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閱我們?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
*「教師博雅」 ——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共平臺。
---✄-
2014年度的「地平線報告」,強調了「遊戲與遊戲化」,報告預測到:未來2到3年——3D列印技術、遊戲與遊戲化、沉浸式學習環境和可穿戴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
而新鮮出爐的「2014年上海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藍皮書」則預測到「未來三到四年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遊戲和學習出現」,教育者需要正確地看待遊戲在教與學過程中的價值,學生們通過遊戲而進行的學習比重將會比現在大得多。
遊戲正在以超乎我們想像的創造力改變著這個世界,而遊戲化學習將成為未來學習的趨勢。如何實現娛樂與教育更進一步地結合?遊戲如何驅動深度學習?基於遊戲精神的課程建構對於一所學校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與您分享「遊戲化學習」的6個玩法:
1.情境體驗遊戲
未來2到3年內,沉浸式學習環境將得到廣泛地應用。課堂學習與現實情境彼此交互,通過模擬現實情境的體驗遊戲來營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將成為未來全面學習的可行途徑。
在臺灣,一所國中用大富翁遊戲構建起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現實情境交互體驗的故事;而讓學生參與紙上遊戲設計,在情境中模擬體驗獲取更多的選擇,穿越千年的歷史課堂被顛覆;更有人思考將遊戲角色運用到課堂,超脫教室的空間束縛,從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思覺想像出發,在情境體驗中幫助學生沉浸於學習情境的故事。
2.平行實境遊戲
你可以將「平行實境遊戲」理解為一種反遁世的遊戲。在「平行實境遊戲」中,你扮演的角色要去完成現實中的遊戲任務。例如,在規定時間內洗好衣服,你的經驗點就會翻倍;再比如,附加「隱身」的要求:倒垃圾的時候不能讓人看到。採用遊戲的形式去做,哪怕是最瑣碎的事也能讓人感到自豪,只要你讓它變得更具挑戰性,或是要求我們在做的時候更具創新性。那些讓人瞌睡的學習亦如是。
臺灣大學的葉丙成教授就是用遊戲吸引到2萬學生報讀讓人望而生畏的「機率課」,在「平行實境」中用遊戲讓學生沉迷於學習。而美國一名高中老師Lucas Gillispie則嘗試利用魔獸世界以及其他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學習英語和數學,學習變成了一件欲罷不能的事。
3.跨學科系統遊戲
只有在遊戲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學習本來就是一個複雜、非線性、不確定的系統,而遊戲化學習天然地打破了學科的界限,它的多重系統、多樣玩法、小目標推進給予了學習更多選擇的自由和「自我構成」的可能,使得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擁有更大的空間。在更系統、更深入的學習遊戲中,我們發現了更深層的快樂與幸福。
扮演中古時代的君主,派手下的親信去開疆拓土,親信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佔領或管理領地.看誰的策略運用得當,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這個合作即競爭的策略性版圖遊戲,每次玩都會激蕩出不同的策略或同盟關係,除了對圖像的敏感外,開放的合作態度更是致勝的關鍵。重慶的一所小學遵循兒童的天性,將孩子們最愛的遊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設計跨學科桌面遊戲。
4.在線教育遊戲
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無線網絡、傳感器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大數據的迅速流行,在線教育遊戲已毋庸諱談。
用手機遊戲突破環境的束縛,整理「碎片化」的學習。移動學習(M-Learning)是指利用無線通訊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如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Pocket PC )等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
自由環境、正式環境、數位環境、真實環境和非正式環境,手機遊戲學習的目標就是希望學習者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
而構建虛擬的「學習村莊」,在遊戲裡扮演不同角色,協作研習,同伴助學,用專題研習任務與聲望提升機制激發學習動機……
5.遊與戲
遊戲最突出的意義就是自我表現,表演是遊戲者的渴求。教學中需要這樣遊戲性的表演,在汪洋恣肆的想像中,學習者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地模仿和扮演著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遭的現實生活。事實上,扮演的並非他人,而是自我的表現。就像茨達齊爾所說:「遊戲的定義就是『純粹的表現自己』。」
教育劇場(THEARTE-IN-EDUCATION,簡稱TIE)並不等於劇場教育(DRAMA EDUCATION)。教育劇場則是一門寓教育於戲劇表現藝術之中的課程。在這裡,「教育」並不僅指知識的傳授,而是指一個「掌握力量」和「發揮力量」的過程。通過教育劇場,學生可以對自我、他人以及社會環境有更敏銳的洞察和更深刻的了解,從而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內心節奏和內在力量,並充分地表現和發揮出來。在自由愉悅的遊與戲中,人能夠充分地自我表現,展現自身的力量。
6. 不能歸類的更多玩法
學習還可以怎麼玩?有太多的玩法,比如,「勇者的階梯」、「隱形的電話」、「比比劃劃學單詞「……用不同的遊戲幫助孩子們緩解英語學習中語音發音、課堂交流、公開表演、合作、考試五個方面的焦慮。再或者,跟隨一位義大利攝影師的足跡去週遊世界,用鏡頭去看世界各地的孩子在玩什麼。
「去野營、去遠航、開睡衣晚會、烤餅乾、帶著微笑做家務……」去年,美國小學生得到了一個長達100項的暑假必做活動。也是去年,澳大利亞政府向小學生派發了超過4萬本「大自然遊樂通行證」,要求他們在12歲前必須完成15件事情,包括爬樹、自建小型雜物房、發明一種遊戲且能玩這種遊戲超過3天等等。
文 / 蒲公英教育智庫研究員龔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