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廣東南部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掀起了建設熱潮。作為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吸引了一批批外商前來投資發展。
伍素萍至今仍然記得,剛到珠海讀小學的她,便時常拿起鏟子和磚頭,在校道旁幫忙種樹、砌磚、建校舍,成為珠海特區最早的一批「小小建設者」。
在珠海長大,伍素萍見證了特區40載的發展,也對這片養育她的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長大後的伍素萍選擇繼續留在珠海創業,把改革開放後首批入駐珠海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朗公司」),從一家小公司發展為廣東省蛋卷行業生產規模最大、市場銷售排名第一的龍頭企業。
如今,「元朗」已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一盒盒金黃酥脆的蛋卷漂洋過海,從珠海遠銷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從小會計到蛋卷女王:
身上流著敢闖敢試的熱血
1981年,伍素萍隨父母從海南來到珠海。還不滿10歲的她,對珠海的第一印象是「還不如在海南住的農場」。
伍素萍回憶,童年時期的她,最喜歡去的是鳳凰路(現稱「鳳凰北路」)。她說,那是當時珠海唯一一條嚴格意義上的大街,寬敞又漂亮。
在剛剛成立的珠海經濟特區,伍素萍成為了最早一批建設者。除了上課時間,伍素萍在校園裡幹的最多的事就是幫忙搬磚、砌磚、種樹,用自己的雙手,看著校舍逐步完善和壯大。
1990年,從珠海市工業學校畢業沒多久,伍素萍便被分配進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珠海經濟特區旺旺食品有限公司,成為了負責公司財務工作的一名小會計員。
「命運把我安排到這裡,我就要耐下性子好好幹。」滿懷一腔熱血,伍素萍投身到這家剛成立兩年、規模僅10人的小公司。
從未有過實戰經驗的伍素萍,一切都是從零學起。「沒有師傅帶,我就一個人跑到生產車間,去看粉漿是用什麼原材料調配起來的,去看成本組合是如何計算的。」包裝車間、生產線、粉坊、倉庫……為了學會做帳,伍素萍用大半年時間跑遍了公司的每個角落,「最重要是不怕吃虧,不怕苦不怕累,敢闖敢試」。
回想起來,伍素萍對那段艱難的日子反而感激。在她看來,這讓初入社會的她提前熟悉了製造業的整個環節,為後來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家人曾為伍素萍謀到本地另一家國企的工作,而她卻決心留在元朗公司接受挑戰。後來,借著企業改制的機會,她成為了元朗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合伙人,並被稱為元朗女掌門人、「蛋卷女王」。
從一層廠房到一片廠區:
公司二度搬遷見證特區發展
今年,恰好是伍素萍踏入元朗公司的第三十個年頭。回憶起公司一路發展的點點滴滴,她感觸很深。
1980年8月26日,珠海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應運而生,伴隨而來的還有「特區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兩免三減半」等各類優惠政策,這大大吸引了一批外企的關注。
珠海經濟特區旺旺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元朗公司的前身,1988年7月26日,這家外商投資公司正式成立,主要生產和銷售「元朗」「元朗歡樂」系列蛋卷產品。
在伍素萍看來,公司當初之所以選擇落地珠海,是因為這裡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早期一大批外企都在這裡做試驗,我們做食品行業的,也要去試驗。」
租了一層600平方米的頂層廠房,依靠兩隻手數得過來的員工,元朗最早在珠海吉大的工業區開始了它的試驗。
在市區,現有的廠房難以進一步擴張。五年的初步發展,讓公司規模日益成型,「一層廠房不夠用了」。1993年,在後環工業區租了一棟樓後,公司決定從吉大搬至唐家,實現了從「一層廠房」到「一棟樓」的飛躍。
那時,讓伍素萍最印象深刻的,是從家到公司的車程:「當時的港灣大道沒有現在這麼寬敞漂亮,但因為路上沒車沒人,可以開得飛快,從香洲出發只要10來分鐘就到了。」
1998年,聽聞金鼎科技工業園有土地出售,生產規模需要再次擴大的元朗公司立即買下,在如今的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建起近600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並逐步發展成一片現代化園林式廠區。
「我們做製造業的產業基地不斷擴張、不斷往外移,也從側面印證了珠海特區在不斷發展。」伍素萍說。
從故鄉遠銷國外:
珠海的「靜」和「慢」更適合品牌積累
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除了廠房規模在不斷擴張,元朗公司的產品理念與生產技術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談起這點,伍素萍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們這樣一個傳統的食品製造企業,也拿到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
從前店後院的街頭小吃,發展成為一盒盒遠銷海外的特色食品,元朗蛋卷歷經了產業化、規模化的過程。「隨著我們的規模越來越大,原先用於小作坊的小型生產設備已經不能滿足生產,而蛋卷又是一種獨立配方的小眾產品,這就需要我們去自主研發。」伍素萍說。
作為傳統食品行業,元朗公司也在向智能化邁進。伍素萍說,以前用人手打雞蛋時,蛋清容易連同蛋殼一起甩出去,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如今,藉助第四代智能生產設備,可以實現切割破殼,利用仿機器手下沉蛋液,並通過三級沉澱將碎末沉澱出來,大大提高了蛋卷的生產效率。
不知不覺間,元朗公司已默默見證了珠海特區三十二年發展。當被問及為什麼沒有想過離開珠海,伍素萍的回答簡單利落:「因為我是珠海人。」
伍素萍眼中的珠海是特區,也是故鄉。陪伴她成長,珠海讓她倍感溫暖和親切,也像家人一樣給了她信心和底氣。她說,既然選擇留在珠海創業,就應該堅守下去,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上走。
「珠海的『靜』和『慢』就適合做食品。」伍素萍還看到,這座城市的慢節奏給了食品行業安安靜靜生根發芽的環境和機會,「做食品尤其是傳統食品需要消費者口碑相傳,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積累品牌免不了犧牲規模,珠海就是一個適合慢慢發展的好地方。」
對話
特區給了我勇氣
南方日報、南方+:珠海經濟特區這40年的發展歷程中,您認為最寶貴的精神是什麼?
伍素萍:敢拼敢闖敢試,不怕苦不怕累,就跟我剛開始創業那段經歷一樣。身為特區建設者,就要不怕吃虧,敢於奮鬥,向困難挑戰。珠海要爭取成為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就要拿出當年創業的精神,用經濟、用環境贏得競爭力。
南方日報、南方+:與特區共成長,珠海的哪些變化讓您感觸最深?
伍素萍:珠海的發展說快不快,說慢不慢,實際上每一年都有新的街道、新的大樓、新的項目出來,變化還是有目共睹的。珠海的地理環境比較特殊,兩座橫跨市區的大山讓道路建設成本比別的地方要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珠海的發展。現在交通方便多了,板樟山還新增了三條隧道,這些都是見證珠海變化的大工程。
南方日報、南方+:您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何期許?
伍素萍:做食品最重要的是打造品牌,積累品牌。要成為行業的領先者,就要成為口口相傳的「百年品牌」。元朗要先把基礎做牢做實,積累市場經驗,延伸更多品類,用質量來取勝,堅定地走向第一個百年。
南方日報記者 劉梓欣 關銘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