有關。當然,很久之前我也聽人說起過馬來西亞曾經屬於中國,但我當時我只當是玩笑。其實這句玩笑背後還是有很多歷史依據的。
歷史上,馬來西亞的國土一直很分散,曾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其中拜裡米蘇拉蘇丹於1402年建立了馬六甲王朝,未正式稱為國家,也沒有嚴格的國家制度,並且經常受到古時泰國也稱暹羅的侵擾。
經過幾次抵禦失敗後,馬六甲王朝不得不認慫,答應每年向暹羅進貢黃金,還得自稱藩屬。(其實和中國古代時的邊疆小國很像,雖自封為國,實則依附於大國,每年都要進貢才能保平安)。
拜裡米蘇拉經過這一系列的挫折後讓他感覺未來無望,但一個中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馬六甲王朝自此開始轉運了。
公元1403年,朱棣(明成祖)登基,皇位是挖侄子的牆角得來的,所以侄子不死,朱棣總會感覺不踏實。
他的侄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從皇宮中逃出去後的下落成了一樁懸案。朱棣派大批人馬搜尋建文帝,有人說他當時派出的南洋巡視艦隊真正目的其實就是尋找建文帝。(這個故事前一段小編剛看過的電視劇「大名風華」裡也是有大致講過的,哈哈哈,朱家的大明朝皇位繼承雖然血腥但還是挺有趣的,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去挖掘一下背後的故事)。
歷史記載由於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業就已經十分發達了,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外交意識又十分前衛,所以其實艦隊下南洋的目的也許很單純(當然這只是小編揣測)。
艦隊負責人名叫尹慶,出現在馬六甲王朝的中國人就是他。(伊慶南洋巡視其實時早於大家所知道的鄭和下西洋的)。尹慶當時就察覺馬六甲地理位置極佳,發展海上商業貿易很是便利,日後可以成為大明的海上友邦。
尹慶帶人拿著禮物去見了正處於挫敗期的拜裡米蘇拉,他得到尹慶的大禮受寵若驚。,拜裡米蘇拉崇拜著大國風範,自然也把使臣當作貴客,在熟絡之後向尹慶控訴暹羅的侵擾,表示不願再向霸道的暹羅妥協,請求大明朝的庇佑。
歷史記載,在永樂元年,拜裡米蘇拉隨尹慶到大明拜見明成祖。「願同中國列郡,歲效職貢」(明史有詳細記載過此語)多麼誠懇。後來朱棣便冊封其為王,並告訴暹羅等國不要再欺負滿剌加國了,他們這才算是真正立國,從此滿剌加國正式向大明朝進貢。
朱棣十分高興,賞賜很多貴重物品,其中就包括這種特殊的黃傘,而黃傘就是從那時起成為馬來西亞的王室的標誌之一(這種傘類似於中國古代帝王或其親眷出行儀仗中的傘)。
由此可見,這把傘對馬來西亞的意義可是不一般的。
此後馬六甲蘇丹再次派使者進京,強調願列入中國列郡,歲效職遣,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明成祖從之,親自撰寫「馬六甲鎮國山碑」,置於馬六甲西面山上,可惜這塊珍貴碑文迄今未出土。《明史》中對這碑文內容有完整的記載,其原文如下:
西南巨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
洗日浴月光景融,兩岸露石花木儂。
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此民俗雍。
王好善意思朝宗,願比內部依華風。
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褐襲禮虔恭。
大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
山居海伯翕扈從,皇考陡降在彼穹。
後天監視之彌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此後,鄭和出海到馬六甲多次,也意識到此地的重要性,還在這裡建立了貨倉、貿易中轉站。但是無論是朱棣還是鄭和,都沒有將其納入明朝版圖的想法。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如果當初同意了,那今天中國人都將受益。
這裡面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朱元璋留下了祖訓,「禁海令」,不讓後代對外擴張。「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朱棣派人多次出海其實已經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算是違背了祖訓,如果再對外擴張,那阻力就更不可擋了。
明朝後世之君也都遵循了「禁海令」這一原則,認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所以根本就沒有擴張之心。這也正是馬來西亞九個王室的起源。
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馬六甲王朝雖向大明朝進貢,但並未列入中國的大明朝版圖中,所以嚴格意義上也不能說它曾屬於中國。
大家知道,一個國家如果是君主立憲的話,國內總有一個王室,比如日本跟英國等眾多國家都是一樣的,唯獨大馬竟有九個王室,難道大馬也相信龍生九子?(哈哈哈,當然不是,我們往下看)
原因就要再提及上述歷史了。
在它求助中國的明朝後,鄭和下西洋曾為這裡帶來過短暫的繁榮景象,所以我們現在去馬六甲也可以看到許多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痕跡。但好景不長,明朝後代君主開始實行海禁,鄭和海圖被燒了。
隨後,葡萄牙人來到這片海域,進行大肆侵略佔領。國王就帶領著大家逃難,跑啊跑,這個本就脆弱的國家就分裂了。王室後代們建立了柔佛國跟霹靂國,分別在現在的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跟霹靂州。
葡萄牙人當時的侵略方式就是侵佔當地最強盛的港口宣誓主權。而正是因為葡萄牙的存在,這些分裂的小王國也一直也不敢團結起來,怕引起這些入侵者的重視,最後被團滅,只好都各佔一塊地盤,佔山為王。
隨後,荷蘭人、西班牙人都來了,大家都在東南亞這裡搶地方,這也導致當時的馬來西亞一直沒有產生一個強大到可以統一各州的本土勢力。
到了近代,英國人開始全世界搶地盤。一開始,英國先來到現在的新加坡,一來就發現這個地方實在太好了,位置很重要,而這已經是荷蘭人的地盤。
但英國此時已經在世界上樹立了霸主的地位,歐洲大陸上的拿破崙都被打趴下了。所以荷蘭人在1824年籤訂了一個英荷條約,很識相的把馬來半島的地盤讓給了英國。
一開始,英國佔領的只是檳城、馬六甲、新加坡這些地方,其它州還有蘇丹的(也就是各個小國王)存在,尤其是當時一些州還屬於泰國。這個時候,英國就開始跟這些州的蘇丹談:你們跟著我混,我保持你的地位,但你的事務要交給我來管理(其實就是像俘虜一樣的存在,當然待遇可能要優厚一些)。
這些蘇丹當時本就有一些屬於泰國管,有一些也是朝不保夕,所以都很聽話,轉頭投向大不列顛的懷抱。想讓英國成為他們的保護國。而泰國當時的處境也是岌岌可危,哪敢對英國吱聲。
1914年,英國基本完成統一殖民馬來半島。
二戰時期,日本也來分享過這塊寶地。二戰結束後,英國捲土重來,又當了老大。到了上世紀60年代,大家都要獨立,英國也準備放手。對於馬來半島四分五裂的現狀英國人就提出一個建議,我撤出後,你們也不要分成九個國家了,乾脆大家搬到一起。
當然,這也是這些小國的共識,因為不合併的話,就有很有可能被周邊的國家吞掉,尤其是當時忙於擴張的印度尼西亞可是早就對他們的領地虎視眈眈了。面對大家都有蘇丹的情況下,合併之後,誰當老大就變成了一個難題。
於是,大家商量後決定,採取最公平的輪流當最高統治者的方式。也就是他們還是國王,但每5年都會從王室中選舉出一個最高元首。可能本就歷經顛沛流離的大馬王室們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大家也都沒有異議。
就這樣九個王室聯合建立了馬來亞,後面又跟新加坡、沙巴,沙撈越一起建立了大馬來西亞 (當然,後來新加坡自己也獨立出了一個很強勢的小國家)。
在新成立的馬來西亞裡,有九個州是有蘇丹的。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大家五年開一次會議,從王室中選一個人出來當國家最高領袖。這樣的制度,至今為止都是沒有改變的。
現任最高元首名為阿卜杜拉·蘇丹艾哈邁德·沙阿,於2019年1月31日正式任職,他於7月30日也是他的60歲大壽之際正式登基。其實我們算一下年份,就會發現,他的就職有些特殊。
他的前任穆罕默德五世於2016年12月13日出任最高元首,僅在位兩年多,於2019年1月6日正式辭職。這也是馬來西亞自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後,60多來首次發生最高元首在任期內辭職的情況。
穆罕默德五世辭職的原因至今也沒有公布,當然說什麼的都有,最引發爭議的還是他的那位貌若天仙的俄羅斯新娘了(哈哈,下期我們仔細扒一扒這位有趣的前元首的八卦)。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任期為五年,其雖是馬來西亞最高領導者,伊斯蘭教領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這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的掌權者乃是總理領導下的內閣。
總體來說,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權力可分為兩個明確部分,一是依據首相、部長的建議行事;二是獨自行使酌情權,比如委任在下議院中得到最多支持的議員出任總理或否決總理要求解散下議院的請求等。所以說最高元首也不是想怎樣就怎樣的哦~
馬來西亞的特殊君主立憲制與中國的巧妙的聯繫,今天就先和大家叨到這裡啦,當然還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可以積極補充。
下期選題剛剛也和大家小小的透露了一下,或者你有什麼別的聽說到的馬來西亞趣聞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給我。大家一起來扒一扒叨一叨。文章看到這裡大家也都累了,注意休息一下眼睛哦~我們下期見!
作者| Sia
編輯| Marq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