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巨頭高管:你看,中國遍地都是錢……

2020-12-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新華網】;

「華爾街部分實力最雄厚的金融機構正在加緊布局中國的基金管理業等金融服務業,以期獲利於中國走向開放的資本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一則報導,開篇即作如是評價。

支撐其觀點的,是如下事實: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上月獲批與中國一家國有銀行成立合資公司。

幾天後,與之競爭的資產管理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表示將把地區總部遷至上海。

花旗集團成為首家在華獲得基金託管牌照的美資銀行。

摩根大通計劃收購中國一家合資基金公司中當地合作夥伴全部股份的細節也已浮出水面。

與FT報導相呼應的,還有中國銀保監會官網在8月22日《答記者問》中公布的這些情況:

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共批准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華設立近100家各類機構,其中包括外資獨資或控股的保險公司和理財公司。

今年上半年有來自世界各地多家知名優質的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獲準批設。例如:

美國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與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新加坡淡馬錫旗下富登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合資籌建由外資控股的貝萊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這就是FT報導所說的第一條);

美國安達保險集團增持華泰保險集團股份至46.2%,成為其最大股東;中法合資、中澳合資和中英合資的3家外資保險公司也分別下設了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

來自韓國的大韓再保險在華設立了再保險分公司。

十來天后,銀保監會官網再次發布公告,批准日本上田八木短資株式會社,在北京籌建獨資貨幣經紀(中國)公司。

金融巨頭們不約而同看好中國市場、且身體力行加快進入步伐,原因何在?

第一,毫無疑問是中國經濟本身的巨大吸引力。

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加上此前中國家庭相對傳統的理財方式為未來資產配置預留下的發展空間(據高盛估計,中國只有7%的家庭資產投資於股票和共同基金,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為32%。中國家庭的資產三分之二是房產,近五分之一是現金和存款),令「在全球管理中國資金成為外資公司追尋的『聖杯』」。

花旗集團旗下花旗信託亞洲董事長斯圖爾特奧爾德克羅夫特(Stewart Aldcroft)甚至表示:「你看(中國)遍地都是錢,世界上還有別的地方有這樣的機會,而且能獲得如此多可管理的資金嗎?坦率地說,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

用詞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卻也反映出中國在投資者心目中的份量。

第二,我國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僅僅自2018年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就陸續出臺了34條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目前,相關法規制度修訂基本完成,監管流程也不斷完善,審批速度大大加快,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外資在華新設機構數量明顯增加,尤其是一批專業化特色機構紛紛落地。

以前文說到的貝萊德公司為例,根據銀保監會公告: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出資比例為50.1%,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比例為40%,富登管理私人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9.9%。

而本月批覆的日本上田八木短資株式會社在中國籌建的有限公司,則將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貨幣經紀公司,也是繼2010年之後獲批的第六家貨幣經紀公司,該公司90歲的會長上田元彥更表示這是「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

剛剛落幕的服貿會,北京西城區金融街「金開十條」新政策發布,明確將全面承接國家金融改革開放任務,支持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託、財富管理等各類型外資機構在金融街發起設立或參與設立金融機構、投資入股駐區金融機構等。

金融時報稱:「這一連串新動作出現的背景是,北京方面正採取措施,推動本國規模龐大、但受到嚴密保護的資本市場走向自由化。」

第三,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率先恢復,展現出的韌性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

美國CNBC此前報導稱,行業調查顯示,8月中國服務業已連續四個月保持復甦勢頭,各企業自1月以來首次擴大招聘;高盛11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整體優勢仍未改變」,受影響的僅限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據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最新發布的市場及經濟前景展望預計,2020全年美國經濟將收縮7%-9%、中國經濟將增長1%-3%;德勤的一項預測顯示,到2023年,公開註冊的基金管理的資產可能達到3.4萬億美元;另據諮詢公司Casey Quirk估計,到2023年,中國將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基金市場。

如果說疫情帶來了諸多風險和壓力,但是經歷過疫情考驗的中國市場,也愈發展現出自己難以被替代的魅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金融又和經濟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

中國經濟底盤穩、韌性足、前景闊,加上不斷優化的服務,所有這些,成為世界金融巨頭衝破政治樊籬、奔赴中國市場的根本動力。

摩根大通董事長兼執行長傑米戴蒙2018年在北京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摩根大通將「在這裡建設百年基業」,他說:「將來有一天,你很可能將在這裡看到一座與我們在紐約的大廈一樣的大廈。」

這一天,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來源:「甜甜餘味」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萬事達卡和PayPal高管:科技巨頭應與大型銀行合作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兩名公司高管稱,正在進軍金融服務領域的科技公司不該害怕與業內規模最大的市場參與者展開合作。行動支付服務公司PayPal和萬事達卡的高管周二稱,他們將與銀行合作視為創造出新的用戶體驗和鞏固客戶信任的一種方式。PayPal營運長比爾-萊迪(Bill Ready)稱,他經常都會從同為金融技術企業家的人口中聽到,必須要讓銀行巨頭輸,才能給他們自己的業務帶來取勝之機。
  • 看IT巨頭們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福建新華都實業集團總裁兼CEO唐駿這次金融風暴,中國沒有想到被拖下了水。
  •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催你借錢,靠借貸行業,他們一天能賺多少錢?
    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扎堆進入了貸款的平臺,這些貸款平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來錢快,不需要抵押秒到帳,而與動輒利率20%的消費金融平臺相比,借唄日均利率為僅萬分之4左右,按照365天計算,換算成年化費率約14.6%,低利率直接帶動了年輕人的消費水平。
  • 網際網路巨頭做金融,賺錢了嗎?美團已經沉默了…
    金融行業真是聚寶盆嗎?從BAT,再到京東、網易、360、小米,再到新興巨頭滴滴、美團、頭條,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何對金融業務情有獨鍾?2018年的世界財富五百強名單上,中國的金融企業就佔據了10個席位。這10家銀行的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是全部入榜的中國企業平均利潤水平的近6倍。這10家銀行的總利潤更是佔據了111家上榜的中國大陸企業總利潤的50.7%。
  • 宜人貸:中國金融科技巨頭將把金融科技帶向何方
    而歷史總是這麼的相似,如今,這樣的故事又發生在了中國身上。中國的金融業基礎並不雄厚,金融機構混業經營還在發展階段,在移動網際網路潮流下,卻迅速走上了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金融業4.0時代。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中國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直接投資就達到了65億英鎊,位列全球第1位。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在2020英國《金融時報》高管教育課程排名亞洲...
    5月11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全球高管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2020年度定製課程排名榜單」出爐。今年共有85家院校入選榜單,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獲評全球第十一,繼續保持亞洲第一,總計15項評分指標中有5項進入全球前10、12項進入全球前20。
  • 杜拜遍地都是土豪,如果帶著100元錢來到這裡,能夠買些什麼?
    隨著現在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有很多人都選擇在節假日的時候出門旅遊,想要去看一看外面不一樣的世界,而且也能夠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緩解一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大家在出門旅遊之前,首先要選擇的肯定就是去哪一個景點遊玩,並且也要提前在網上看一下這裡的消費情況。我們都知道,之前曾經有很多景區被曝出過宰客的現象,裡面的物價特別的貴,有著各種各樣的天價消費,不僅讓遊客多花了很多冤枉錢,還擾亂了遊客們的興致。杜拜遍地都是土豪,如果帶著100元錢來到這裡,能夠買些什麼?
  • 「女性領導力」聚焦金融行業女性高管現狀
    世界經濟論壇於去年末發布的《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稱,2019年,徹底消除性別差距所需的時間縮短為99.5年,比起2018年的108年略有進步,但在衛生、教育、職場和政治等領域,男性和女性難以在有生之年實現性別平等。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金融行業同樣由男性群體掌握著多數話語權,女性高管寥寥可數。
  • 上市公司高管掙多少錢?人均年薪43萬 最猛的一年4000萬
    原標題:上市公司高管掙多少錢?人均年薪43萬,最猛的一年4000萬 摘要 【上市公司高管掙多少錢?
  • APP的金融生意
    來源:經濟觀察報APP的金融生意胡豔明有沒有發覺,你的手機裡的應用,都在惦記你的錢包,綁個卡,甚至都想借錢給你?擁有龐大用戶和巨大流量的網際網路巨頭的APP,在悄然間把用戶帶到了一個金融場景。無論是社交類、電商類,還是生活類、內容類,流量巨頭們都不遺餘力地引導他們的客戶切入金融場景,手機上各種應用軟體(APP)延伸的金融服務讓每個人借錢變得唾手可得。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排名前20的手機APP中,有7成應用提供了借貸的入口。
  • 給中國銀聯、支付寶敲黑板啦!看國外巨頭VISA,MasterCard和PayPal...
    在業內看來,從商業模式和業務主營來看,上述「國際巨頭」可以說是中國銀聯和支付寶在諸多方面對標的「競品」。無獨有偶,中國銀聯,尤其是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當前正在金融科技出海的「國際化」戰略,以及行動支付的市場上戰尤酣;而上述巨頭的新財年戰略中,也均重點關注起:行動支付,金融科技和亞太新興市場。
  • 劇變時代 什麼才是金融巨頭最牢固的護城河?
    沒想到,唯一擠進前三的中國企業,不是華為,不是BAT,而是平安。平安,早已不再是大家印象中單純的保險巨頭,在大家仍未察覺之際,平安已悄悄升級進化,成為一艘馬力全開的金融科技巨艦。   準,每一隻獨角獸都有它的「精準戰場」:   平安集團旗下的企業,每一家都可謂是把「術業有專攻」幾個字,發揮到了極致。   金融壹帳通,專注為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科技賦能;陸金所,滿足全方位的財富管理需求;平安好醫生,打造的是一站式醫療健康生態平臺;平安醫保科技,其獨家研發的智慧醫保系統,在多個城市落地應用。
  • 那些敗退中國的世界巨頭
    要麼你就去適應中國的遊戲規則,像很多跨國公司,比如說跟電信相關的跨國公司都先後傳出行賄醜聞,而且都是先從美國揪出來的,你看家樂福、沃爾瑪三天兩頭就出事;要麼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那你就必須面臨在中國的種種考驗。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都會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用「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去對抗所謂的全球化,實際上就是講人情、講關係。
  • 國產手機逆襲國產:從山寨機遍地到世界巨頭
    這幾年國產手機可謂實現屌絲逆襲大翻身,從以前被網友嘲笑這種的模仿複製國際大廠,如今技術領先世界,在世界上成為數一數二的大人物,據權威機構IDC發布的18年全球手機銷量樣報告顯示,全球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中國就佔三個,除了國產品牌有增長,三星蘋果銷量全在下降在印度市場排名前五的品牌四個是國產,蘋果直接消失,三星憑藉多年積累的名聲苦苦支撐
  • 2018CADA年會搶先看:金融巨頭與經銷商大佬聯合出手
    2018CADA年會搶先看:金融巨頭與經銷商大佬聯合出手 中國上海網2018-10-20 21:30 2018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隨著國家經濟下行,汽車市場增速放緩,汽車經銷商日子愈發艱難。
  • 畢馬威全球創新報告:美國企業高管最「害怕」這家中國公司
    美國公司高管最擔心這些企業可能顛覆他們封面新聞記者 崔江6月11日,在最新出爐的畢馬威2018全球技術創新報告中,列出了對美國800個企業高管的調查結果:阿里巴巴成為了該報告有史以來第一家上榜的中國公司
  • 從金融牌照,看網際網路巨頭的金融布局(四):保險經紀人牌照
    10月14日,據財聯社報導:360金融集團已通過收購方式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收購對象為廣東眾康永道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又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網際網路保險領域。其實360金融已經算起步晚的了,現在基本上有頭有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開始賣保險了。頭部平臺如:螞蟻、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美團京東等都沒有缺席的,早賣早賺錢。
  • 保險巨頭友邦和保誠見證亞洲金融變遷
    兩家保險機構都不得經歷在漫長的歷史。1919年,一位名叫Cornelius Vander Starr的冒險家在上海成立了友邦保險,之後友邦保險併入美國國際集團(AIG)——一家大型美國無賴金融集團,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援助。友邦保險在2010年拆分獨立出來。保誠成立於1848年,為英國中產階級提供保險服務。保誠從30年前開始在年度報告中提到過亞洲市場。
  • 劇變時代,什麼才是金融巨頭最牢固的護城河?
    準,每一隻獨角獸都有它的「精準戰場」:平安集團旗下的企業,每一家都可謂是把「術業有專攻」幾個字,發揮到了極致。傳統巨頭發現自己的護城河在被逐步蠶食,新入局者看到逆襲機會躍躍欲試。原本看似鐵打不動的銀行業,也不例外。擁有強大科技服務能力的金融壹帳通,自然被眾多中小銀行視為最依賴的盟友。
  • 螞蟻風波後,網際網路巨頭又砸錢賣菜,幾百萬菜販的未來會是什麼?
    首先都知道螞蟻集團的前身為小微金融,主要的業務就是放小額貸款的,以科技之名行金融之實。有網友稱馬雲此番操作,涉嫌欺詐融資,收割散戶。因為花唄倡導的提前消費,造成多少年輕人的精緻窮,姑且不提。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個的雞蛋……這明顯低於菜市場和超市零售菜價的背後,是網際網路巨頭幾十億上百億補貼地往裡面砸錢,不計成本地打價格戰來擠垮競爭者,從而壟斷數以千億計的龐大買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