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很多剛剛接觸手繪的朋友,在繪製圖面的時候,可能因為貪圖省事,在處理不同景深的相同事物時,總是會用相同的顏色和筆觸,但這樣容易造成景深錯亂,導致空間感混淆,實在是十分可惜。
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得先知道一個事,當人站在窗前往外看東西的時候,離我們越近的景物,總是可以看得很鮮明清晰。當然,離我們越遠的景物,就比較混濁模糊了。也就是說,在真實的世界裡,看到的近處的景物同遠處的景物是不一樣的。
自然,在進行繪畫的時候,為了充分區分遠景、中景和近景的空間感,一個比較容易也比較全面的做法,就是通過對不同距離景物的細緻度變化和顏色彩度的變化,來表現空間感。
拿樹來舉例,一般來說,在現實生活中,相同的幾棵樹從近往遠處排列,樹的細緻度會伴隨著距離的加大而逐漸模糊。同樣運用到繪畫裡,近處的景物會畫的細緻些,筆觸相對細膩些,而遠處的景物則相對簡單些,大多寥寥幾筆就帶過了。
再來說彩度,在現實生活種看樹,近處的樹的彩度與明度會高一些,隨距離的加大,遠處樹的彩度與明度就會降低。那在繪畫的時候,要突出空間感,必然是要提高近處景觀的彩度,同時降低遠處景觀的彩度。
乍聽之下這似乎十分複雜,但其實做起來並不困難,只要在繪畫的時候,將畫面涉及的場景區分兩到三個層次就可以很好地突出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