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中醫科普大講壇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對強身健體提升抗病能力空前重視。秋冬之際是老少病弱比較難熬的時節,各種慢性病患者更是需要謹慎養護身體,避免疾病急性發作跑醫院。
免疫力到底是什麼?
免疫力是不是越強越好?
如何科學地提升免疫力讓身體少生病?
近日,由廣東省中醫藥局指導,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廣東省中醫院協辦的「嶺南中醫科普大講壇」第12期開講,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廣東省健康科普專家丁邦晗教授以武漢抗疫一線經歷為引,為大家詳解免疫力這件事,釐清認識誤區。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胡嘉鴻、宋莉萍
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免疫力有多重要?
鑑於全球疫情的發展,目前輸入性疫情的防控壓力巨大。「可以說,只要全球疫情一日未得到控制,我們就不會『真正安全』」。丁邦晗介紹,在戰疫的臨床實踐中,醫生們發現:任何年齡段的人均會感染病毒,不發病的人(無症狀感染者)佔比不明;「不發病」,不意味著永遠不發病,更不意味著沒有傳染性;孕婦和胎兒未見死亡報導,20歲以下人群罕見死亡案例;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死亡。
醫生還發現,新冠病毒會嚴重損害人體免疫力,臨床上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淋巴細胞的異常下降,而淋巴細胞的數值越低,意味著患者的免疫功能越差,病情也越重,預後也越不好;淋巴細胞下降接近於「0」時患者幾無生還可能。
從某種角度講,免疫功能低下者就是感染的高風險人群。所以說,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丁邦晗說,疫苗無疑是保護人類的重要手段,但人類自身免疫力在對抗病毒的過程中更為重要。
免疫力到底是什麼?免疫力越強越好嗎?
既然免疫力這麼重要,它到底是什麼?
人體健康防禦系統有三大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物理屏障,皮膚和黏膜;第二道防線是先天免疫,免疫細胞的直接識別與吞噬;第三道防線是獲得性免疫,比如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B細胞可以分泌抗體狙擊,T細胞釋放炸彈打擊。
「免疫」,從字面理解就是「免除疾病」,即抵抗多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保護機體不受感染。
免疫系統擁有可以識別、區分「自己」和「異己」的能力,「免疫」最終排除異己,保護自己維持生理健康的穩定。
免疫系統依賴三大功能實現對健康的保護:
「免疫監視」區分「敵我」;
「免疫應答」,由先天免疫對外來入侵的細菌、病毒,或者體內變異細胞實施的廣泛清除,以及獲得性免疫之後實施的精準打擊;
「免疫記憶」,在免疫過程中,一旦與某種異物攜帶的抗原發生反應後,如果再一次接觸同樣的抗原刺激,就可以快速啟動二次免疫,發揮更強的免疫應答。
先天免疫相當於人體的隱形盔甲,包括: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NK細胞、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其中,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NK細胞辛勤地在身體中巡邏,檢查每一個路過「人員」的信息,發現潛在的入侵者,和身體正常細胞的叛變者。樹突狀細胞負責將「異己」的特異性信息「抗原」傳遞。
免疫力越強越好嗎?免疫功能低下時,不能有效殺滅外來入侵的病毒、細菌等微生物,也不能有效地清除人體內變異的細胞(如腫瘤細胞);但如果免疫功能亢進,則會出現過敏或產生「抗自身抗體」,造成免疫性疾病。
所以說,「免疫力」並不是越強大越好,我們所說的「增強免疫力」,是要讓免疫力系統的功能能夠更長時間維持正常、順暢地運轉。
如何提升免疫力?睡好很重要,無須盲目牴觸安眠藥物
提升免疫力,無非是吃好睡好心情好運動好,也可以通過體質辨識適當藥補,以及一些居家保健的傳統養生療法,來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說起來不難,就是堅持起來不容易。
規律作息,保證睡眠是提升免疫的關鍵之一。對於「睡好」,專家有什麼建議呢?丁邦晗說,尤其建議大家睡好「子午覺」。也就是夜間11時準備睡覺,12時前要入睡;早晨6-7點起床;每日中午12時後午睡60分鐘左右,哪怕15分鐘也好。夜間與中午睡覺的時間相對固定,不建議無固定時間的「小睡」。
入睡困難怎麼辦?丁邦晗建議,不要等到有睡意才上床,可以嘗試比前一天入睡時間提前1小時上床;另外,下午或晚上避免進食有興奮性、影響入睡的食物、飲料和從事興奮的活動;如果牛奶、熱水沐足、頭部穴位刺激都試過了,床、枕頭、房間的燈光、窗簾也都精心調節過了,你還是不能好好入睡,那麼醫生的建議是,無須盲目抗拒安眠藥,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地服用藥物幫助睡眠。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