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夏日半數已過,暑意漸濃。「伏天」將至,我們也迎來了這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兩個節氣——小暑和大暑。
俗語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如若說初夏之際天氣炎熱,我們尚可在綠樹蔭濃處避一避。可到了小暑時節,天地之間儘是翻滾的熱浪,如蒸似煮,當真是令人覺得無處可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即是炎熱之意,而小暑之時,尚未達到一年之中最熱之際,故稱小暑。
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小暑時節,天氣炎熱,天地間儘是翻滾的熱浪,連吹過的風,都夾雜著夏日的熱度。
二候蟋蟀居宇。《詩經·七月》中有詩句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農曆六月間,小暑之際,此時蟋蟀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至八月之時,天氣漸涼,蟋蟀開始跑到屋簷之處取暖。九月之際,蟋蟀開始進入窗戶內。到了十月,天氣寒冷,蟋蟀則開始鑽到人們的床下以避寒。小小一隻蟋蟀,卻能將節氣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就是《詩經》的魅力吧。
三候鷹始鷙。小暑之際,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
小暑之際,正是伏天的開始。"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延續十天。
伏天炎熱,易發疾病,人們應當減少外出,注意防病保健。至於飲食方面,雖則天氣炎熱,但不宜貪涼,否則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夏日炎熱,炒綠豆芽、綠豆湯等等,實在是消暑解渴,清熱解毒的佳品。
此外,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意即冬日裡天氣寒冷,坐於冰冷的石頭上易引寒氣入體,引發疾病。而夏日裡,尤其伏天,氣溫高、溼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料,如椅凳等,含水分較多。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久坐易引發痔瘡等一系列疾病。所以應儘量避免。
伏天裡的飲食習俗,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之際,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佳。而俗語言「好吃不如餃子」,有什麼比來一頓餃子更能引發食慾的呢?更何況此時剛剛麥收不久,人們收穫了剛磨出的新面,也正是時候該嘗嘗新了。
至於面、烙餅,也皆是麵食,均可由新面製成。炎炎夏日,來一碗清爽的過水麵,實在是開胃又解暑呀!
另一方面,在農曆六月間,正是觀蓮的絕佳時節。
每年二月十五花朝節,被稱作百花的生日。而蓮花的誕辰卻不在這一天,所謂「不向百花生日生」,蓮花誕辰在六月初四(一說六月二十四)。人們在這一天素有賞蓮、觀蓮之舉,故這一天又稱為觀蓮節。沈朝初《憶江南》詞云:「蘇州好,廿四賞荷花」,所描寫的正是這一天人們賞荷花的場景。
「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花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出於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炎炎夏日,可賞得如此清新雅致之花,大抵心緒也會因此而變得清朗吧。
文字來源:不勝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