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很多做過媽媽的人,走到哪裡就喜歡把孩子掛在嘴邊,也許這就是現實吧。前幾天和幾位已經當媽的女性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起初大家聊事業、聊家庭、聊愛好、聊時尚,聊得不亦樂乎很有氣氛,但聊著聊著就自然地就聊到了孩子,或許這就是當媽的「心有所屬」的緣故吧。
在幾位媽媽中,其中有兩位媽媽孩子還比較小,她們的孩子在兩歲到三歲的樣子。一位媽媽說孩子小的時候比較聽話也比較可愛,但孩子大些了反而不聽話了。都兩三歲的孩子了,從以前的那麼可愛變得讓人有點厭惡了。
另一位媽媽說,那次帶孩子上街買東西,買完東西還帶孩子乘公交車回家。下車後孩子一步都不肯走路,哭鬧得厲害。其實公交車站離我們家就一小段距離,由於我手裡提著很多東西也不好抱他。誰知孩子還在地上打起滾來,我放下東西就站在那裡,也不發火,也不打罵,就那麼站在路邊不吭聲等他哭,等他鬧。
孩子大概哭了至少15分鐘,最後看沒指望,只好跟著我走回家。到了我放下手裡的東西後,我再表揚他能夠自己走路回來,並且抱抱他,告訴他媽媽手裡拿著東西很累的,沒有辦法抱他。我告訴孩子你慢慢長大了,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要做個小小男子漢,以後要幫媽媽哦。孩子很開心地點點頭,自己去玩去了。從那以後,我說的話基本上都比較有執行力,孩子也不再蠻攪胡纏的。
孩子以哭鬧要挾父母的情況有很多,簡直說都說不完。有時候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話,孩子還打人、咬人,有些性子急的媽媽感覺肺要氣炸一樣。
其實,爸媽們養育孩子一定要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的不同特性,根據孩子的不同特性找尋到科學有用的方法才是好的。
在《可怕的兩歲》這本書中,特別提到「養育孩子最難的一年就是孩子從兩歲到三歲的那年。成功熬過這一年,父母就開了個好頭,他們今後的生活就會順利得多。」但父母如何開個好頭呢?這本書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對於孩子,為什麼有「可怕的兩歲」這種說法呢?因為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的孩子都在享受著她能夠享受的所有特權,當父母嘗試著樹立威性時,孩子必然會以哭鬧、發脾氣等方式反擊哦。孩子希望永久擁有那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權利,但是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什麼該給孩子,什麼不該給孩子,父母一定要漸漸在孩子面前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生活中,父母受到孩子哭鬧要挾的例子有很多,但要事事滿足孩子的話,那就成了對孩子的驕縱了。如果不給孩子以滿足的話,孩子又哭鬧不已,這該怎麼辦呢?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的基本原則,對新手爸媽們有很好地學習和借鑑作業吧。也就是家長面對孩子哭鬧,要做到四不要,分享如下:
1、不要打他,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2、不要罵他,罵他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3、不要說教,孩子正鬧呢,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4、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呢,你就看著ta鬧,等ta情緒平復。
以上4點看起來簡單,但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是做不到的,或者是他們不知道該這樣做。我想,年輕的父母們好好讀讀,認真踐行,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家庭都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文海話育兒:已出版作品《走過花開的石林》;育兒達人,專注孕產、育兒話題,歡迎大家關注我,如有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