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未來臨時,如果兩個家長偶遇的話會問你家孩子在哪上學。而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各個學校的開學日期無限期順延,家長見面之後的話術也改成了你家孩子現在上什麼網課。
早在非典時期的確富了一批發國難財的,而這次新冠的出現也同樣催生了一批做線上教育的。網課鋪天蓋地的進行,大部分不明就裡的人開始炒作線上教育會是下一個風口,甚至提出網課未來會取代現有的教育方式的猜想。然而仔細想想這類想法完全是一個美麗的夢,正如馬雲所說:風口過去摔死的都是豬。
網課現在不叫「網課」,都紛紛冠名「在線教育」或者「AI教育」。華麗的名稱襯託之下,其產品的展現形式更是千奇百怪,為了能短期吸引兒童之後讓家長乖乖掏錢,幕後不為人知的卻是教育邏輯缺失,以及教育嚴謹性不足,綜上所述得出的結論來看,線上教育實際上根本就是偽概念。關於證據各位往下看。
網課泛濫並非水到渠成而是特點條件
很多教培機構甚至公立學校開設網課本身是無奈之舉,如果網課真的在他們眼中那麼有前景的話早就開始不斷的錄製以及反覆嘗試了。所以這類機構的網課更多體現為一種教學錄像的形式,因為老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指導與經驗,故而課程看上去既枯燥又聽著比實體教學難理解的多。
疫情期間雖然從時間推論令教培行業迎來轉型線上的春天,但是無奈即便春天來了也沒有滋養萬物的土壤。線上教育這塊市場可以用一片荒漠來形容。多數機構採取的是被動開網課的方式,在線質量很難保證,同時對學生的線上學習管理也根本無從談起。由此可見第一大類在線教育根本就是空談,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網課而已。
已經成熟的在線教育實際上做的是產品,賺的是用戶流量
例如幾個動物品牌的在線教育(休想讓我給做無償推廣),看似相對成熟,但實際上仔細分析這些公司並不是在做教育產業而是在做線上產品。產品的最終指向一定是用戶和流量,那麼作為一家公司來講真正的核心並非突出用戶使用後的結果,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拓寬使用者的入口。
只要使用者哪怕只給一筆引流課的低廉價錢,對於這些線上教育品牌來說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因為他們要的就是流量的囤積,至於你愛學不學,學了以後有沒有幫助這些都不是他們關心的。所以這類屬於無結果的教育,諸如因材施教等概念更是無從談起,本身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同樣應當被定義偽教育的範疇。
並非所有的產業都適合轉型網際網路
曾經薇雅和口紅哥的包裝團隊想要挑戰一下不可能,通過在線直播去賣樓和賣車但是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很多產業或者產品缺乏成交過程中必然的體驗環節,那麼就令商業邏輯無法形成閉環。
教培行業也是如此,老師和學生都面對著無情感的機器很難建立起有效的思維意識共鳴,老師和學生的節奏感差異無從矯正,同時老師也缺乏第一時間的反饋,學生離開了學習的環境只有極個別的人依然能適應這種節奏差異。沒有交付的教育還能被繼續稱之為教育嗎?
總結:
或許我更願意相信是如今的在線教育還沒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以及切合點,或者說按照教育的邏輯來做的話,成本不是一般的機構所能承受。但是在線教育卻已經亂象橫生,現在我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祈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